滤泡性淋巴瘤一线治疗新基石,可及性备受关注

滤泡性淋巴瘤不能完全治愈,且复发率极高FL发病率仅次于DLBCL,是第二高发的B细胞淋巴瘤,欧美国家发病率高于我国。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发病率也不断增高,并且中国FL年轻患者比例较欧美国家高。目前,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居高不下,患者 5 年生存率仅 38.3%,尚低于总体癌症5 年生存率43.3%的标准。在众多淋巴瘤分型中,滤泡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亚型之一,目前无法完全治愈,在疾病完全缓解后仍会反复发作,且复发病程不断缩短,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疾病负担,进而可能造成更严峻的家庭与社会影响。多数FL患者会经历反复复发,且每经复发,治疗难度即升级,越发加重身心压力影响治疗。正如2020年《中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调查所显示,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深受反复治疗的困扰,怀有对复发的恐惧,较难回归正常社会生活。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血液学专家赵维莅教授表示,“帮助患者进一步减少复发,获得长时间更高质量的生存是FL患者最为迫切的希望。而传统治疗尚无法满足实际临床所需,创新药物与创新型治疗方案为改善 FL 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可能 。”变革性成效,滤泡性淋巴瘤新一线治疗凸显优势FL来源于生发中心的B细胞,形态学表现为肿瘤部分保留了滤泡生长的模式,是一组包含滤泡中心细胞(小裂细胞)、滤泡中心母细胞(大无裂细胞) 的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FL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细胞表面表达泛B细胞的标志,免疫组化检查通常选用 CD20、CD3、 CD5、CD10、Bcl-6、Bcl-2、CD21、CD23、cyclin D1,此 外 建 议 检 查 MUM-1(针 对 FL 3 级 患 者)以 及 Ki-67。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新药的不断出现,如PI3K抑制剂、新一代抗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等,FL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新一代抗CD20单抗为例,作为全球首个经糖基化工程制成的II型人源化单抗,已经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奥妥珠单抗应用于FL治疗。2011年,奥妥珠单抗全球III期GALLIUM研究正式启动,2年后中国患者开始入组,该研究首个实现初诊FL患者一线治疗显著降低疾病复发和死亡风险的临床探索。研究结果显示:1)经过34.5个月中位随访观察,相比对照组,佳罗华®联合化疗方案可使进展/复发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4%,无进展生存期获得显著延长(三年PFS率为80.0% vs. 73.3%,HR=0.66;95% CI: 0.51-0.85;p=0.0012),达到主要研究终点2)在预防FL的早期进展方面,佳罗华®联合化疗方案可使24个月内病情进展(POD24)事件累计发生比例大幅下降,早期进展风险降低46%(9% vs. 16%,HR=0.54;95% CI: 0.39-0.75)3)此外,安全性方面数据证实,佳罗华®联合化疗方案的应用情况与既往已知安全性数据一致,未发现新的或未预期的安全性信号今年6月,奥妥珠单抗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与化疗联合,用于初治的II期伴有巨大肿块、III期或IV期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达到至少部分缓解的患者随后的单药维持治疗。对于FL治疗领域而言,这次批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0年前,利妥昔单抗在华获批,改写了中国淋巴瘤的治疗历史。中国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有了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期也随之不断改善,尽管如此,仍有众多患者依然渴望更多的有效治疗选择。如今奥妥珠单抗一线治疗方案的获批,为我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有望实现患者对于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获得更好生活的心愿。“淋巴瘤转化医学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聚焦患者之需,发挥创新力量,当成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号召的核心工作。”赵维莅教授说到,“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创新药研发审批的支持,我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有望尽快得到显著提升。基于中国患者的长年临床研究情况,我们有幸在今天看到已获得长达8年高质量生存的患者案例,切实证明了新一线治疗的变革性成效。”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长期获益的关键,提升药物可及性据《2020中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显示,九成以上患者持续关注新药/治疗方法,而其中88%的患者期待奥妥珠单抗上市,位列所有期待药物的首位。值得欣喜的是,2021年6月3日已获得NMPA正式批准滤泡性淋巴瘤一线治疗方案。同时,白皮书调研结果显示,复发患者自费医疗支出占其家庭年收入比例达170.83%,远高于初诊患(62.6%),且远超国际灾难性医疗支出标准。治疗费用仍然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滤泡性淋巴瘤复发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可能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对此,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王沛博士指出,“抗癌创新药的医保准入应从多个维度思考。在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础上,创新药物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也应该被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整性,从而维持或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实现更优化的疾病控制,降低医疗资源耗费,才能更好地促进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发挥筹资最大效益。”随着国家层面不断推进药物目录规范化管理,在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等的带动下,医保药品目录准入的频率不断增加。期待能够有更多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的创新药物进入医保,惠及更多患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