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父亲的足迹

以下转载自协和中学——协和人:

文中首先提及的校友是今天想介绍给大家的校友欧阳山。1921年2月15日,广州正式建市,首任市长孙科。因原有师范毕业生不能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市政府选定在永汉路(今北京路)双门底原粤秀书院旧址(清末两广方言学堂旧址)创办“广州市立师范学校”。10月12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学校挑起了广州市实施国民教育、培养新制小学师资的重任,宣告了广州市属首间师范学校的诞生。

“杨仪”出现在协和校友名册1927年新制本科名单里,是校友欧阳山的本名。2021年2月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里,校友欧阳山被作为“活跃在延安的广州文艺精英”介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毛泽东给文艺家们写信,与他们谈心。当时在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工作的欧阳山为受邀作家之列,与毛泽东交往频繁”。

协和人里有两代语文科的老师先后在1996年3月9日和2020年12月30日,采访了欧阳老先生和欧阳老的儿子、广州知青作家欧阳燕星。下面籍这两篇采访,让我们走近大师。

走近大师 悉数往事

△1996年3月9日语文科陈苏燕(左一)、郭史忠(左二)、施汝香(右二)老师拜访欧阳山夫妇。
△校友欧阳山为勉励我校师范生专门题词
郭史忠  施汝香
新年伊始,我们几位青年教师从广州市师范学校出发,迎着轻扬的春雨来到一座朴素的大院,拜访了现、当代文学大师欧阳山及夫人虞迅。我们这些中文专业的教师,学生时代就仰慕欧阳老的大名和大作,适逢欧阳老在二十年代曾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与原文有改动,原文为:广州市师范学校)。于是,新老师登门拜见老校友。眼前客厅古朴的陈设,更有欧阳老一身历经磨损的粗布衣服,恰好衬出他随和的言谈、亲切的笑容。我们就像见到一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
话题开始切入文学创作时,我们都很佩服、欣赏欧阳老在他的现代名著《高干大》中体现出来的超前意识。对此,欧阳老和王秘书感到十分宽慰和兴奋。欧阳老说,四十年代,毛主席就已提出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办合作社一贯很重视,颁布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而地方领导对党的政策又执行得特别好。经上下努力,党的富民政策充分体现了群众的愿望。长篇小说《高干大》是现实主义的产物,主人公高生亮是一个很有觉悟的农民企业家,是善于将党的政策化为群众利益的好干部。著名文艺批评家郭小东最近到我校讲学时说过:一部好的作品应有超前意识,好的作品不在于对这个时代有什么反映,而在于对这个时代的感觉是否在下一代有价值和共鸣性。

抗日战争爆发后,欧阳山于1941年到延安,1947年,创作出版的描写陕甘宁边区合作社经济发展的长篇小说《高干大》,是革命文艺工作者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早的硕果之一。

欧阳老还谈到,目前,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某些混乱的现象,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实主义不那么发扬光大了,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而《高干大》则根植于现实,现实中确有高生亮这样的人物。当然,还要注意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一代风流》更是现实主义的佳作,用王秘书的话说,最起码,周炳去过的地方欧阳老都去过,因此,作品读来真实、亲切、自然,很有岭南特色和民族气派。《一代风流》不仅包含了作家的生活体验、独立思想,男主人公周炳甚至以作家作原型。欧阳老严谨的创作态度、“十年磨一剑”的吃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当今的文艺界,有人害怕寂寞,有人从文坛匆匆走过,有人重视为文却缺乏文德。所以欧阳老语重心长地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责任重大,最难当。
……
接着,我们都迫切地请欧阳老这位灵魂大师谈谈青年人的教育问题。87岁高龄的欧阳老不假思索且略显激动地说:青年人思想没有出路,就会出问题。多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严重泛滥,精神文明建设削弱了,青少年分不清好坏,迷失了方向。作为教师,要帮助青年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青年学生假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就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就没有人生支柱,就很难做出成绩来,就会影响进步。欧阳老最后勉励青年人追求科学、追求进步、热爱社会主义、做一个进步的爱国者。
……
——摘自《广州市师范学校75周年校庆专刊》1996.10

欧阳山之子

欧阳燕星专访

2020年12月30日,高二年级肖红艳、方锦烁、早尔姑·吾斯坦木等同学在语文科戴宏辉老师的带领下采访了1949年出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走出〈三家巷〉——一个文二代的共和国记忆》的欧阳燕星先生。他谦逊、和蔼、亲切,给老师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0年12月30日,接受采访的欧阳燕星先生与协和学子合影留念。

欧阳燕星先生与协和学子合影留念。

Q1:
欧阳山老前辈在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能请您介绍一下相关背景吗?

欧阳燕星:他当时是16岁,家庭贫困,念初二,初二就考上了广州市立师范学校读高一,1924~1926年在读师范期间在上海《学生杂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那一夜》,在文坛崭露头角。

我父亲其实是从师范学校肄业的。他当时是学生干部,参加学生运动,支持北伐,支持革命。学校是官办学校,迫于政府当局的压力,开除了他。我父亲后赴上海,之后参加了“左联”。

Q2:
欧阳山老前辈笔下的《三家巷》,有街巷,有无人物原型,能请您介绍一下吗?

欧阳燕星:这事我问过我父亲,因为当时这本书在南方、在广东很出名的。我也问过父亲书里人物有无原型,广州有无一条街巷叫三家巷,他的回答是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就是作品中的三家巷背景大概在西门口到解放路一带。我想大概所有的作家写作都不可能离开原型,但是绝对又不可能局限于原型,因为他们要表达的东西都需提炼、艺术化处理,籍以反映时代。

Q3:
毛主席曾给欧阳山老前辈写过亲笔信,是哪一年的事,因什么而写?

欧阳燕星:大概是1940年,那时毛主席想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今天看来,那次会议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毛主席为了准备那次座谈会,需要搜集资料,做调查研究。毛主席曾亲笔写信,邀请我父亲去面谈。两三年后,大概1944年,当时在延安的另一个著名作家丁玲,就写了一篇贯彻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文章。然后我父亲也写了一篇《生活在新社会》。毛主席称赞这两篇文章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新的、能够吸引工农兵注意、反映人民生活的佳作,再次又给丁玲和我父亲写过祝贺信。

△毛主席致信欧阳山先生
Q4:
欧阳山老前辈写作时有哪些喜好,对于后辈有什么启发?

欧阳燕星:可以说我父亲对写小说是一种痴迷的状态,比如说我父亲从16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他的写作从未间断,而且每一年都有作品发表,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小说。我父亲酷爱写作,喜欢全心全意地写作,所以他做过几次官,都先后辞职去写作。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写作常误了吃饭,我吃完去催他,他总是说,自己的规定:每个上午写三页。

我们要从事写作,不要光靠想,更不要畏难,关键是要下笔,要边写边想,边阅读借鉴边斟酌修改,多练笔才能写出作品,写出精品。

Q5:

如今,高中新课程内容和国家教育部编教材新增了“革命传统教育”任务群,国家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我们非常自豪的是,老校友欧阳山先生以其优秀的作品,填补了南方红色文学经典的空白。您作为欧阳山老前辈的亲人,对我们今天的高中生学习红色经典有什么建议?

欧阳燕星:这个应该倡导,时代如今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国家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由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后来坚持改革开放,经济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元,年轻一代容易受到各种诱惑。他们需要明辨是非,对于外来的文化,知道哪些可以学习借鉴,哪些应该抵制。红色经典教育不仅不过时,还更应该被坚持。责任、担当、爱国、爱家,这些精神应该一代代传扬下去。今天的高中生要好读书、读好书,包括红色经典,了解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感恩我们的先辈、我们的时代,自信、奋斗,憧憬美好的未来。像我们今天这样,疫情下可以安心学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优秀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实在在地贴近生活的方式,将经典文学的精华转化为自己学习所得。

——摘自《红色经典永流传——欧阳山之子欧阳燕星专访》

时光知味,合上1933届的级刊《绿窗》和《广州市师范学校75周年校庆专刊》,相信无论是采访的学生还是你我,都能从欧阳父子身上领悟到责任与担当的传承,感受到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借陈永祥、黄秀珍、李履观校友们在1933届级刊的序言所说:“同学间接触渐多,但仍欠经常普遍……今后对同学之优良事迹,还望各级学长不时惠教!俾日后得续编成文,互供砥砺……”2021年,让我们在繁花似锦的春天认识更多的协和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