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七集

回家(七)

八棵树镇上,当年只有两家国营饭店;一个在八棵树镇的中间,在靠近八棵树公社政府所在地的地方;另一个在八棵树镇的最西头。

当时,每家饭店里都排满了饥饿的准备回家的知青;我们走完了这两家饭店后,看到两家排队吃饭的同学,从饭店的柜台一直排到了饭店的门外!

我们都没有办法马上吃到饭,最后,只好在西边的一家饭店排队等待。

到了下午三点多钟,我们终于排到了卖饭口。每人买了半斤大米饭,一碗炖粉皮。

粉皮:就是用做粉条的原料做成的薄薄片状食品,吃的时候和煮粉条一样,下到锅里煮熟即可食用。

由于吃饭的人太多,饭店里一锅十斤米的大米饭,半斤一碗应该卖20碗,实际却卖了足有五十多碗!

说是每份半斤的大米饭,由于严重抽条,实际上不足二两大米!

大米饭盛的很松散,拿到手中轻飘飘的,想一想,不到二两的大米,硬说成是半斤大米的饭,每个人都有一种被饭店恶意欺骗的感觉。

炖粉皮也变成了粉皮汤,除了稀稀的汤碗里飘着几片小小的粉皮外,剩下的就全是汤了。

我们每人拿到买来的“半斤饭”和“一碗炖粉皮菜汤”,大家一阵狼吞虎咽,一眨眼全都吃光了!

吃完后,每个人都觉得好像根本没吃东西一样。但大家也只好擦擦嘴,留恋地看一看这挤满了还没有吃上饭的知青的饭店,依依不舍地走出了饭店的大门。

这半斤大米饭在当时是0.10元人民币,也就是0.20元一斤。有人问了,这么便宜的大米饭,给的量少,你多买几碗不就吃饱了吗!

当然,钱不是问题,每个人兜里的钱包都是“鼓鼓”的;关键是一碗饭还要收半斤粮票!

这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一家饭店会不收粮票就卖给你饭的!就是商店里卖的饼干、点心、面包也都要收粮票。

有钱没有粮票你什么主食也买不到,只能饿着肚子。

我们当时一天的粮食定量是一斤粮。所以,没有人会舍得花半斤粮票,再买一碗不足二两米的大米饭!

在排队等待吃饭的时候,先后遇到了我们初三、四班两拨也准备回沈阳的同学。

一拨是松树沟的郭广耀、汪海、刘猛、邹恒源、姜忠友等人。

另一伙是前耿大队的李子杰、韩超、薛邵安、王德斌四人。

还有下乡到李家台上清河的初三四班赵永春同学,他也从李家台公社赶到八棵树公社来上回家的汽车!

加上叶家村的4名男同学,一共是十四名男同学,大家站在饭店外面开始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找地方住下,明天再走。另一个办法就是步行去开原火车站。第三是先回青年点,以后再走!然而,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再回青年点以后再回家。于是,回青年点的方案被大家否决了!

现在,大家都倾向于先找个地方住下,明天再走。

可我们一打听,八棵树公社的所有青年点,都已经号满了各大队的同学。

八棵树公社仅有的两个大车旅馆(马车店),南北大炕已经挤得满满登登。找来找去,勉勉强强把女同学安顿在八棵树的一个青年点。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即使在八棵树住上一晚,明天也不一定能赶上去开原的长途客车!

最后,我们青年点的五名男同学,松树沟的五名男同学,及耿王庄的四名男同学和李家台的赵永春同学,共计十五名初三、四班的同学,决定从八棵树步行去开原火车站。

去开原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北路,沿开原的县级公路从八棵树向西到达貂皮屯,穿过貂皮屯后向北,走过貂皮屯的清河大桥,再转向西,沿着去开原的县级公路,步行一百二十多里路,从杨木林子绕道到清河镇后,一条大道直达开原火车站。

另一条是南路,就是到达貂皮屯后,不经过貂皮屯的清河大桥,从貂皮屯沿着清河河道继续西行,穿过冰冻清河水库的冰面,直奔清河镇,再去开原火车站,一共要步行九十多里地到达开原火车站。

我们都觉得走清河水库为最佳方案;因为,走县级公路要多走三十多里路,中间还要翻过三座大山。

而走清河水库的冰面,除了清河水库大坝以外,剩下的道路上,全是一马平川的冰原,还少走三十多里路;当然走清河水库是最佳选择。

走清河水库的方案确定之后,我们做了暂短的休整,把已经松散的背包重新加固背好;脚上的鞋和袜子又从新调整穿好,手套全部备齐,就准备出发了!

到这时,我们才发现,整个八棵树公社800多名想回沈阳过年的学生,真正下决心步行去开原的同学,只有我们沈阳铁中初三四班的这十五名同学。

我们刚刚走出了八棵树镇,就听到后面有人向我们呼喊:“铁中的同学等一等!”。

大家停下了脚步,回头望去,只见三个人一路小跑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要求加入我们的步行团队。

赶上来的三个人,其中有两名是其他大队沈阳铁路中学的同学,另一位却是当地的社员。他们听说我们要步行去开原,也都想加入我们步行的队伍。

当地的社员有二十多岁,体魄显得很强壮;他很怕我们拒绝他的加入,便主动对我们说:“我以前走过清河水库冰面,我可以给你们当向导”。

一听说他以前走过冰封的清河水库,大家对视了一下,都表示愿意让他带路,但他必须说大年初一就要去开原的原因。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8月16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拍摄于1969年元旦。照片里的这八名沈阳铁中初三、四班的同学,其中有五人(汪海、赵雨祥、郭广耀、刘猛、姜忠友)参加了这次《回家》行动。

照片前排左起:汪海(下乡到八棵树松树沟)、赵雨祥(清风细雨、下乡到八棵树叶家村)、李学文(下乡到沈阳虎石台)。

二排左起:潘永(下乡到沈阳虎石台,已故)、郭广耀(下乡到八棵树松树沟)。

后排左起:周泰福(下乡到沈阳虎石台)、姜忠友(下乡到八棵树松树沟)、刘猛(下乡到八棵树松树沟)。

2、这张地图就是2018年4月,我从地图上截图的八棵树到开原的行车路线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中深蓝色的道路就是从八棵树到开原的县级公路;如果从地图上浅蓝色的清河水库库区冰面上走,明显近了很多!

当年的县级公路是土路,现在早已升级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我们回家的路线就是从貂皮屯,就是地图深蓝色道路东侧第二个折线点,开始走下县级公路进入清河水库库区冰面的(地图中浅蓝色是水库库区平面图),到公路西侧最后一个折线处出清河水库,然后直接奔向开原县。

(0)

相关推荐

  • 《编蒲草垫子-故乡纪事070》

    现在夜夜承托我们的美梦抑或是噩梦的,都是一种叫"席梦思"的东西.在光鲜的外表下,直到那个垫子破损了,我们才能看到它内部的真相,禁不住发出对豪华外表内那些真相的惊叹. 而在三十四年前 ...

  • 人生旅途 图片集 上

        第一章  儿童时期 清林故乡  开原县莲花乡糖坊村高家屯: 我七岁时(1940年),到海青房私塾老师范先生家学习.学习时间短,印象早已模糊,记不起什么了.只记得,第一天学的是"一个人 ...

  • 清朝三大流放地---尚阳堡

    尚阳堡是现在的辽宁省开原县清河区的佟家屯南面,最早被称为靖安堡,直到清朝才改名为尚阳堡,和宁古塔一样,是清朝著名的流放地之一,当时至少有500名遭受文字狱的大臣或文人被贬到过这里,现在旧址已经没入水中 ...

  • 东疆贡物数珍

    东疆贡物数珍 吉林.黑龙江古为肃慎地,天之毓秀钟于白山黑水,育化出无数奇珍异宝.有大自然的蕴藏,有动物植物,也有凝结土著民族聪明智慧的手工制品.自古以来,这些珍宝作为贡品,用于商品交换,源源不断送往京 ...

  • 蒸米饭只放水就错了,跟饭店大厨学一招,米饭香软可口,回家试试

    自从米饭开始这样煮,我家大米不够吃了,香甜好吃粒粒分明 蒸米饭只放水就错了,跟饭店大厨学一招,米饭香软可口,回家试试 煮大米饭,放盐还是放油,弄懂这步蒸出的米饭才好吃 煮大米饭别随便放水,奶奶教我煮米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五集

    少     年  (十五) 我们家二楼对门的邻居也姓赵,他们家的大女儿大我两岁,叫赵贵琴,和我姐姐同年,名字也只差一个字,姐姐中间的字是雨,她中间的字是贵. 姐姐雨琴便向贵琴姐借了白上衣和毛蓝裤子给我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六集

    少     年  (十六) 上午九时,国庆典礼大会就在中山广场开会了,各级领导讲完话,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游行开始. 在我们学生方队的前面,是一辆装着一个大花篮的胶轮手推车,花篮牢牢地绑在手推车的车架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七集

    少     年  (十七) 转过头来,赵丽萍又对我爱人讲:"赵雨祥在我们班里画画得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他画的画,他的美术功底,让全班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说道美术,我们6年5班从1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八集

    少     年  (十八) 买不起就自己做,虽然是山寨版,但能使用就是成功! 我最先开始制作的是集邮册.先用废旧的硬纸板,裁成集邮册大小的十几张,然后用白纸和浆糊把裁好的硬纸板双面粘好,再用旧白布裁成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