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烯尧《道德经新解》第五章 圣人治理社会的守则完整版
《道德经》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新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古人写字有个习惯,从右至左,而现在恰恰相反,所以《道德经》中有些内容,要反过来看才更符合古文义。
以,果,起因。刍狗,这里代表用草扎成的祭祀用的牲畜。
用草来扎成祭祀牲畜为万物祈福,大家因为仁义而这样做,不忍杀生,也遵循了天有好生之德,天地神明不会因此责怪的。
第二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这里是言论,见解的意思。
狗,这里指相对文明用语的一些不文明用语。古代民间也常给人起名为二狗等,意思是没有受到教化的人所说的话。
以,出发点。
用一些民间最朴实的话代表百姓,与圣人交流,因为出发点都是好的,圣人不会因此责怪。
第三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犹,如同。橐,撞击。龠,古代的一种乐器。
苍生之间的这种生活,就如同撞击龠这种乐器发出的音符,在天地中自然和谐。
第四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虚,这里指邪恶,反动。
动,这里指改革。
多,这里指过分,不可调和。闻,指名声。数,指命数。穷,指败落,消失。
不,这里指现实中暂时的对于真理的否定。守,坚持。中,中间状态。
对于邪恶的东西,要敢于抗争而不屈服。对于改革,要首先将敢于将一切病态的东西剔除。过分的行为,无论名声再高,都终将会随命数造化耗损尽一起败落消失。现实中暂时的对于真理的否定,不能因此放下而背弃真理,可以暂时不否定,也不反对,等待发展来进一步验证,才是上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