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幸赖圣帝扶人伦

自古云: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的根本在自然,人道的根本在人伦。人伦,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古人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将处理五伦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称为“伦理”。

《管子· 八观》说:“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人伦,是人有别于禽兽的主要标志,是中华文化诞生和形成的人文基础。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创立八卦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舜帝时,舜帝任命商朝始祖契为司徒,在百姓中推行“人伦”教育,民知孝悌,尊有德,中华文明从此开创了新纪元。

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1924年,文化学家柳诒徵在《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书中写道:“西方立国在宗教,东方立国在人伦。”

人伦是人道之根,中华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宗圣人之道,学圣人之教。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是才德全尽,至善至美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

堪称中华文化经纬的,有两大圣人: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公。文圣人孔子以思想言论传世,武圣人关公以道德实践立身。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知行合一,教化育人,构建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基因。

文圣人孔子是儒家道德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武圣人关公不仅是儒家道德思想的践行者,也是力挽狂澜,扶持中华传统美德、人伦纲常于衰颓的守护者、支撑者。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七云:“……圣帝,忠孝节烈,得统春秋,索王素臣,心源独绍,自孔孟而后,扶名教而植纲常者,赖有圣帝也。”

关帝是中华文化中唯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尊、朝廷民间共仰,信仰群体跨越阶层、跨越时空、跨越族群的历史人物。关帝崇拜的形成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精髓,使之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共同崇拜和效仿的精神偶像,以此来规范全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

明万历三十一年,泉州解元李光缙在涂门关帝庙碑记中,颂扬关帝在实践儒家伦理道德方面为世人树立了典范,碑记云:“侯(关帝)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平居无里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所以独千古也。”

“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今凛然如生者。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

“其或有不忠、不孝、不弟、不友、不信者,无得入此庙,纵祷于侯,侯亦必不应之。”

关帝一身正气,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以关帝的忠义精神来报效国家,可激励军民同心,保家卫国;以关帝的仁义情怀,可劝善万民,可使人心行走正道;以关帝的正直正义之心来护持人伦,可以使人心生忏悔,消除邪心杂念,重归人伦大道。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

关帝崇拜具有着广泛的包容性、融合力和普世性价值,民间对关帝的崇拜兴盛不衰,关帝的故事、显圣灵迹在民间广泛流传,是因为关帝以身垂范,身体力行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伦理道德,使枯燥严肃的道德理论说教,转化为上至朝廷权贵,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能效法践行的日常行为规范,从而劝忠劝孝,淳民风,正习俗,维护了人伦秩序不被扭曲变形,保障了社会有序地正常运转。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