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2T【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
【1998-22】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
1998.10.13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3059.9万套
(4-1)T 50分 北宋.五管瓶 (4144.9万枚)
(4-2)T 50分 南宋.凤耳瓶 (4144.9万枚)
(4-3)T 50分 元.葫芦瓶 (4144.9万枚)
(4-4)T 150分 明.刻花三果执壶(3059.9万枚)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2度
整张枚数:50枚(10×5) 版别:胶印
设计者:王虎鸣、任宇 印制厂: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龙泉位于浙闽边界,这里群山耸峙,溪水纵横,风光秀丽,四季分明。早在三国两晋时,龙泉劳动人民就利用当地瓷土丰富、燃料充足、水质纯净的优越自然条件开始烧制青瓷。至北宋早期,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龙泉瓷业已初具规模,其产品以烧制民间用瓷为主,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这个时期龙泉青瓷的特点是釉色以淡青为主,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至北宋中晚期,由于越窑和瓯窑衰落,龙泉窑一枝独秀,在技术上有了提高。随着龙泉至温州水上交通的开发,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逐渐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基地。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南宋是龙泉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因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南宋政权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龙泉窑因而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出来的梅子青、粉青釉等可谓精美绝伦。当时窑场多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仅小梅镇大窑村周围就有窑场50多处。当时,在这一带的琉华山下,有章姓兄弟两人,各主一窑,专门制瓷。兄所烧之瓷紫口铁足,釉裂成纹,世人称为“哥窑”,并在宋代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中占据一席之地。弟所烧之瓷则釉色似玉,青翠晶润,称为“弟窑”,又叫龙泉窑,并有“青瓷之花”的美誉。
到了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品种增多,器形增大。龙泉青瓷外销量大幅度增加,成为我国制瓷业出口基地。通过海运,龙泉青瓷大量进入日本、菲律宾、印尼、泰国、印度、斯里兰卡、朝鲜及东非各国,形成一条海上“瓷器之路”。明代,龙泉窑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为国内外艺术家收藏。但因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大窑一带的瓷窑纷纷关闭,一些窑场改烧民间通用青瓷,其造型、烧制都不如以前精致。至清初,窑场所剩无几,盛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终于凋零。
新中国成立后,濒临绝迹的龙泉窑得到了新生。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指示要恢复龙泉青瓷生产。1956年,轻工业部发出《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1959年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并拨专款作为研制经费,终于使失传700年的哥窑和失传300年的弟窑得以恢复。至1961年,龙泉青瓷开始恢复生产,并以崭新姿态重放光彩。改革开放以来,龙泉青瓷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工艺上进行革新,使千年名窑洋溢着时代气息。1976年龙泉青瓷研究所成立后,研制开发了一批国家级产品,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产品畅销全球。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悔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1998年10月13日,为了反映中国陶瓷艺术悠久灿烂的历史,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北宋·五管瓶”。系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浙江龙泉市查田镇墩头村,现藏于龙泉市博物馆。瓶高39.5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9.5厘米。此瓶呈淡青色,晶莹光洁,直口、园肩、深腹,肩缘安装荷茎状的五管,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瓶盖为三层结构:上层为出水荷叶状,荷叶中央为花蕾形盖纽;中层为复莲,蒂部成莲池,池四周布4只小鸭戏水,其中两只嘴衔小鱼,另两只作觅食之态;下层为双重浮雕莲瓣,瓣面下垂,瓣脊凸起。此瓶整体结构造型生动,雕刻精细,逗人喜爱,从中可见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造型已较完美。
(4-2)为“南宋·凤耳瓶”。系国宝级文物,1983年从浙江松阳县出土,现藏于松阳县博物馆。瓶高26.5厘米,口径10.3厘米,足径l0厘米。此瓶浅盘口,简形长颈,颈两侧装凤耳,施豆青色釉,造型典雅大方,不落俗套。其最大特点是釉色青翠如玉,光泽柔和,非一般釉色可比,为龙泉青瓷之稀有珍品。
(4-3)为“元·葫芦瓶”。系国家一级文物,1984年3月在浙江青田县百货公司窑藏出土,现藏于青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瓶高30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7.5厘米。该瓶由两截粘合而成,其形为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芦,造型新颖别致,既端庄又不失滋润,下腹部釉面有开片,外底有两层修饰,圈足无釉,呈朱红色。
(4-4)为“明·刻花三果执壶”。系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壶高33厘米,口径8.3厘米。执壶为盛酒用具。瓯江流域农家向来有冬时酿酒榨糖习俗,冬时天寒,冷酒难入口,将加热后的黄酒置入壶内斟酌,可起保温作用。此壶施豆青釉,造型匀称美观,秀丽的长流(壶嘴)配以园滑的曲柄,既有对称的美感,又从整体上给人以动态的变化。流与壶颈以云形横片相连,壶身刻花装饰,颈部刻蕉叶纹,腹部两面刻枇杷果。枇杷果为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常用图案,寓意为多子多福、吉祥太平。
本套邮票选取北宋、南宋、元、明时期的青斗瓷珍品4件,以代表龙泉窑瓷器发展的四个阶段,反映了它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