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享受知识生成过程之美
在学习完路程和位移的概念之后,解决预学案上的这道题,因为有好几个同学在审题和理解物理情境上有困惑。
氢气球升到离地面80m高空时从上掉落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m高后开始下落。若取向上为正,则物体从掉落开始到落至地面时的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为( )
A.80m、100m B.-80m、100m
C.90m、180m D.-90m、180m
我请了一位同学上来讲题。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了情景图。
当他比较流畅地讲解之后,下面的同学产生了质疑:“物体的运动明明就在一条竖直的线上,为什么画成这样的情景,物体并没有斜着运动啊?”
听着台下同学的质疑,我心里有一种窃窃的欢喜,到要看看台上的同学怎样解释呢?
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之所以没有画在一条线上,是为了更清晰的显示出物体运动的不同阶段。
对于他的解释,有一点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阶段意识:在研究多过程的物理问题时要学会分清楚过程。虽然这道题目前阶段比较简单,还没有实现综合,但是如果要考虑它的过程可以分成上升阶段、下降到抛出点、之后继续下落。讲题同学的示意图,恰好就分了这样几个阶段。
这时台下的另外一位同学迫不及待要分享自己的见解。
他要在这个情景图上再添加一条时间轴。我让他到黑板上去画,并且进行说明。他就画出了我们后面要重点研究的位移-时间图像,其实我觉得叫位置-时刻图像更合适。前一位同学用虚线所表示的是不同时刻物体的位置,只不过由于还不知道定量的规律,所以,时间轴上对应点的时刻并不能确定。
至此,物理图像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成了。
其实在初中,也研究过x-t图和v-t图。但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不是有这样的知识生成的过程,还是老师直接通过讲解告诉学生图像所表达的物理含义?
但是,在那一刻,我和全班同学一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同时又埋伏了新的问题。接下来马上就会学到,根据定量的规律,物体在什么时刻运动到什么位置,某一过程经历多长时间。给学生以新的期待。
根据学生的绘图情况,我还做了一个说明,我们在研究这样儿的物体运动,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所以可以直接用点来代表他的位置,不一定非要画成方块。这也是强化理想模型的建立。
其实在一班处理这道题的时候,方法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班的同学这道题几乎没有错,但是我在判作业时看到孩子们的画图,发现了有一位同学画的就是位移时间图像,于是请他上台来分享。他比较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也说了他画的时间长短只是大致的估测,并不知道准确的数值。
真的很享受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建构的过程,希望这些知识是水到渠成自然生成的,而不是我填鸭硬灌塞给他们的。
闫芳:80后物理教师,浪漫物理小屋发起人,创客辣妈。爱物理,爱生活,爱写诗,敢创新,敢实践,乐享科技的日新月异,打造诗意的物理人生。
欢迎各位物理同行、物理爱好者投稿“堪寻”,小随笔,小感悟,小困惑不限,文章有趣、有料是关键。投稿信箱:342037055@qq.com。(赞赏所得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