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愿你们永远不油腻
通讯录的好友两千多,真是没有时间细翻朋友圈,常常挂一漏万。那天在浏览的时候看到了阿啃(一个我非常欣赏的独立阅读推广人,参加过他的沙龙活动)的文章《〈千与千寻〉里,为何爸妈都变成了猪?》
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让我读到了它,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这部早已烂熟于心的影片,并且学会了一个词“油腻”。确实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不过那种意思却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纳的。也许是因为自己恰恰就处在即将步入油腻的中年阶段,但至少目前我还是不油腻的,我这样评价自己。
没过几天,又在“学爸视界”中读到这篇文章《没有“油腻中年”的国度》,再一次领略这个词的俏皮意思。我想这个词大约是现在的网红词汇之一吧。看完之后,有很多感慨,在文章回复区给出自己的感悟。
想不油腻,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的教育是以学业枯竭为代价的刷题刷分。当然,正在逐渐改革中。
这大约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病,不管看到什么,总是以育人的视角去思考。
今天在我的课堂上,我使用了“油腻”这个词,发现这果真是一个网红词,学生们都知道,甚至开玩笑和我说:“老师,我们已经开始油腻了”。
谈到这个话题的起因是我在讲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做了演示实验《电压哪里去了?》。
视频1: 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课堂用的演示实验
因为是两节连堂,这个实验恰好在上节课要结束时做的。在课间休息时,有同学跑过来迫不及待问我:“老师,电压到底哪去了?”
我想这也是因为昨天在实验室做实验,详见一个实验是否能容得下我太多的心思
并且在实验报告后设置了探究与思考,就有关于这个现象提问,经过近24小时的酝酿和积累,学生已经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这就是科学问题本身的魅力。如果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就会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决中获得成就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思维,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则发展了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
学习本身就是人成长的内在需求,可是现在很多学生却是在被家长逼迫着学,被老师逼迫着学。离开了学校和家长的重压,大学以后,有很多学生会得“空心病”。这就是学业枯竭的后果,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到中年的时候怎么能不油腻!
于是在下节课开场时,我首先表扬了课间迫不及待向我寻求答案的学生。以此为契机,鼓励他们要始终保持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去追寻真理。
其实课间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同学和我讨论问题。他想完全套用宏观的物体力和运动模型去想象导体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最后有很多困扰。对于这个同学,我也是持赞赏态度。他就是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到见解,并敢于和老师辩论的学生。我肯定了他这种建立模型的意识和用能量观点去分析问题的思想,当然也指出了他思考中存在的问题。
以这两位同学为例和我的学生们探讨,怎样才能做永远不油腻的人,我想这也是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一直追寻的……
好久没浪漫了,赋诗一首,也是母亲节的前奏。
龙猫
妈妈,别着急
你的病会很快好
我向龙猫要了一粒种子
它说大树长成时
你就能回到我身边
那夜我对天祈祷
看到种子破土而出
幼芽一路伸展,冲上云霄
龙猫带我飞上树尖
我看见了你的微笑
妈妈,别着急
你的病会很快好
我在田里摘了一枚苞谷
它的清香能治愈疾苦
龙猫为我唤来猫车
以最快的速度
把苞谷送给你吃
猫车穿过密林、稻田和高压线
远远地,我望见你在床边
把苞谷轻轻放在窗台上
听见你说,只有心存良善
才能听见龙猫的招唤
看到世间的美好
正直、善良、勤奋、心存美好,便能遇见美好,永远不油腻!
最后,浪漫物理小屋直播预告,本周日5月13日晚8:00,CCtalk直播间81534977,《当物理老师遇见创客》。
嘉宾介绍:
田若平。创坊科技教育创始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继续教育专家库成员,原兴华平台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专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探究性实验仪器研发、场馆型科技展件研发、中小学科学探究案例开发。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交流会议和评选中多次获奖,成果曾在美国物理年会上展示交流,并两次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面前展示。
分享内容提纲:
把声音让学生看见;
把自己的声音刻录在塑料杯上,还能回放;
实验室模拟海市蜃楼,想看就看;
还不够大的肥皂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