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遗址(5)
本篇目录:
************************************
41.城川城址
唐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
42.查干浩特城址
辽至明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
43.安答堡子城址
金至元 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44.净州路故城
金至元 内蒙古四子王旗
45.砂井路总管府故城
元 内蒙古四子王旗
46.巴彦乌拉城址
元 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
47.庙后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
48.高台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辽宁省新民市
49.石台子山城
汉至唐 辽宁省沈阳市
50.赫图阿拉故城
明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
******************************************
41.城川城址
城川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始建于723年,为唐代宥州城。主要安置附唐的突厥人。814年西夏复置宥州,领长泽、延恩二县。在1227年被毁。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65米,南北宽595米。城墙夯筑,基宽3-10米,残向2.5至5米。遗址内文化层厚1.5-2米,采集到兽面纹瓦当、滴水、筒瓦、板瓦,灰陶罐、瓮,褐釉剔花瓶,白釉粗胎盆、碗残片及铜钱等。
城川城址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内蒙古东南部毛乌素沙地的交接地带,地貌类型由黄土丘陵向沙地转变,属于中国北方生态过渡带的中段。古城地处东西狭长的草滩地的中心,草滩地四周均为由新月形沙丘链构成的一望无际的沙漠,草滩地地势平坦,地下水位很高。古城平面形制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坐北朝南。北墙长724米,南墙长760米,东墙长600米,西墙长602米,面积440000平方米。城墙由灰白色沙土夯筑而成,结构坚实紧密。东、南、西三面各开一门,三门均设瓮城护卫。墙体保存较好,墙上角楼、瓮城、马面历历可见,城垣现存平均高度约8米。北面不设城门,建有高大的夯土台基,为敌楼遗迹。城外四周修有护城河,痕迹明显,部分地带至今仍可见积水。城内曾经一度被辟为耕地,现已退耕还草。早年遍布陶、瓦残片遗物。出土的古代铜钱从西汉到西夏、金代均可见到,唯以唐、宋的钱币数量最多。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城川城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查干浩特城址
查干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境内,是蒙古林丹汗都城。城址由东白城、白城、西白城、阿巴嘎山祭祀址及白城附近村落遗址等组成,总面积69万平方米,出土有绿、黄色琉璃龙鳞纹残砖、绿釉筒瓦、高足杯、银锭等文物。
查干浩特城址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500米。夯筑土墙,残高0.9-1.5米。四面各开一门,外筑瓮城。四隅设角台。北墙有马面。城内发现建筑址三十余处,十字形街道与四门相连,宽8-10米。遗址中采集到筒瓦、板瓦,灰陶卷沿盆、直口罐,铁锈花白瓷罐、茶釉瓮等残片。城东北高地上有古墓群,已清理两座为土穴洞室墓,内置木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朝西,死者穿丝绸衣服。墓地上有景教墓顶石,属阿剌兀思系汪古人墓地。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查干浩特城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3.安答堡子城址
安答堡子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驻地百灵庙镇东约35公里处。平面呈方形,每边长约500米。夯筑土墙,残高0.9-1.5米。四面各开一门,外筑瓮城。城内发现建筑址三十余处,十字形街道与四门相连,城外有护城河。安答堡子遗址中采集到筒瓦、板瓦、灰陶卷沿盆、直口罐等残片。城东北高地上有古墓群、土穴洞室墓,基地上有景教墓顶石,属阿剌兀思系汪古人墓地。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安答堡子城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净州路故城
净州路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城卜子村,又称“元净州路故城”,建于1178年。净州路故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20米,南北宽670米,城墙残高1至3米,基宽0.5-9米,地表散布有砖瓦、陶瓷碎片。1995年,净州路故城发掘金元时期的墓葬32座,出土古钱币10余种151公斤。
1211年成吉思汗率三路大军南下攻金,因守界壕的汪古部作内应,才顺利越过阴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净州故城从大定十八年(1178年)设军额剌史,到洪武中期(大约1420年),至少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期间,净州始终是金朝和元朝的行政中心,更是军事重镇,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城市。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净州路故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砂井路总管府故城
砂井路总管府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布拉莫仁庙村,为元代砂井路总管府故城。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70米,南北宽约520米。城墙夯筑,残高0.2至2米,基宽13米。四面各开一门,外加筑瓮城。东墙北段有马面四个。城内十字形街道,东西向街宽约80米,南北向街宽约70米。街道两侧有土墙。地表有少量瓷片遗存。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砂井路总管府故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6.巴彦乌拉城址
巴彦乌拉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南部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西北17公里处,斡赤斤宗王所建,为蒙古汗国古城之一。巴彦乌拉城址为长方形,南北长410米,东西宽440米,周长1700米,城墙土筑,残高1.3至2米不等,四周为布纹瓦,黄、绿釉琉璃瓦等。巴彦乌拉古城遗址至今没有进行过考古挖掘。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巴彦乌拉城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庙后山遗址
庙后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城子乡庙后山南坡洞穴中,是一处旧石器时期遗址,于1978年被发现。庙后山遗址分上、下2个洞,文化堆积共分8层。庙后山遗址考古发掘出1万余件古生物化石、100余件土石器以及一定数量的刃类、尖类骨器等。庙后山遗址对于考证庙后山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存能力、加工工具技术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
1978至1983年,经过4次发掘,出土了人类牙齿化石2颗,小孩股骨化石、人工打制石器及少量骨器,并发现有用火遗址。同时,还出土了72中哺乳动物化石。庙后山遗址发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出土1枚老年人右侧上犬齿、1枚成年人右侧下臼齿和1件残断的幼年左侧股骨。下洞文化堆积中的遗物,包括石制品和人工打制的骨器,石器原料以灰绿色石英砂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和各种石器,打制方法采用锤击法和碰砧法,偶尔用砸击法,庙后山人主要用碰砧法打制石片,打出的石片宽大而厚重,主要器物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球等,加工简单、粗糙,特征与周口店等第15地点石器相似。与这批石器共出的骨制品,有用大型哺乳动物管状骨打制而成的刃类和尖状骨器,这些骨制品,打制方法简单,用以补充石器的不足。
另外,在旧石器文化层中,发现灰烬、炭屑和烧过的碎骨,灰烬层厚5-10厘米,由粉末状黑褐色物质组成,中间夹灰白色颗粒,是东北地区继金牛山人之后又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用火遗迹。庙后山出土的动物化石共76种,其中哺乳类有8个目72种,较古老的动物有硕猕猴、安氏中华河狸、变种狼、中华貉、中国鬣狗、似剑齿虎、师氏中华河狸、三门马、梅氏犀、肿骨鹿等,这些动物中,绝灭种占53%以上,种类基本是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典型动物,也包括部分华北早更新世和第三纪残余种,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庙后山下洞动物群以喜热类为主,植被以松、栎等针、阔叶树为主。上洞(即7、8层)动物群,代表华北——东北晚更新世种类,绝灭种占38.4%,如披毛犀、猛犸象、原始牛等种类 。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庙后山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高台山遗址
高台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台子乡高台子村,遗址集中在东高台山南面,墓葬群分布在腰高台山南坡。1976年、1979年、1980年,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考古工作者先后对高台山遗址进行了3次发掘,除清理出一批高台山文化类型的墓葬外,还发现属于4个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存的相互迭压关系。遗迹有灰坑和窑址,内有陶器、石器等;随葬品多为夹沙红陶壶、高足钵及石斧、石棒头和陶纺。高台山遗址为研究沈阳地区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
1973年,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清理出7座墓葬。1974年5月,考古工作者试掘出5座墓葬。墓葬所处的坡地比较周围平原高出5-6米。灰土层东厚西薄,以探方T743为例,表土层下为金元层,厚50-100厘米,出有红烧土、砖瓦、陶瓷碎片及“元丰通宝”铜钱,其下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50-100厘米,所出陶器陶质一致,有陶壶、高足钵、罐、纺轮等,再下为生土层。发现的墓葬分布范围约1500平方米,除去清理发掘的12座以外,还有在施工过程中出土成套器物,疑为墓葬者6座。
以高台山遗址文化为重点的中国北方重要早期青铜文化,已定名为高台山文化。高台山文化是主要分布于辽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一支考古学文化。1973年,考古学者首次发掘辽宁省新民县高台山遗址的一批墓葬,认为属于“新乐上层文化”遗存;1981年,曲瑞琦提出“高台山上层文化类型”,旨在区别于“新乐上层文化”;1983年,郭大顺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开始使用“高台山类型”的名称,广为学术界所接受;1989年前后,考古学者根据对新材料的综合认识,明确了“高台山文化”的命名 。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高台山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49.石台子山城
石台子山城位于沈阳市区东北35公里辉山风景区内的棋盘山水库北岸,北邻铁岭,东南与抚顺相望。山城借助山体自然形势人工修筑而成,为一座闭合式的石垒山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周长1384.1米,环城墙体一周共设有10座马面,4个城门。山势西高东低,南宽北窄,四角相对较高。山城墙体断面呈梯状,内外墙面为形状规整的楔形石块砌筑,墙面里为棱形的插石。里墙一周均有夯土护坡向城内缓延,个别处尚有护坡石。墙体自下而上有一定程度的内收,墙体底宽6-7米不等,顶残宽5.6米,残高最高处3.9米。10座马面之间相距约60米,马面皆为方形或近长方形。
4个城门分别设筑在东、南、西、北四面,且门下皆有城内向外排水系统。在南门西侧还发现一大涵洞,洞口两侧用较大的条石砌筑,高1.02米,宽0.80米。城址内有房址、灰坑,房址皆为石砌,灰坑形状各异,圆形居多,另有椭圆形及不规则长方形等。出土遗物有陶器、铁器、铜器、骨器和钱币等。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石台子山城 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50.赫图阿拉故城
赫图阿拉故城,史称“兴京”,位于中国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是句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建在平顶山岗上的城。赫图阿拉故城是一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众多清前时期的历史名人都出生在这里。赫图阿拉故城,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该城横亘于群山拱卫之间,由内、外两城组成,内城中部地势低洼,有城内唯一一口饮水井“罕王井”。赫图阿拉城为努尔哈赤称汗的后金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保仔最完好的女真族山城,对研究清初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赫图阿拉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占地24.6万平方米。主要建有汉宫大衙门、昭忠祠、正白旗衙门、关帝庙、满族故居、罕王井、启运书院、文庙、塔克世故居等。主要古遗址有八旗衙门、协领衙门、刘公祠、城隍庙等。
汗宫大衙门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式建筑,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地方。
萨满神堂
汗王寝宫位于汗宫大衙门东侧,四间建筑,东一间是汗王和大妃的寝室。
塔克世故居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
关帝庙,但庙门挂的是普觉寺匾。
镶黄旗衙门遗址
镶蓝旗衙门遗址
正白旗衙门。这车停的霸气,单看这张照片绝不会认为是在景区内。
城隍庙遗址
2006年5月,赫图阿拉故城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