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的排面

沪语方言难学,难在多音字。比如“大”,音“Du”,如说某人“傻冒”,沪语“戆大”音“Gang Du”。但某些时候则不然,比如说“大排”,则音“Da Ba”。那么“大块的大排”呢?“Du kuai dou ge Da Ba”……
大排是猪的脊背第五根至最后一根肋骨之间的肉,上海话“排”发音为“ba”,所以在广东等地也称“猪扒”,以此类推,牛扒牛排是一回事儿,后来的炸鸡排也是仿效此命名方式。
但香港俚语将长得难看的女子称猪扒,不知为何?2002年有部港片就叫《猪扒联盟》,由大美女李嘉欣、莫文蔚、林熙蕾主演。影片没什么营养,主要看点就是几位大美女扮丑,是一个荒诞的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粗糙都市喜剧。

四位美女你认得出来吗?

大排的来历非常海派,来自于西餐牛排,准确的说是源于维也纳炸牛排,在上海被演变为成本较低、接受度更高的炸猪排,进而以中国上海本地帮派厨师改造为红烧大排、葱烤大排。
大排这种菜非常适合食堂,上海人精明而务实,到食堂打菜,肉丝肉片这种菜,总会有肉多肉少的争执。大排,整齐划一,无论谁买、谁卖,一块就是一块,公开透明,无需争议。
同济大学的大排以块头大,价格实惠而称霸上海高校圈。即使在人们肚子里已经不再缺少油水的现在,也还是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四溢的肉香,让人难以拒绝。

葱烤大排

午饭一块葱烤大排,那些烧得黑亮黑亮的小葱,油脂浓香,打四两米饭,再多浇点汤汁上去,淅沥呼噜吃光,元气满满。下午上完课,还要再去打场篮球。
炸猪排通常在吃面的时候,作为另加的浇头单点。一片猪排,用刀背或啤酒瓶子敲敲打打,让肉质更加疏松,再裹上蛋液、面包糠,下油锅炸至金黄,考究的店家要炸两遍,这样就能做到外焦里嫩的吃口。
淮海路的弄堂里,藏着家24小时营业的小店,店名叫“顶特勒”,如懂沪语则可意会。常常进得店去,点一碗白汁葱油拌面,加一客炸猪排,待食物上得桌来,就要进行一个特别的动作,抄起桌面上的辣酱油,淋在炸猪排上,即可开动,大快朵颐了。

炸猪排+葱油拌面

上海泰康黄牌辣酱油是属于上海人自己的美食密码,据说是模仿英国的伍斯特汁经本土化工艺而制成。这种东西,既不是酱油,也不辣。是以胡萝卜、洋葱、蕃茄、蒜、姜、辣椒等蔬菜煮汁,再加胡椒、 陈皮、 肉桂、 肉豆蔻、 藿香、 桂皮、 丁香、 花椒、 茴香、 百里香等香辛料熬煮,然后添加食盐、 味精、 蔗糖、 冰醋酸及焦糖色配制而成。味道酸而辛香,上海人吃炸制食物,比如炸猪排、炸春卷,都蘸这种辣酱油。外地则罕见。仅在广州早茶吃山竹牛肉球时,见过有辣酱油一小碟。

上海泰康黄牌辣酱油

日式炸猪排比上海炸猪排要厚实,同时配以卷心菜丝。曾在古北高岛屋名藏吃日式猪排饭,这家店更强调情景代入感,一落座,侍应生即可送上一只大碗,一只木棒,一小碟白芝麻,请客人将白芝麻倾入大碗,并用木棒研磨,同时等待猪排饭上桌。待到主角登场,食客已心怀期待,此刻再将个人劳动成果-芝麻碎-撒到饭上,开动!おいしい、うまい!

日式炸猪排,截图自《孤独的美食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