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为何成为稀缺资源?

——《论语》经典名句品读(15)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固定的某一方面的用处)。”

在孔子时代以及孔子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提倡君子不器,有它的合理性。因为一个人如果只做一种“器”,对社会贡献不大,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局限。

但是,读《论语》不能食古不化,一定要结合当今社会的情况,去粗取精,辩证吸收。比如,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君子不器”就值得重新考量了。

联系职业教育的实际看,为什么当下的能工巧匠越来越少?为什么大国工匠成为稀缺资源?这恐怕与人类自身的一些做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或十二年义务教育,是不是人类的自以为是?换言之,是不是每个行业都需要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

在旧中国,相当一部分的职业是不需要“义务教育”的。孩子识字以后就被送去学徒,跟着师傅学习手艺。正是这样的传统,我们的许多手艺得以传承下来。铁匠、银匠、裁缝、药铺等自不必说,就连武术、杂技、曲艺、戏曲等也是从小跟着师傅口传心授学成的。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我们的社会还有产生能工巧匠的土壤吗?当评职称成为工作压力、还房贷成为生活压力、高薪聘请成为巨大诱惑力的时候,一些领域的技术精英还能做到心无旁骛、长期坚守吗?

我看了几期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他们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作为一个制造大国,那样的工匠还能找出多少?

现在的初中、高中,要学习很多数理化知识,据调查报告显示,参加工作后,高中阶段学习的数理化知识能用到的比例不到5%。人们花几年宝贵的光阴学习一些今后用不到的知识,付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这些观点会遭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激烈反对。反对的理由就是不能剥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自由。那么我要反问:不接受义务教育,是不是一个人的自由?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都是最好的吗?强制性地要求每个人都接受义务教育,是不是剥夺了人的“不接受义务教育”的自由?

谈论这些问题不是和今天的教育体制唱反调,而是期望引起人们对这类问题多加思考。据说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就出现了一些“家长联盟”之类的组织,这些组织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把孩子送到学校,由家长们聘请教师,让孩子们在家里学习(教学地点可以是在某一家,也可以是每个家庭轮流)。

以日本的相扑运动员为例。相扑运动员在日本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孩子要从小接受特殊训练。成为相扑运动员之后,也就相当于“学业有成”了,所谓的“参加工作,取得报酬”都不成问题。若是这些人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恐怕相扑运动早已失传了。

再以我国的戏曲行业为例。无论是京剧、评弹还是其他地方剧种,戏曲演员是要从小加以培训的。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几乎所有的戏曲种类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没有好苗子,无人愿意传承,是所有剧种濒于消亡的主要原因。

我的看法是,“君子不器”本身没有错,但要结合每个人的天赋来界定。现代社会是多元的,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而我们的教育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把所有原本不同的人,教育成同质化的人。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直到本科毕业,还不知道今后自己能干什么这样的尴尬局面。

我的结论是:从事学术研究以及管理工作的人,当然要接受通识教育,当然不能只做一个“器”,然而,一些技术技能职业,恐怕还是从小就做一个“器”比较有前途。社会既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当然,作为一个现代人,每个人都不应该是知识贫乏者,即使是能工巧匠也不例外。但我们不要忘了,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想要获取知识是非常便捷的。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传授知识方面已经大为减弱。因此,不到学校接受教育,并不等于不学习知识,更不等于没有知识。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有人拿“制器式教育”来给职业教育贴上标签,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学一个专业,学习一门技能,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语)。令人不解的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所回应的,不是对“制器式教育”的冷静分析,不是对叶郎教授讲话的质疑,而是单纯强调职业教育不是“制器式”教育,职业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学习专业、学习技能与叶郎教授说的“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吗?果真如此,我们宣传大国工匠的意义何在?如果“学一个专业,学习一门技能,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就是“制器式”教育的话,我倒觉得,这个定义下对了,职业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制器式”教育。职业教育不是不应该这样做,而是做得还很不够。所谓“匠心”、“技艺的心”、“工匠精神”,不就是在追求一种不忘初心、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完美的境界吗?进一步说,只要是真正的能工巧匠或大国工匠,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试问,这样的“制器式”教育何错之有?

让我们回到《论语》的语义来议论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说,“君子不器”当然有其合理性;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来说,做一个“器”有何不可?对职业教育来而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许正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由孔子的“君子不器”四个字闲扯了这么多,显然是跑偏了。就此打住。

2017年3月26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