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上,古人为何多是“疽发背而死”
疽发背而死,是古人最著名一种病死的方法。中医称为发背疽;从现代西医的观点看,是背部急性蜂窝织炎,引发坏死性筋膜炎,并发脓毒血症,并感染中枢神经。发背疽,不是一个小痘疮疙瘩,而是非常凶险的,在古代简陋医疗条件,很容易并发脓毒血症,致死率极高。
1,发背疽的病因
1)精神过度忧虑、恐惧、愤怒,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金黄葡萄球或溶血性链球菌,通过背部皮肤的毛孔侵入到皮下组织。中医称为“情志内伤,气郁化火”。
毛孔是皮肤最薄弱的地方,毛根在真皮层深处,与皮下组织很近。
2)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医称为消渴症,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外发。
3)性生活过度,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感染细菌。中医称为“房室不节,肾水亏损,火邪炽盛”。
现代西医对疽的解释
后背容易发疽,是因为后背不易清洁,感染细菌生小疙瘩后,不容易注意。又因为后背的皮肤较厚,脓肿不容易破头,并发感染败血症,严重到脓毒血症,引发全身性感染。
现代也有人因为用手挤破口鼻危险三角区的小痘痘,导致细菌进入血流,引发败血症死亡。
产生疽的病原主要是金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如果细菌仅仅感染角质层或真皮层的毛囊,就会形成痤疮等小脓肿,年青人会有青春痘,,也叫皮脂腺囊肿,毛囊炎、疖子发生的机理都是类似的。
但是痤疮仅仅是入侵到真皮层。
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金黄葡萄球菌等会突破真皮层,侵入真皮层下面的皮下组织,主要是结缔组织。金黄葡萄球菌在皮下结缔组织形成感染灶,引发炎症,形成一个脓腔,产生溃疡,流脓。
这时,中医叫作痈。
西医叫作急性蜂窝织炎。也就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大的脓肿可以有拳头般大,临床还有更大的,此处图片令人不适,不放图。这时就会大量化脓。
现代医疗处理:切开引流脓血,抗生素治疗。
如果急性蜂窝织炎发展到一定程度,细菌栓堵死血管,使周围的血管坏死,又引发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导致皮下结缔组织和筋膜坏死,有时并发全身中毒性休克。
这时出现大面积的片状紫红色脓肿,病人感觉疼痛,一天之内可以感染一个手臂或一条腿,甚至大半个背部。
由于血管被细菌栓塞,皮肤开始发黑,出现大疱,皮下结缔组织和筋膜发黑坏死。
这时,中医叫作疽。
急性蜂窝织炎更可怕的是,引发并发症败血症的最高阶段:脓毒血症!
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大量新的化脓性病灶。
这时候,金黄葡萄球菌进入血流,传遍全身,先是高烧,烧退后进入低温,细菌和毒素遍布全身血流,引发低血压。
全身内脏器官都开始出现脓肿,内脏血管被菌栓堵塞,又因低血压使内脏供血不足,引发内脏产生溃烂、坏疽,最后坏死。中医称为:五脏溃烂。
好恐怖的一幕!
《默克家庭医学手册》说,一旦患脓毒血症,即使在现代医疗条件下,仍然有15%的死亡可能性。
这还没完!
急性蜂窝织炎和脓毒血症又会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又加重全身性的炎症。最终使脑部感染和全身炎症恶性循环。
然后,就是迅速死亡!
具体见:魏文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脓毒血症,交通医学2014年。
4,中医对疽的记载
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一篇《寒热病》“致气则生为痈疽”。
这里说的气,就是邪气。古人不知道细菌,把细菌等病原体统称为邪气。
《黄帝内经》灵枢 ● 痈疽篇第八十一:
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说文解字》:痤,小肿也。从疒,坐声。
痤疮一般只伤到真皮层。
如果邪气(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网状淋巴管,感染浅层的皮下结缔组织,这是会出现巴掌大的红肿,中医称为丹毒。
《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
“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丹毒不化脓,但如果丹毒发展下去会形成痈疽。
痈,化脓,但不坏死。
疽,有坏死。
疮疡有八病:疖、疔、痈、发、丹毒、有头疽、无头疽、走黄与内陷。
南宋李迅的《集验背疽方·察疽发有内外之别》描述疽的病症非常详细:
“初发疽时,不拘小大,身体无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数日之间,渐渐开大,不肿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坏烂。破后,肉紫黑色,此为内发。有此证者,未发见之先,脏府已先溃烂,百人百不救,虽有神仙药,亦付之无可奈何。”
南宋医学发现,疽只要数日就可以长很大,溃烂后内部紫黑色,是坏死的组织,有时并发五脏六腑溃烂,这是并发脓毒血症,引发内脏坏疽而死。
现在看看中医里面最恐怖的背疽。
背疽指背部脊柱附近的有头疽,中医称发背;生于背其他部位及腰部两旁者称搭手。
根据《疮疡经验全书》:
发背又分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
上发背,疽发于背部第七颈椎部位,在后脖子的大椎附近。
中发背,疽发于背部中心,又名对心疽。
下发背,疽发于腰部命门穴,又名对脐发。
我们前面说过,细菌感染皮下结缔组织,背部和后颈的皮肤较厚,不容易破脓,容易引发脓毒血症。
痈一般无头,脓肿一般为10厘米之内,容易出脓溃烂,也好治。
疽大的甚至可以长到30厘米,几天之内长成有头疽,形成黑色的坏死物。
脊柱发生的背疽最为恐怖,不但会并发脓毒血症,还会直接感染脊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在古代,就是绝症了!
5,黄帝内经记载的疽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寒邪其实是细菌,导致血流不通畅,产生痈肿。寒气化为热,就是细菌引发了炎症。然后熏于五脏,感染了内脏器官,导致死亡。
发于颈,名日天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后颈的叫作天疽,前伤任脉,就是感染中枢神经,十天就会死亡。
史料中经常有“背疽发作而卒”的记载。本来,按现在人掌握的情况,背上长个浓疮,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就算古代的医疗条件不好,没有化脓消炎的特效药,但是,只要把背疮弄破,把里面的浓挤了,再敷一些草药或者是药膏,很快也都会好。为什么这对于古人来说,却就成了绝症,只要流脓就会死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一下古代那些背疽发作而死的有名的人。
(范增剧照)
第一个是范增。范增是项羽的谋士,也几乎是项羽唯一的谋士。因为项羽打起来相当厉害,几乎战无不胜,因为对于他来说,根本不需要谋士,硬打就行了。范增之所以成为他的谋士,还是项羽的叔父项梁留给他的。而且项梁还让项羽称他为“亚父”。有这层关系,范增才可能留在项羽身边。
但是项羽做大以后,却一点也不采纳范增的建议,范增让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除掉一个政敌,项羽却并不予执行。后来,陈平施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项羽却信以为真,猜忌范增。
范增气不过,提出要离开项羽。项羽却一点留恋的意思都没有,任他离去。
也就在离去的过程中,范增背疽发作而死。
(宗泽剧照)
第二个是宗泽。宗泽是抗金名将,一直致力于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就是他发掘出来的人才。
但是,宋高宗对收复失地并不热心,和秦桧联合起来,一直在探讨和金国讲和的办法,多次限制宗泽的行动。致使宗泽气恨难平,于是背疽发作。在连呼三声“过河”以后,毒发身亡。
(徐达剧照)
第三个是徐达。徐达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对朱元璋很忠心,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当朱元璋夺得江山当皇帝以后,却大肆屠杀功臣,对曾经和他一起在战场上厮杀的兄弟们大开杀戒。这种情况,让徐达深有忧虑,渐渐地,背上就长了一个疮。
朱元璋知道后,送给徐达一盘蒸鹅。鹅肉本来就是热性,身上有毒疮的人是不能吃的,朱元璋却送他这个。这让徐达明白,这是朱元璋想让他死。于是,徐达也是背疽发作,毒发身亡。
这些记载,有正史的,也有野史的。至于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更是比比皆是。而且文学作品常常又反过来影响史书。因此,这就成了古代人一种突发身亡的非常有名的病。
(郁郁不得志的将军,图取其意)
那么,古代为什么会有这种记载呢?
我觉得,这种记载,可能是一种真实情况,也有可能是一种有深意的描写。
说它是真实记载,我的意思是说,这种病,可能并不是背上长了一个疮,而是此人体内本身就有很严重的病,甚至可能是一种癌症。这种病从体内开始,一直溃烂到皮肤上,其实已经是癌症的晚期了。而古人不明白,以为只不过是背上长一个疔疮而已。这样的话,背疽发作而死,也是可以理解的。
说它是有深意的描写,意思是这是一种形象的表达。
从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得这种病的人,大都是政治人物,而且都是政治不得志,非常生气而不能发泄,非常冤枉而不能申述。就相当于背上长了一个疮,明明知道它是一个疮,但因为长在背上,却对他无可奈何,只能任由他伤害自己的躯体。背疽发作而死,意思就是这个政治人物已经无可奈何,只能承受失败的命运。
也就是说,古人这样写,不过是一种“曲笔”罢了。
(参考资料:《史记》《宋史》《明史》)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