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统治者青睐黄老之学,仅是因为它主张“清静无为”吗?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经过暴秦苛政峻法的统治和秦末的战争,汉王朝草创之时社会经济民生的破坏程度已然是满目狼藉,民不聊生。而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说法——汉初的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为了让老百姓有更多喘息的空间,因此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推崇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这似乎已然成为一种定论,不过此说确如其实乎?汉初的统治者推崇黄老家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呢?

越剧《老子》剧照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黄老之学”。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用了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对黄老道家的概括性陈述,说黄老家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所谓“黄老”,“黄”是指黄帝,而“老”自是指老子,可见黄老之学实是脱胎于先秦道家。在汉朝人眼里,黄老之学仍是对道家学术的统称。《汉书·儒林传》称“窦太后好黄老术”,又说“窦太后喜老子言”,“窦太后好《老子》书”等,也可看出“黄老术”与“老子言”,“《老子》书”之间是等价的概念。
笔者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也喜读《老子》,其实不求甚解,读来在同学间卖弄而已。稍长便有点明白过来了,老子通篇所讲如果从治道而言不过愚民之术,也有人称之为“君王南面之术”或“牧民之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明白地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
试举《老子》中的一些言论,什么“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是主张“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如果说,他所言之“愚”还带有返璞归真之意,那么,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言,到战国末期,法家开始攀附老子,对老子的思想解读就越来越权谋化了。以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法家的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又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黄老”。所以司马迁才把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子同列一传。他认为:“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非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属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史记》

再如《管子》这本书,《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道家,而《隋书·经籍志》则把它列为法家著作。这也说明了,道法两家的思想渊源要比我们以为的深。如果去了解一下黄老之学的思想,便知它在汉初受到统治者青睐,绝非单纯因为它主张“清静无为”。
《黄帝四经·成法》:“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猾)民将生,妄辩用知(智),不可法组。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黄帝这里问力黑的问题,就是在问一统天下的君王如何应付持不同政见者的批评。力黑的回答是要借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所谓“道一”,也就是绝对真理。那谁能掌握绝对真理呢?力黑说“夫非正人,孰能治此?”那谁又是“正人” ?当然是指人君。力黑回答黄帝问題的答案,讲得明白点无非就是主张君主把道统与政统相结合,最终集于一身。
黄老之学是主张严禁诤谏的,他们说:“得道之君,邦出乎一道,制命在主,下不憋党,邦无私门,诤理皆塞。”他们最忌讳君王大权旁落,“主之臣成党于下,与主分权,是故臣获邦之半,主亦获其半,则危。”又说“专授(君主把权柄下放给臣子),失道之君也;专授,失政之君也。”这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难道不是如出一辙吗?简直就像是同一个人说的。所以不要天真地以为汉初统治者青睐黄老之学,真是仅仅为了要与民休息。

汉高祖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一场黄老家与儒家的著名辩论,很能说明问题。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以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蔽,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汉景帝

这场辩论非常直观和清晰地让我们得以一窥黄老家的思想主张。黄生即《太史公自序》中所说“习道论于黄子”的那个黄子,是汉初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汤武受命还是弑君这个问题上,黄生比喻说帽子再破也是戴脑袋上的,鞋子再新也是穿脚上的,君上而臣下,君尊而臣卑,汤、武身为臣子不能正言匡过,反而取而代之,在黄生看来这是弑君无疑。而辕固生作为儒家弟子,自然秉承了孟子“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的看法。最后他还使出了一招“杀手锏”,反问黄生:“要是如你所说,那高祖刘邦代秦而立算什么?”这显然把黄生给噎住了,还是景帝出来打圆场才结束了这一话题。景帝说:“不吃马肝的人,也不妨碍他成为美食家;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也不表明是无知。”其实景帝说是打圆场,其实是在拉偏架,很显然他是更认同黄生的。景帝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开国之君,他可以借“汤武受命说”来寻求举大业的合法性;但景帝是守成之君,他当然不能认同支持造反之说。
后来儒家取代黄老成为汉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董仲舒虽然也试图用“天人感应说”来约束君权,但此时的儒家也已经相当程度上法家化了。

董仲舒

最早提出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其实是民国学者易白沙。实际上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的原话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里的六艺指的是六经,而不是“礼、乐、射、御、数、书”。董仲舒此话所指的是太学制度,而非主张借用政府力量禁止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而六经作为“圣典”是春秋时期贵族教育的基本读物,也并非儒家独有,孔子的功劳在于传承和整理,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叫“述而不作”。易白沙也只是说独尊儒术,而不是独存。而余英时先生说作为“私家言论”的“儒”,也是百家中的一家,也在“罢黜”之列,也就是说同样不被列为国家意识形态。

《觉醒年代》易白沙剧照

汉宣帝的太子曾进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而宣帝则明白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今人讲两千年之制,实则是“外儒内法”,此说自是卓有见地。然“外儒”也不是仅仅缘饰那么简单,在帝王手中儒、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用法以杀人,用儒以诛心。
古往今来的帝王哪怕摆出一副“言者无罪”的姿态,也千万别天真地觉得君王会喜欢敢触龙颜的人。君王最喜欢的故事永远都是“介子推割股啖君”、“卫弘演剖腹葬肝”;最喜欢听的话是“皇上圣明,臣罪当诛”。
所谓帝王之术,无非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感谢余少镭老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
熊逸:《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张富祥:《黄老之学、道法家与韩非的学术渊源》
END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这一章节,是老子给到统治者的建议,主旨清静无为. 先贴下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美的有缺陷,作用不减.最充盈的 ...

  • 吴全兰:西汉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和教训

    思想火炬 吴全兰:西汉意识形态建构的经验和教训.wav 音频: 00:00 / 33:18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能够成为盛世,能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意识和稳定的核心地区版图,与西汉时期意识形态的建构有密切 ...

  • 萧规曹随,黄老之学是怎样成为指导汉初政治原则的--秦汉史话14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04,<秦汉史话>连载14,欢迎收看. 汉初经历社会大动荡之后,一种称为"黄老术"的学术思想,正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被汉廷指定为指导政治的原则 ...

  • 老子的黄老之学与刘邦的汉初江山

    在中国古代,毫无疑问儒家思想几乎统治了整个封建社会,是当仁不让的官方统治思想.然而在秦朝和汉朝初年,统治阶级并未采用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秦采用了提倡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结果大秦王朝只历经二世便土崩瓦 ...

  • 祝东 | 先秦至汉初道统秩序模式论辩的符号学考察

    摘要 儒家道统是一种虚构的历史谱系,其在聚合轴中有意识地选择而建构的'道统'组合轴是为了建构一种知识权力系统来对抗日益强大的政治统治权力,也即被后世称之为道统与政统的争衡.通过对原始儒家.黄老学派及秦 ...

  • 百家争鸣到黄老道家:战国到汉初治国思想的转变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世,儒.墨.道.法.名.农.阴阳.纵横等诸家纷纷著书立说,阐明自己的治国理念,其思想对后世思想和政治影响至深.战国至秦汉的统治者基于现实需求采取不同的治国理念,此一时 ...

  • 汉初,儒家学派是如何逆袭取代黄老之道的?

    本篇系精编经典中国通史之<秦汉史话>连载19,欢迎收看. 01.诸子繁荣,儒学崛起 鉴于秦王朝短祚的严重教训,汉初在对待学术文化方面的方针,与秦王朝实施文化专制政策相反,推行了兼容诸家思想 ...

  • 汉初,儒家学派是如何逆袭取代黄老之道的?--秦汉史话19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09,<秦汉史话>连载19,欢迎收看. 01.诸子繁荣,儒学崛起 鉴于秦王朝短祚的严重教训,汉初在对待学术文化方面的方针,与秦王朝实施文化专制政策相反,推行了兼容诸家 ...

  • 汉朝历史人物——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

    张良(前?-前186),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城父邑(今河南郏县李口乡)人.汉高祖刘邦谋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时与韩信.萧何合称"汉初三杰",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先世原为韩国贵族 ...

  • 汉初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真是因“冲冠一怒为红颜”?

    作者:许云辉 (刘邦,英布) 汉初,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的爱妾染上怪病,前往附近的医生家中治疗.英布的属下中大夫贲赫住在医生家对门,见由此巴结领导的良机,便多次到医生家给领导夫人送厚礼,并在医 ...

  • 黄老之学的源流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