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我已认不出你
常德,我已认不出你
作者:周碧华
前不久,一位华侨回到祖居地湖南常德,他大发感慨:认不出了认不出了。
他是1949年前离开常德的,当然会发如此感慨。就是一直居住在常德城的人,这40年的城市变化,谁不感叹呢?相信不,在街头随机调查一个常德市民,这城里好多地方绝对没去过。
城市规模扩大了近10倍
记得1983年秋湖南师大学生选择实习城市时,我的同学都向往能分到常德,因为常德历史上就是一座名城。等真的到了常德,从江南乘轮渡到江北,结果发现,城区屁股大块地方,秋风起灰尘蔽天。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常德城区格局基本上就是明清古城格局,虽然中日常德会战摧毁了所有的建筑,但格局依在。
而如今中心城区形成了“三山、三水、三区”的总体格局,即以太阳山、河洑山、德山为屏障,以沅水、穿紫河、柳叶湖为绿带,以江北、江南、德山三区为主体的现代化城市新格局,城北已到太阳山脚下,城南已向桃花源机场抵近,城东以德山片区为标志的话已接近汉寿县境,而城西也已到达原来的浦沅厂一带。
所以有个外地人第一次驾车到常德,从德山樟木桥以东就看到了“欢迎您来常德”的招牌,走啊走,走到河洑了,路牌显示还在常德城内,他惊讶道“常德怎么比长沙还大?”(当然这是误解)
据了解,到2017年底,常德市城区建成区面积已有90平方公里,市城区人口90万。
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图(1981-2000)
现代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了
别说40年前,就是30年前,常德市中心城区就是东西向两条主街,即人民路和建设路,再加许多小巷子,道路总长度不过103公里,那时从人民路西走到人民路东都不觉得累。
上世纪80年代末,当修建第三条东西向主干道洞庭大道时,还有某领导反对称“60米宽的路修在城郊结合部太浪费了”,可如今的洞庭大道已身处闹市区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具有“前瞻性”的洞庭大道,便成了常德向外宣传的资本。
如今,常德城区按“北扩、西进、东延、南拓”的战略推进,柳叶大道、常德大道、桃花源路、皂果路等一批城市道路迅速拉开城市新骨架,初步形成了“10纵10横”的城市主干道网络,特别是常德大道按欧洲城市道路功能标准修建,有20多里路段的地底下足可以行走汽车。
城市的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日供水能力从1988年的18.5万立方米提升到2016年的48.8万立方米,燃气供应从无到有,2016年燃气普及率达到94.7%,建成了江北、江南城区防洪堤,北诗墙,南画墙,常德人就是这么浪漫!
改造前的沅安路
改造后的沅安路
1994年8月刚竣工时武陵大道北段
2017年武陵大道北段
80年代小西门地段
1995年拆小西门.兴街囗建武陵大道
武陵大道南段新貌
旧城中区(步行街附近)
新城中区(步行街附近)
90年代常德城区航拍图
现在的常德城区航拍图
80年代市城区玛瑙巷
现在的玛瑙巷一带
桃花源里的城市尽显妩媚
一二十年前,常德城里的年轻人谈恋爱还没有个好去处,就一处滨湖公园,其他公共文化设施也只有一家图书馆、一家博物馆,一两处体育中心。
而如今,“三馆三中心”、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武陵阁步行城、欢乐水世界、穿紫河风光带、柳叶湖环湖风光带等一批城市新亮点,足可以笑傲中国绝大多数地级城市,甚至在许多省会城市面前也不必“害羞”。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世界首批湿地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华诗词之市等“金字招牌”,那可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现在交通发达了,许多常德市民外出旅行后都会感叹:还是常德漂亮、干净!
三馆三中心
常德河街夜景
白马湖公园
穿紫河夜景
(鸣谢提供资料的有关单位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