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特辑3:烧脑的西方哲学核心,如果看不懂,责任全在作者

如果说在西方哲学千百年里,哲学家孜孜不倦去探寻的本源问题,非形而上学——本体论莫属。

从古希腊第一代自然哲学家开始,人们从具体到抽象,以各种概括性的事物去概括万世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柏拉图的理念等,在不断地辩驳和追溯中,人们逐渐加深了对周围环境以及所生活的这个自然世界的认识。

本体论研究世界本源的问题,他要达到一个终极的目的,把具象的,流变的世界,概括为抽象的,永恒的世界,找寻事物背后最根本的原因。

泰勒斯的水本原论,对现代人看来不值得一提,但是它却在一定意义上拉开了本体论探讨的序幕。

从此以后,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柏拉图的理念论,都是在无穷追溯,试图去找出世界的本原所在。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提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事物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最早为本体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虽然其后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说,深刻研究了主词和副词之分别,但巴门尼德的理论无疑具有开创性——

他发现人们对主词一无所知,主词的所有规定性都来源于他的谓词(放在语言中去理解更加容易体会)。

比如世界是什么?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世界到底是什么所构成的?几代哲学家都给世界作了定义,而巴门尼德要对世界的本源进行规定:

A:世界不生不灭,如果世界是被人为创造的,那么世界就不是本源,而背后那个全能的人才是本源(神创论)。

如果世界是可以消亡的,那么我们就无法把握一个虚空,所以世界是不灭的。

B:世界存在一个绝对的最高本体,不可再追溯,如果没有最高的本体,我们就无法完成追溯,所以最高本体永恒存在。

巴门尼德的论证开启了人类对本体论的千年追寻,本体既然是恒定的,抽象的,超越经验的,所以本体论只能用逻辑去探讨,而无法通过经验论证,这就产生了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论证了本体论,他在研究文献时,认识到人们描述事物时的偶然属性和本质属性。

比如小明是老师,这句话是对小明的描述,但老师只是小明的偶然属性,他换了工作就不是老师,这并不能揭示小明的本质属性。

为了追寻小明的本质,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例如我们定义小明是男孩,男孩是具有男性生殖器官的人,人是灵长类动物,动物是自然界的有机体等等,不断地向上追寻——

世界所有的问题,都会追溯到一个终极的问题,即存在——Being。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对存在去做任何定义,因为存在本身已经没有更高的属性去描述它,所以我们只能说它在时空上的存在,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

于是亚里士多德将这种描述本源的学问,关于存在本体论的追寻,称为“物理学之后”,也就是有形物体之上,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对有形物体之后的思想,他一直延续到最终的问题,那就是本体和存在,到存在为止,所有的问题都无法研究。

我们只能认识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无法认识不存在的事物。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课题,是西方哲学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主旨,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从古希腊到经院哲学,再到近代哲学,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做了自己的见解,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要理解西方哲学,必须从理解本体论开始。

本体论的意义

本体论尝试追寻事物的终极本源,用逻辑推导的方式,研究事物背后的原因,他抛弃了事物的偶然属性,抽象出事物的必然属性,找到事物的永恒性。

这种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的基础,近代科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从本体论的追究中产生的,而这就是本体论的最大意义。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西方社会比东方更早产生近代科学文明,走进工业时代?

因为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哲学家思想家们就为自然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了思想的准备,而同时代中国百家争鸣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无出一致地转向了人性,制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探究。

文化的基因链上,追溯的方向不同,必将导致不同的结果。

事实证明方向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各自走出不同的道路,而一旦强大的一方露出了獠牙,这种文化与思想的阵痛是致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