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如何利用假期,拉近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开启康复的转折点?

此文是专栏【孩子患病,家长具体该怎么做?】的第一篇文章,专栏更多详情请见文末!

今年的国庆、中秋是同一天,双节临门,喜上加喜,迎来难得的8天长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2020年本就是特殊的一年,疫情来袭时,大部分企业、学校停摆,很多人在家度过了史上最长的假期。但那时人人提心吊胆,谈“疫”色变,根本算不上是个放松、愉快的假期。

如今,经过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顺利渡过难关,这让今年的中秋团聚、欢度国庆更有深远意义,更加弥足珍贵。

在这中秋国庆佳节之际,衷心祝愿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这次节假日是喜庆的、快乐的;但有一小部分家庭却可能非常压抑。

这一小部分家庭里的孩子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往往已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这些疾病成为笼罩着整个家庭的阴霾,亲子之间又矛盾重重,每个人都过得焦虑、痛苦,迷茫而彷徨。

在工作日中,父母尚可借着忙碌的工作暂时抽离压抑的家庭环境;孩子也可趁着父母上班,获得比较宽松的个人时间和空间,双方的矛盾有所缓和。

当父母放假了,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多了,但与孩子引发激烈冲突的机会也增多。而且,父母每天直面家中萎靡不振的孩子,内心的苦楚和压力也会骤增,如果不懂得调整心态、理性对待疾病和亲子关系,父母和患病的孩子长时间同屋共处,“大眼瞪小眼”,不一定是好事。

那么,对于这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假期中该怎么改善家庭氛围,怎么利用好这段时间缓和与孩子的关系,争取令家庭关系在长假中上一个台阶,从而加快孩子的康复呢?

第一,父母调整心态的“八字箴言”:面对,接受,处理,放下。

很多父母得知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双相障碍这个所谓的“重性精神病”后,往往情绪崩溃,抱头痛哭,甚至可能产生轻生念头。

我们完全能够理解父母们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看起来很可怕的精神疾病时的恐惧,但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生病后,能够依靠的只有父母了。哪怕再难,再煎熬,父母也不能先倒下,更不能选择去逃避。

我们分析过,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如果选择了服药,那么除了坚持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之外,父母一定要寻找孩子患病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这往往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父母一定要深刻地作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可是,父母也一定要意识到,自我反省不等同于自我否定。在寻找孩子的患病根源时,父母切忌过度自责,陷入对过去的悔恨,这样很容易成为家里的第二个病人。这对孩子的病有害无益。

那该如何快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呢?在此分享来自于台湾高僧圣严法师的“八字箴言”:

面对;接受;处理;放下。

首先是面对和接受。有的父母一开始选择不面对、逃避,可能是诊断带来的冲击和病耻感太大,一时难更以接受。还有可能出于对精神心理障碍的错误认知,比如认为孩子只是叛逆期、学习压力大,指责伴侣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指责孩子小题大做或者找借口等等。

随着孩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发生悲剧事件,这部分父母才幡然醒悟,后悔莫及。

所以,如果孩子被权威的精神科医疗机构诊断患有精神心理障碍,这就已成了既定事实,父母越早面对、越早接受越好。只不过是,父母要意识到,传统精神科大夫的诊断一般属于“症状学诊断”,并没有判断出真正的病因。

接着是处理。父母要调整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既然是患病了,那目的肯定是尽量寻找优质的、专业的资源,帮助孩子尽量好地康复。

而且,在这个阶段的各个节点,父母很容易产生灾难化思维和负性情绪。比如孩子不愿上学了,情绪爆发了,不肯服药了,症状波动了,医生说要住院了,等等。

很多父母马上极度焦虑、恐惧,然后陷入负性情绪下的单向思维导致的恶性循环,越想越慌,越慌越容易情绪失控,轻则被孩子看在眼里,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重则父母也情绪爆发,对孩子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所以,父母一定要加强自我觉察的意识,要善于识别自己甚至家人的灾难化思维和负性情绪。要意识到这种灾难化思维和负性情绪会极大夸大孩子的病情及后果,遇到问题应迅速有意识调整到积极应对、积极处理的心态。

关于如何积极处理,下面会详述。

最后是放下。当孩子病情基本康复后,对这一段经历父母要学会放下,学会释怀,不要把孩子的这段经历当做是“家丑不可外扬”,或者是一种耻辱、家庭的秘密,否则会给孩子内心留下阴影,难以真正的康复。我们父母在前面的“处理”阶段,如果做得好,甚至有意识地“坏事变好事”,将其转化为孩子和家庭的人生的财富。

当然,要达到最后的“放下”阶段并非那么容易。但父母至少要快速渡过“面对”、“接受”这两个阶段,并进入到“处理”的积极心态中,这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要以这种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去影响孩子。否则整个家庭总处于悲观、消极和压抑的氛围中,极不利于孩子病情的康复。

第二,父母学习、掌握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避开认知误区。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以往的文章和视频中已经反复强调。

临床发现,若患者父母是对精神心理障碍缺乏理性、科学的认知,往往会陷入无力感、恐惧,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极端念头。父母对康复的信心不足,缺乏积极配合医生的意识,这又反过来导致孩子的康复真的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

那该怎么了解?通过孩子就诊的精神科医生、接触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上网浏览相关专业信息这是主要的三大途径。

不过,通过这些途径了解的同时也不要全盘接受。很多精神科医生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精神病学阶段,对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他们对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只考虑生物学因素,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

他们可能还会强调遗传因素,比如称抑郁症遗传度约40%,双相障碍遗传度高达80%,需要终身服药,难以治愈等等。不是说这些信息让人悲观或者不正确,所以不建议大家全盘接受,而是因为这些信息本来就是单纯精神病学的观点,随着多学科诊疗(MDT)的实践日益得到重视,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认知在不断地深入和改变。

对于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我们已经从MDT角度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阐述,比如,我们根据文献和我们临床实践发现已经阐明,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遗传度只能代表“家族聚集性的程度”,而不是真正的遗传。后天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家庭环境,完全可以逆转精神心理障碍的所谓“遗传因素”。

(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专栏,可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进入知识店铺后浏览)

而市面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多而杂,大部分心理咨询师所掌握的心理学理论、技术都是比较传统、低效,比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等等,仅局限于外显记忆层面的心理干预,未能触碰到内隐记忆层面疾病的本质。

尤其是精神分析,不建议未成年人患者及其父母接触精神分析流派,不仅低效,还有可能因为精神分析师的错误解读、患者和家属的错误理解而激化亲子矛盾。

而网络上的信息更是良莠不齐,还以负性的、片面的信息居多。网上流传一句话,“百度看病,癌症起步”,虽然说得有点偏激,但也确实反映了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的真实现象。

所以,建议父母多了解国内精神科顶级专家的讲座和意见,还可以多看我们分享的专业文章。

我们基于多年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经验发现,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根源是病理性记忆,无论是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还是靠改善家庭关系、药物治疗和普通心理治疗,而这种病理性记忆是可以修复的,只不过是处理的深度和速度有差异。

而国内的精神科大咖虽然未对病理性记忆有深入了解,但以他们的临床经验和高度,也大多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经过专业、规范化的综合干预,是可以临床治愈的,多数能够实现恢复社会功能的目标。

这些优质的、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可兼听则明,拨开云雾,发现真相。(想要浏览专家讲座的相关文章,可点击公众号菜单栏“双相障碍”——“名医专栏”)

现实中,有很多患者家属便通过积极的学习,对疾病的本质也有了深入理解,再通过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成功帮助孩子复学、改善病情,甚至在精神科医生的同意和指导下,实现了提前减药、撤药。这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

可点击查看文章专辑:【家长自述】

第三,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母亲往往要先担起“大角儿”。

很多孩子患病的背后都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父母的不当教育是首要原因。比如粗暴式、棍棒式教育,长期过于高压、严厉的要求,言语上的辱骂和指责,对孩子缺乏认可和共情等等。

我们强调父母必须先从自身找原因,若意识到自己曾经对孩子造成伤害,可在孩子情绪较平稳时真诚道歉,并持续地改变。这一点我们也反复说了很多遍。

但很多父母发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比如父母的一方有了自我反省的意识,希望与另一方一起做出改变、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但得不到另一半的认同,反而因此发生矛盾,这怎么办?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率先操劳孩子看病,有学习精神心理知识意识、有自我反省意识的往往是母亲。

而大部分父亲有的迫于生计忙于工作,有的则因出于自负、自大心理,对母亲了解到的信息和知识不屑一顾,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孩子的母亲和孩子自己。

当然,这里面也有父母性别因素的影响,女性对孩子的照料更细心、敏感,情感也相对来说更充沛,更容易率先与孩子共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往往在这个时候,母亲也可以说是很无助、很孤独的。很多母亲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和行为。

比如认为孩子的父亲指望不上了,救孩子只能靠自己,拒绝与孩子父亲交流,甚至拒绝他加入到孩子的陪护中来;又比如一味指责孩子父亲,在孩子面前互相抱怨,争吵。

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母亲的压力和负性情绪爆发,但从帮助孩子加快康复的策略角度,这是不太明智的。

孩子患病当前,家庭关系出现危机,母亲一定要以大局为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发挥女性的优势智慧,主动担起大旗。

首先,母亲先改善与孩子的关系。

母亲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必不可少,应首先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应该说,这一步对于很多母亲来说不算太难。大部分孩子对母亲的感情是更深的。而眼看着孩子受到疾病折磨,母亲会更容易放下对孩子的要求,对比起父亲来说更容易实现转变。

母亲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在无处喘息的时候,还可以在母亲这里找到安慰与温暖。母子/母女之间的关系慢慢形成良性循环,尤其是要增进孩子对母亲的信任和认可。

接着,母亲要逐步争取孩子父亲的信任和认可。

比如,如果孩子父亲较忙,难以看到孩子的进步,那么母亲要持续向父亲分享孩子的积极改变,生活的点滴。要让父亲意识到,在孩子母亲的努力下,孩子确实在变好,进而增加对孩子母亲的信任和认可。

还有,母亲必须加强反省自己在与孩子父亲相处之中,是否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是否因教育观念不同,发生过矛盾与冲突?是否曾出口伤人,对孩子父亲造成过一些伤害?

如果母亲意识到有这些不足,建议放下以往的恩怨,为了孩子,也为了这个家庭,主动地、真诚地向孩子父亲表示歉意。道歉时,还要看到孩子父亲为家庭作出的努力,给他认可和肯定。

如果母亲能做到这一步,孩子父亲往往会非常惊讶,觉得孩子母亲怎么变了个人似的,然后内心感到欣慰、喜悦。再固执、再刚愎自用的父亲,如果能一直得到孩子母亲发自内心的体贴和认可,其内心都会变得松动和通情达理起来。

咱们老祖宗说得好,这叫“以柔制刚”。当然这里的“制”不是“制服”的意思,而是积极带动、积极影响的意思。

在得到认可后,父亲对孩子母亲的认可和信任进一步加强,这时是双方交流、沟通的最佳时机。

母亲可以分享自己掌握的精神心理学知识,以自身为例,引导孩子父亲也慢慢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争取与孩子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尤其要让孩子父亲明白,父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男孩来讲,父亲可提供安全感,起到勇敢、有担当、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的榜样作用;

对于女孩来讲,父亲是女儿接触的、亲近的第一个异性,父女亲子关系是否良好,对女儿未来在感情中是否能够获得幸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般不建议母亲把父亲排除在孩子陪护、家庭康复的体系之外。

经过这些步骤,父亲往往会逐渐改变观念,与孩子母亲形成“同盟军”,共同加快孩子的康复。

我们也曾遇到过一位有智慧的患者母亲,她在自己改变后,也动员父亲开始改变,最终帮助孩子的病情大大改善。

回看链接:

【家长自述】儿子被诊断抑郁症、双相、怀疑精神分裂症,我一度想轻生!然而命运的转机就从我的反省开始……(上)

【家长自述】儿子被诊断抑郁症、双相、怀疑精神分裂症,我一度想轻生!然而命运的转机就从我的反省开始……(下)

第四,一家人与医生形成“治疗联盟”,共同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

父母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还不够,最好还要有意识地分享给孩子,引导他一起学习,加强自我觉察。这样可降低孩子的心理压力和病耻感,也避免孩子自己盲目在网络上搜索,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引起灾难化思维和情绪波动。

不过,大部分患病孩子有学习障碍,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阅读大段的文字或者收听语音课程,那么父母可以自己学习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向孩子转述。

有一些专业内容可能对孩子来说不太易懂,那父母可以侧重于向孩子讲一些成功案例,尤其是一些与孩子的情况类似的真实案例。这往往会令孩子有所触动,增加康复信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些孩子可能曾接受过心理咨询,但效果不好,没有遇到合适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形成了二次伤害,所以表现为对所有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都十分抗拒。父母可以慢慢解释,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差别很大,找心理咨询师跟试药一样,都是需要耐心寻找、尝试和磨合的,不要以偏概全。

当孩子慢慢有了求治意愿,康复信心有所恢复甚至提升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寻找优质的医疗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及家属要明白,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最适合自己及家庭的治疗方式才是最好的。

精神科药物治疗是目前最经济,最方便的办法,也是大部分患者的选择。但父母要提前对药物治疗有所了解,明白药物的副作用及局限性,做好应对措施。

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除了继续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还可以辅以运动疗法、营养疗法等,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在平时工作日,大多父母早出晚归,又或者其中一方在家陪护,另一方出外打拼,孩子父母双方难有共同商量、交流的机会。

希望父母们有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长假,稳定孩子的情绪,增进孩子父母二人关系,争取找到改善家庭关系的突破口,让这个节日更加难忘、更加有意义。


可扫以下二维码

进入【孩子患病,家长具体该怎么做?】专栏

持续更新,敬请期待

购买课程会员,一年内免费畅享所有专栏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