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一种古老的拳法,梅花拳,比形意 八卦 太极都早!
威县梅花拳
威县梅花拳又称为“五式梅花桩”、梅拳,因威县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将威县梅花拳改名义和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拳种之一。2000年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对威县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也使梅花拳这一优秀传统拳种越来越为国家有关部门重视。2006年,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威县梅花拳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威县梅花拳历史
威县梅花拳历史较为久远。相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张姓梅花拳的一支随山西移民迁至威县李家寨,这支梅花拳有别于平乡的梅花拳,后平乡梅花拳的两支也先后传入威县。
1844年后,外国传教士在威县一带强拆民房、庙宇,兴建洋教堂。梅花拳第13代弟子、威县翟家庄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的愤慨,为敌外侮率众焚烧了洋教堂。此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洋人的嚣张气焰,恼怒的洋人让清政府派兵镇压(此为“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线)。寡不敌众的民众被冲散,李廷桂入狱(后越狱逃到山东梁山),李廷玉隐姓埋名来到武强传播梅花拳。此支梅花拳培养了不少有名的梅花拳后,最出名的是李廷玉二十大弟子称“京南二十侠”,他们是任起元、段步元、赵锡三、赵太和、张丙为、张博彦、张迈千、赵崔和、段步修、程清川、高智平、程三山、程焕齐、程殿忠、程大锡、程访兴、程殿魁、徐万顺等人。李廷玉、李廷桂在河北省武强一带影响极大,被称一代宗师。
赵三多与梅花拳
清代末年,当时山东飞地梨园屯因教堂与村民发展矛盾,梨园屯洪拳阎书勤等十八魁为了抵制洋教与赵三多联合。威县赵三多是威县著名梅花拳的拳师,在威县有很大的影响,这样使梅花拳在威县发展很快,据说赵三多有梅花拳弟子2000余人。
赵三多慷慨义气,有正义感,为了抵制洋教的扩张,赵三多在梨园屯举行了亮拳大比武。什么是亮拳?据清代东昌府知府奏折中说:“直东交界各州县地处边疆,民强好武,平居多习为拳技,各保身家,守望相助,传习既众,流播遂远。豫晋江苏等省亦即转相传授,声令广通。历年春二三月,民间立有买卖会场,习拳之辈亦每趁会期传单聚会比较技勇,名曰亮拳,乡间遂目为梅拳会。”这次亮拳后,赵三多等梅花拳弟子打起“义和拳”的旗号,在蒋庄马场举行起义,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义和拳运动。
梅花拳的传人
威县梅花拳主要分布在县境的李寨村、翟庄村、固献村、凌头村、贾庄村、大寨村、东赵村等一带。
梅花拳包括五式:梅花桩功架、八方群步、成拳、拧拳、拈拳(梅花千变手)。其功法讲求:一气、二力、三法、四门、五势、六合、七抓、八打、九摔、十拿。其器械套路包括春秋刀、五式梅花刀、棋盘大枪等。除常规器械外,梅花拳还有自己的独门兵器,如:文棒、量崖仗、量天尺、落子枪、五虎锛多种兵器,对练套路有几十种之多。
威县梅花拳的武风浓厚,没有文场领导武场的说法,义和拳开始就以武开道。拳法在张从富小架梅花拳的基础上,李廷玉、李廷桂根据自身特点,以技击见长,注重实战,熔铸创新。是小架梅花拳的再次创新。
威县梅花拳现已经传承二十代,从第五代张师爷开始,梅花拳在威县扎根散叶,第十八代传承人有石瑞杰等人。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