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巨鹿四股弦
巨鹿四股弦又称冀南四股弦,是河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源于河北巨鹿县,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鲁西北广大地区。以巨鹿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2008年,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股弦起源于清中叶道光年间。1820年代,巨鹿艺人王不当和山东琴师齐大牙合作,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元素,以中原官话为舞台语言创作、融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地方剧种,名称就取决于当时主要的伴奏乐器四股弦。
早期的四股弦较为简单,演出的形式以“三小”或“二小”为主,即一生、一旦、一丑,或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伴奏上只是四股弦、梆子、大锣三种乐器,出演时演员不化装或略施脂粉。因行头较少通常用一个包袱就可以带走,为此还有名称叫“包袱戏”。后来随着吸引其他戏剧元素后才益完善起来。
清同治九年(1870),王不当的徒弟王玉堂继承师业,与演员罗九、盲艺人琴师夏大水在巨鹿县王虎寨村创办四股弦娃娃班,班主王玉堂。他们吸收河北梆子、乱弹、京剧等艺术手段,聘请河北梆子名艺人吴永顺(艺名小茶壶,老生)与乱弹艺人一声雷(架子花脸,本名不详),传授了《杨金花夺印》、《西洋国》、《西岐州》、《清查府》等,使四股弦始有袍带戏,并日趋成熟,也由“罗圈”、“板登头”走向“高台”。至此四股弦逐渐向四周扩展,在清河、巨鹿、沙河、永年、魏县等冀南诸县流传,并产生很大的影响,受到群众的欢迎。
1904年,四股弦艺人张平欣带一班四股弦,由顺德府传入河南彰德府、林县、清丰、南乐等城镇,并在河南省民间授艺,从此,四股弦分成南北两支,并开始由农村向城市移动。不少艺人在唱功上出了名,如郝春宝(艺名鲜黄瓜)、张春山(艺名盖九州)、马风云(三掌班)、董朝凤、王福学、康玉西等人。
1923年,女演员郭素娥在河南省濮阳加入莱新清四股弦班。郭素娥十八岁学艺,一年后粉墨登场,以《探地穴》中的女花脸钟春花在永年、南和著称,使这一剧种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以后又有王海棠、王海秀、尹秀珍、马凤仙等陆续出现,四股弦进入了鼎盛时期。
巨鹿四股弦在河北冀南一带影响很广,至今在邢台、沙河、永年、安阳等县市还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谣;1960年代时,四股弦因种种原因曾一度绝响,直至1980年以后,四股弦才获得新生。在四股弦第四、五代传人谢永申、纪春花等不懈努力下,四股弦在巨鹿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四股弦演员上百人,爱好者不计其数。解会谦的四股弦剧团已经发展到30多人。
代表性的剧目有《忠保国》、《铡赵王》、《掉印》、《合印》、《归位》、《打金枝》等,在传统的基础上又编排了《王莽篡朝》、《小红袍》、《天河配》、《追鱼》、《新审诰命》、《梦斩》等剧目。
巨鹿四股弦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以四股弦为主奏乐器,还有二胡、唢呐、笛子、笙等。武场以板鼓为主要乐器,还配以大锣、小锣、堂鼓、铙钹、小镲等,乐曲配合演员的上下场、武打等环节,以控制演出的节奏,领奏文场的曲牌唱腔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场与武场伴奏形成了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自然复调的伴奏方式,可以说四股弦的伴奏丰富了戏典的表现艺术。
四股弦的念白与唱词在地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特别是吸收了巨鹿当地方言的精华,使念白和唱词更加大众化,语言更加亲切,代表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民间小戏带着泥土的气息,受到广大乡亲的关爱,从走街串巷到乡村庙会,从红白喜事到高大舞台,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努力,形成了风格纯朴、唱腔优美、念白唱词通俗易懂,百看不厌的地方特色剧种。
巨鹿四股弦在16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传承六代。第一代有王不当、齐大牙等人;第二代有王玉堂、张平欣等人;第三代有董朝凤、王福学、马凤云、马凤仙、尹秀珍、王增昌等人;第四代有解永申张兰香 孟繁震 王保章;第五代有解黄浦、解礼坤、纪长春、纪速坤、靳福存、申莲英、王景礼;第六代解会谦、安凤敏、薄云雪、解会领、解立行、解庆英、解敬格等人。现已经传承到第七代,有王志国、王永清、刘振石、刘少开、翟海菊,薄焕晓,解珠华等人。
谢会谦,巨鹿四股弦第六代传承人。河北省巨鹿县人,爷爷和父亲都是四股弦老艺人。十五岁随父亲进行戏班开始学习四股弦,不辞辛苦,练就了一身舞台功夫,舞台上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唱腔嗓音洪亮,带着一股金属般的质感。
20岁时,谢会谦组建剧团传播四股弦艺术;由于各种原因,解会谦为了生计被迫两次解散剧团,他曾南下广东做中药材生意,但心中对《四股弦》始终有着一种难舍难分的情节。后来巨鹿仅存纪寨村一个小戏班,演员的年龄也多在70岁以上,会唱四股弦的人也越来越少,再不挽救四股弦技艺就面临着断代。2005年,解会谦第三次组建起了剧团。
为了能把四股弦传承下去,四股弦剧团四处行走江湖,足迹遍及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东及太行山区,农忙时回到村里务农收割播种。在外演出生活十分艰苦,演员每天的伙食基本保持稀粥、馒头、老咸菜。即便是这样,大家没有怨言,忙完农活放下锄头,一班“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又行走在县城村庄,活跃在舞台上。
解会谦在四股弦的传承过程中,以四股弦的基本调式为基础,大胆的吸纳了豫剧、梆子、乱弹、丝弦等剧种的调式和板式及行腔艺术,使得四股弦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他有我优,他无我有”艺术风格,在韵腔大起大落的特性行腔上加上装饰音,使唱腔更加丰富、使行腔更加高昂飞逸,弥补了其它剧种不存在的行腔空白,在舞台动作改进中打破格式化,使个别动作更加夸张、更加写意。
安凤敏(1964-)河北巨鹿县人,亦是四股弦第六代传承人。1977年巨鹿成立“娃娃科班”得到了启蒙老师解黄浦的指导,主攻刀马旦,兼演青衣闺门旦、小生。她唱腔悠然自得,感人肺腑,具有非常浓郁的舞台特色。1981年加入邢台市“清风四股弦剧团”,拜著名演员马凤仙的弟子申连英为师,继而又得到京剧名师尚佩文的亲授。
弦师王进军,今年已经50多岁,是一个阿炳似的人物。他自幼学艺,因双目失明不能上台演出后,就当起了弦师。他拉得胡弦时而舒展、时而奔放,将四股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