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瓷器值得研究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办纹、花卉的枝叶、花办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釉里红的整个制作工艺直到明永乐、宣德时期才开始得到改善,但后来可能由于釉上红彩的使用,到明中期和后期釉里红在明代的制作都处于衰落境地,直到清代康熙釉里红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青花釉里红工艺创始于元代末年,此后不久元代就灭亡了,现在所能见到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实物十分稀 少。此后明代也曾短时期内烧制出青花釉里红,但流传下来的实物也很少;一直到了清朝康熙时期才又烧制成功,并有所创新。
在釉下的红彩釉,经火一次性高温烧成。釉里红彩瓷最早呈现在元代,景德镇初次烧制成功,但并不完 美。因为烧制技能难于把握,元代釉里红多烧成黑色或黑紫色,成品率适当低,尽管如此,可是开了烧造釉里红的先河。明代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把握了釉里红的烧造技能,呈现了很多的精品,如洪武釉里红双耳瓶。宣德时的釉里红,瓷器颜色更为艳丽。成化时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呈色淡雅鲜亮。万历时釉里红瓷以釉上汞红代之。万历官窑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等,其釉下纹饰却呈色鲜红,非常顺眼。天启时也有青花釉里红,色彩不鲜,非浓即淡,釉面淡薄,画意粗豪,釉里红大多用在部分或装点于图画中,崇祯时未见釉里红商品。
青花和釉里红相反,颜色淡雅,会随着笔力呈现深浅变化,呈现出水墨画的感觉。因此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不仅考验画师水平,也考验烧窑水平。
虽然青花工艺早在唐代河南巩义窑烧制的“唐青花”瓷器上就已开始使用,但其真正的成熟与发展还是在元代景德镇窑实现的。“釉里红”是指以含氧化铜的彩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入窑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的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明代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缠枝莲叶纹、扁菊花、牡丹、莲花和茶花,扁菊花较为多见,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办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互相互参照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