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聚散,函谷雄关锁峰间
育苑春泥
雨后,淡淡薄雾升起,模糊了眼前的景物和历史的记忆,却一下拉近了萦绕于梦的希冀和眼前所观景物的距离。一条起伏的古道,穿过山峰,穿过时空,穿过梦境,被一个雄关锁在了这里。
在朦胧的雾里,雾气晕染着我脑海里的记忆,正是“梦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关”却在眼前朦胧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一条小道蜿蜒其间,一座雄关拔地而起,扼其咽喉。崤函古道,从史书中延伸到梦里,又从梦里延伸到这里,从巍巍崤山一路西行的古道,在此处被函谷关相切,拦腰锁住,成就了赫赫有名的崤函古道。
函谷关,一个响当当而又沉甸甸的名字,一个以名关、名人、名著“三名”著称于世的关隘,自古以来,人们盛赞其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曾经凝聚过刀光剑影的杀气,也曾经凝聚了圣人智慧的紫气,两种文化气流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种呈现漩涡状的文化磁场。一个雄关要塞,被刻上了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符号之印。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城北17公里的函谷关镇,西依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面黄河,是历史上著名的险关要隘。函谷关建于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康王时期。因道路多在峡谷之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素有“双峰高耸太河边,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江统在《函谷关赋》中赞曰:“地险逶迤,山岗相承。深壑累降,修依重升。下杳冥而幽暖,上穹崇而高兴。带以河洛,重以崤阻。”
“楼上春云雉堞齐,秦川芳草自凄凄”。登上巍峨壮观的函谷关城楼,细细品味一番。此楼为双门三层楼,两主楼顶端各饰一只丹凤鸟。凭栏眺望,但见高天流云,云卷云舒,山河形胜尽收眼底,不禁感慨万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函谷关就像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打开大门,不禁涌入“紫气东来”,还有“老子著经”、“鸡鸣狗盗”、“白马非马”、“终军弃繻”、“玄宗改元”等等不胜枚举的历史典故,就会一股脑地大批涌入。历代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纷至沓来,登临题咏,怀古寄幽,只叹往事越千年,尽成过眼烟云。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据《战国策》记载,“自潼津以东,皆为函谷,古之桃林”。函谷关以西至潼关,相距120里,号称“百二河山”。由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地形险要,史称“马不并辔,车不方轨”,号称“丸泥可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昔日,秦国正是凭借据有函谷之险,才扫平关东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
楚汉相争之时,勇战秦军出力最大的楚霸王被刘邦挡在关前,项羽破关而入,怒而将关楼付之一炬。唐朝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在此关不远处与叛军大战。明末的李自成也曾激战函谷关,屡挫明朝军队。抗战时期,中国军民据守函谷关一线,与日军展开殊死争战,使日寇终未能继续西进。自古以来,函谷关就是洛阳通向长安的咽喉要道,就像是襟带一样,正如韦应物所言,“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息”,唐太宗也赞不绝口,“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在关楼上,我想到了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想起了横槊赋诗的曹操,捕捉崤函古道上的历史烟云,不能不想起这位英雄。其实,离我们现在登临的关楼不远处,还有一处当年曹操修建的函谷关,史称魏关,崤函古道有一段也是曹操令人开凿的。
“巍关屹立太河通,把酒凭栏回望空”。透过泥土中的锈迹斑斑的箭簇,似乎还能隐约感受到那种惨烈的战争氛围。不过,这里除了凝固的战争气息外,还有另外一种气息,那是一团氤氲于天际的袅袅紫气。在城楼上眺望,但见双峰对峙,林木茂密,一条神秘莫测的小道蜿蜒而去,就像是承载着历史的走向一样。不过,此刻,我的心里氤氲着另一种紫气,于是,我的思绪飘向了另一条小道。
“紫气氤氲捧半岩,莲峰仙掌共巉巉”。我似乎看见,一团紫气袅袅升起,一白发老翁骑青牛缓缓而来。据记载,时任周守藏室守藏史、大学问家老子出洛阳而行,途径函谷关,守关令尹喜仰慕不已,遂挽留老子在此著述,于是,老子就在太初宫潜心写作,一部洋洋洒洒五千言的不朽之作《道德经》便在此诞生了。
《道德经》博大精深,被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文化、军事、养生等方面,提倡“以人为本”、“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对中国三千年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声名播于海内外。
碧波荡漾的太极湖旁,巍然矗立着金色的、巨大的老子塑像,仰望着巨像,那句经典名言闪现在脑海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细细品味,细细观看,不禁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敬仰之情,高山仰止的感觉渐渐强烈起来了。是啊,凡是对中华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我们都需要仰视啊!如今,函谷关的太初宫,香烟袅袅,太阳光下,也犹如滚滚东来的团团紫气,现在俨然成了“道家之源”。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当年,唐玄宗不但自己崇仰老子李耳不已,还亲自注解《道德经》。“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古”。大诗人杜甫称赞函谷关的神奇,宋之问也这样说,“灵迹才辞周柱下,祥氛已入函谷中”。在太初宫前,但见柏树森森,香气氤氲,老子当年著书的石桌尚在,睹景思人,“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感慨良久,唏嘘不已。
函谷关内,庙宇巍峨,松柏森森,古道俨然,遂想起一首诗,“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如今的函谷关,经过修葺和保护,已经展现巍峨雄壮的姿影,散发出出迷人的韵味。门外,一面长长的墙上,书写着《道德经》的全文,在芳草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心中窃思,在函谷关旧地,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此相融交汇,颇有点意思。
“雄关百二气佳哉,日落苍茫拂曙开”。走出关门,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想那昔日“山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细细品味,颇有感悟,遂情不自禁地吟道:“西风吹我度函关,古壑泉声静且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