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印象 | 陈教授的科研和他家的Party
“博导”顾名思义是指博士生导师。英文中有一词,Mentor其含义是“一位经验丰富,值得信赖的顾问”。因此,广义的“博导”正是Mentor。本文以主人公(本人或他人)的亲身经历结合当年的原始文件、照片和笔记等来描述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博导。“博导印象”系列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并配以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写实文本。
华裔美国社会学家陈向明教授(Prof. Xiangming Chen)
我与陈向明教授的初次见面,是我从纽约的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简称SU)被邀请到伊州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简称UIC)做学术交流的那年。陈教授说好了到机场来接我,由于从未见过面,因此他事先告诉我穿的什么款式和颜色的外套,手里拿着一份杂志(90年代没象今天用手机那么方便)。那天我出了机场大厅,下了电梯便一眼就认出了他。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像是老朋友。一路上他边开着车边与我聊着,我们先去了一家咖啡店,边喝边聊。然后他送我到了芝加哥中国城的一家宾馆住下。我那次去芝加哥UIC属于学术交流,仅五天时间,与那里师生见了面,并作了一场有关上海全球化发展的演讲。
虽然我此前与陈教授已有书信联系,但这次与他当面接触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陈向明早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之后赴美国杜克大学留学,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到了UIC社会学系任教。此段期间他还兼职“大城市研究所”(Great Cities Institute)等部门的科研工作。他那时已经在“国际城市与区域研究杂志”、“国际比较研究”、“都市事务季刊”等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他对全球化的研究与我正好吻合。因此,他提议说如果有可能,以后可在这一领域作些合作。
次年,我在SU的访问期限已满,受陈教授的邀请,并征得复旦社会学系谢遐齡主任的同意,转到UIC继续作访问学者。1998年至2000年期间,陈向明教授担任北美华裔社会学家协会主席(NACSA)。经由他的提携,那几年我担任了NACSA理事,负责会议及活动的宣传网页等。在UIC期间,我印象中特别深的是在陈教授家里那几次聚会。那些年,在UIC社会学系的华人学生最多,而每当逢年过节陈教授都会邀请华人学生到他家里聚餐。他和他太太华女士为我们精心准备了饭菜,我们每家还各自都带些自己的特色小菜,因此就象一个大家庭会餐。陈教授还亲自下厨房为我们做他的拿手面条。这样的聚餐活动也成了我们海外留学生最向往的节日。我们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等。每次聚餐都要搞到晚上,然后各自开车回家。快二十年过去了,如今回忆起来,好象就在眼前。
UIC社会学系华人学生在陈向明教授家里欢聚。复旦大学的于海教授也来UIC做访问,一起参加了陈教授家的聚餐会(1999年摄)
那年,复旦方面来信告知,以往对在职教师中通行的“在职读博”(俗称“零存整取”)的政策有变化。换句话说,我任课之余在职修完的政治学博士课程可能“泡汤”。原来计划访学回国后,即可参加博士论文的准备和答辩,看来不现实了。恰好当年学院院长彭希哲在UIC顺访,于是我把关乎自己切身利益,以及长远发展的考虑向学院领导作了汇报,在征得同意后,转而在UIC攻读博士学位。
在我开始攻博的第一年,就选了陈教授开设的课程:“Making Sense of Globalization: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Asia Pacific Focus” (理解全球化:多重视角和亚太地区的焦点)。他的课以阅读原著和讨论为主,并常常有写作的要求。学生中有不少是华人,但我们上课发言都必须是英语。中国留学生难免发言时会有些出错,陈教授当然能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并会婉转给予纠正。
陈向明教授的课程大纲 “理解全球化:多重视角和亚太地区的焦点”截图(2000年)
那段时间陈教授的科研项目正搞得如日中天,他需要我与他一起承担一些科研任务。于是,我在读博期间参与了陈教授的不少科研项目,也因此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陈教授对研究数据的严格把关。那年他申请到了一笔海外中国研究经费,便把我邀请进了课题组。研究课题涉及统计模型的分析,我学过STATA的统计软件,便用此统计软件对我们调查所收集的数据作了大量的统计模型。陈教授对统计的结果反复验证,并用不同的变量来检测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时在晚上,我把统计模型用电子邮件发给他,他看完后即打电话给我,要求改变某一变量,重新做一边,看看其结果如何。这样一来一回反复多次,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在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发表了不少科研文章,也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作演讲。在读博期间,我参加了不少社会学年会和专业学术会议并有大会发言,大部分文章都是经过这样的统计分析然后经由陈教授修改,而他往往把我的名字放在他前面,作为第一作者,让我为之感动。
2001aJiaming Sun and Xiangming Chen, “Does Diffusion Lead to Adoption? The Case of Shanghai” ASA annual meetings, Los Angeles, LA. August 15-19.
2002aJiaming Sun and Xiangming Chen, “International Linkage and Global Consumption: The Case of Shanghai” A regular Session at the ASA annual meetings, Chicago. August 16-20.
2004aJiaming Sun and Xiangming Chen, “Plugging-In and Reaching-Out: Global Connectivity and Global-Oriented Consumption in Shanghai” ASA annual meetings, San Francisco, August 14-17.
2005cJiaming Sun and Xiangming Chen, “Global Connectivity and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 Case of Shanghai” Transnational Workshop,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Apr. 22.
2004年,我们一起投稿的会议论文被全美社会学年会列为大会发言,我和他一起去旧金山参加了那年的社会学年会。
本文作者与陈向明教授一起在旧金山的全美社会学年会期间的合影(2004年)
除了参加学术会议,我和陈教授也合作在国际知名的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比如英国的《环境与规划A》,新加坡的《中国:国际期刊》等。
Xiangming Chen and Jiaming Sun, “Untangling a Global-Local Nexus: Sorting Out Residential Sorting in Shanghai.” I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陈向明,孙嘉明,“解读全球 - 本土关系:整理上海住宅排序”,《环境与规划A》2007, volume 39, (10) 2324 – 2345. ISSN 0308-518X
Jiaming Sun, and Xiangming Chen, “Personal Global Connections and a New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in Shanghai, China”. In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 2 (Sep. 2005) 301-319. East Asian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孙嘉明,陈向明,“个人全球联系与中国上海新住宅区别”。 在中国:国际期刊。 3,2(2005年9月)301-319。 东亚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
2004年,在陈教授担任社会学系研究生主任期间,由他的推荐并经过学院严格的筛选,我最终获得了“2004-2005院长学术奖”(Dean's Scholar Award)。奖项规定除了免除学费之外,每月还有固定1000多美金。那是我在UIC毕业前的最后一年,这一学术奖项使得我可以安心完成我的博士论文。古语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其意思是水味平淡,但久喝不膩; 醴酒甘甜,却沉醉伤身。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淡的像水一样,于是就成为真正的朋友,取得对方的信任。陈向明在学术上是我的导师,但在平时待我却如兄弟。在UIC那些年,他的正直和为人从各方面影响着我。
UIC“2004-2005院长学术奖”的细则
2005年,我博士毕业后去了德州。两年后,陈向明教授应聘去了美国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城市与全球研究中心”(Center for Urban and Global Studies)任首任院长主任,及Paul E. Raether 全球都市研究与社会学杰出讲座教授。虽然增加了不少行政工作,但陈教授仍然注重学术上的提升和发展。这段时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并出版专著。
Xiangming Chen and Ahmed Kanna 《反思全球城市化:来自中等城市的比较见解》Rethinking Global Urbanism: Comparative Insights from Secondary Cities (Routledge Advances in Geography) June 23, 2013.
Xiangming Chen, Anthony M. Orum, Krista E. Paulsen, 《城市概论:地点和空间如何塑造人们的体验》Introduction to Cities: How Place and Space Shape Human Experience. 第二版(Wiley-Blackwell)April, 2018 (2012年 第一版).
陈教授近年来主要用比较与跨国的视角和方法对全球化,亚洲和中国城市及区域特别是上海市及周边地区发展进行研究。诸如:《国界的扭曲:太平洋圈上的跨国空间》(美国 Rowman &Littlefield 出版商 2005 年出 版), 《城市的世界:比较和历史视野下的空间》 (与 Anthony M. Orum 合著,英国 Blackwell 出版商 2003 年出版, 2005 年中译本), 《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变革》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2009 年出版, 2009 年中译本), 《对全球城市性的再思考:来自二线城市的比较洞见》(与 Ahmed Kanna 合编, 美国Routledge 出版商2012 年出版), 《城市:人类生活的地点与空间》(与 Anthony M. Orum 和 Krista Paulsen 合著,英国 Wiley- Blackwell 出版商2012 年出版,第二版 2018 年 4 月出版), 及《全球城市, 地方街道: 从纽约到上海的日常多元性》 (与 Sharon Zukin 和 Philip Kasinitz 合著, 美国 Routledge 出版商 2015 出版, 2016 年中译本, 2017 年韩语版)等。
莎伦·佐金、菲利普·卡辛尼兹、陈向明三位教授主编的《全球城市 地方商街——从纽约到上海的日常多样性》 2016年
《全球城市 地方商街——从纽约到上海的日常多样性》 的韩文版 (2017年)
此外,陈向明教授还在世界各国展开他的学术活动。为亚洲银行, 世界银行, 布鲁金斯研究所, 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做过政策研究咨询。他同时是《欧洲金融评论》杂志”中国与世界”系列的发起人和资深专栏作家. 陈向明教授曾任德意志银行《国际论坛》Alfred Herrhausen Society 董事会成员,和伦顿经济学院Urban Age 项目顾问委员会成员。现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特聘讲座教授,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和北京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曾先后获得美国学术社会委员会(ACLS), 美国社会学学会(ASA), 开放社会研究所, 哈佛大学等机构的奖励及资助。
陈向明教授在柬埔寨实地考察 (2012年6月)
从2009年到现在,陈向明教授和他的同事带领三一学院学生夏季研学考察团在中国和东南亚五国的主要河流区域实地考察了30多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 杭州, 苏州, 温州, 武汉, 重庆, 成都, 昆明, 大理, 广州, 深圳, 东莞, 香港, 万象, 琅勃拉邦, 仰光, 曼德勒, 曼谷, 金边, 暹粒, 胡志明市和河内等。
陈向明教授带领三一学院学生夏季研学考察团在深圳BYD(比亚迪)公司总部参观(2016年6月)
陈向明教授带领三一学院学生夏季研学考察团在柬埔寨吴哥窟考察(2012年6月)
除了上述学术上的成果以及带领学生在世界各地考查的实践之外,陈向明教授还担任过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以及一些著名研究机构的客座研究研究员。自2006年他开始成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客座教授,2011年起任北京社会科学院荣誉研究员,2013年春季在耶鲁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区域社会学和全球化问题的研究。陈向明教授基于跨学科及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专注研究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地方和区域环境中所体现的全球城市关系,尤其集中于对上海和长三角大城市群的研究。陈向明教授是我的Mentor,他是一位经验丰富,值得信赖的博导,也是我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