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法十六要之秘:武禹襄《身法》集解(五)
身法十六要之秘
一一武禹襄《身法》集解(五)
李新方
【原文】提顶,吊裆,裹档,护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腾挪,闪战。
【解曰】前已述及,霍梦魁师祖所传“身法十六要”,是李亦畬、葛福来等历代宗师对祖师《身法》一脉相传的口授,而不是某位太极拳家的个人理解和发挥,对于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祖师《身法》之精要,并用之于身,是难得一见的真传秘诀。根据霍梦魁师祖的口授和祁春生、李永康、陈谓同等老师的亲传,现将身法十六要详述如下。
1.2.提顶吊裆
提顶是自上而言下,吊裆是自下而言上,故两项身法要求,练起来只是一项,即:顶丹田泥丸有上提之意,尾闾正中,与泥丸相吸相系,上下一气贯串,周身八面支撑,不偏不倚,提起全副精神。霍梦魁师祖还传有《提顶诀》云:“天垂一线系泥丸,怀抱须弥万里山。肘膝腕踝肩胯颈,同时各向远方牵。忽觉两脚地心入,无限高深塞两间”。
3.4.裹裆护肫
与提顶吊裆一样,裹裆护肫也是一上一下,练起来只是一个身法。两脚不丁不八,虚实分明,实腿精神贯注,虚腿气势腾挪,两股前节有力,变换于胸腰胯,相合于肩肘膝,气由尾骨向外向前合,与两肋相吸相系,两肋亦然。
护肫,这个“肫”字极精妙,“肫,面颊也”(《说文解字》),此为中也,护肫就是护中,其中包括头面、咽喉、胸腹、两肋、裆部、胫膝等,都在有效的防护范围之内,这在一切实战武术中都是相通的,即所谓守中用中,也叫做中线原理。
但护肫比一般武术所称的守中用中更为精密,肫,精密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若此则可谓大圣矣”(《荀子·哀公 》),护肫,即所以言防守之精密也。
是以护肫的具体要求是,手臂圆撑,既不能挨着自己身体,又不能离身体远了;既有外撑之意,又有内抱之意;既有上托之意,又有下按之意;故无论对方从任何方向、角度进攻,或已经攻入里圈,防守都是非常有效的。并与裹裆的要求上下相随,虚腿护实腿,两膝护裆,全身都处于无懈可击的态势。但更重要的是,“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李亦畬《五字诀》),即使对方的拳脚,甚至器械,在打到自己身上的一瞬间,力点转换了,挨何处何处可击。
又,肫,诚也,诚其意也,“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礼记·中庸》!护肫即所以护好自己的至诚之意,是故裹裆护肫,与其他各项身法要求之秘全在用意,而非用形,练好身法的秘诀全在诚其意也。
5.6.虚心实腹
心静,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沉于腰间,腹内松静,气势鼓荡。
又,腹,内也,阴也,“坤为腹”(《易·说卦传》)。《盐铁论·刺复第十》:“方今为天下腹居,郡诸侯并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蚡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
是故虚心实腹,虚者气也,与彼相接,是以气相接,挨何处意要用在何处;实者劲也,劲隐于内,不为对方所察,知人而不为人知,此所以太极劲为内劲也。
7.8.含胸拔背
胸含蓄,背舒展,脊骨节节上拔,节节松沉,气贴于背,敛入脊骨。
9.10.松肩沉肘
两肩向下向外向前松开,气由脊骨向外向前合,行于两臂,沉于两肘。沉肘的具体要求是:肘不离肋,肘不贴肋;上不过肩,后不过背。
11.12.展指坐腕
两腕松沉,十指伸开,拇指与小指微向掌心合,掌心涵空,气行于腕,达于指端,而精神内敛。
太极拳手形以掌为主,故曰展指坐腕。握拳则为半握拳,因为只有半握拳,才能充分体现太极拳以意打人的特点和要求;凡用拳前击均为正立拳,因为只有正立拳,才能发出周身一家的整劲,这些都与展指坐腕要求是一致的。
13.14.腾挪闪战
手足、肘膝、肩胯上下相随,相吸相系,周身节节贯串,气敛入骨,蓄发相变,呼吸通灵。
15.16.中正安舒
全部身法练起来只是一个身法,而且身法也是意,不是形,故中正安舒作为总的身法,具体要求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用意无微不到,身法无有不合,进退转換无不得机得势。
中正安舒作为总的身法,祖师早已讲过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还讲过“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武禹襄《太极拳解》),可知立身中正不偏是基本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是更高要求。
只有全部身法都做对了,全身各部位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才叫做立身中正安舒,只要有一处做错了就全错,有一处做过了,就必有一处不及。当然,要完全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非易事,但只要有了正确方向,在初学阶段基本做到立身中正不偏即可,而后逐渐进入无一意不到,无一处缺陷,无一瞬迟滞的高级境界也完全是可能的。(连载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