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茶友问:关于“标泡法”的瑕疵

关于“冬夏温差对于水温的影响”,你能有这样的观点,显然是进行过深入思考的,——你是位有心人……

众所周知,世界上本没有完美的事物,更何况还是人创造出来。而对于茶之冲泡与品鉴来说,则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不可控因素:

无论是冲泡的水质、冲泡的茶器、冲泡的手法等,在尚未关注到这个层面之前都具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而对于茶本身,就算是在同一时间,同时冲泡取自同一茶饼上的两泡茶,谁又能保证两泡茶中芽叶梗的比例完全一致呢?——所以从这一点而言我们就无法获得两泡完全一致的茶。当然,分级熟散茶另当别论,其相应的品鉴价值也不作为我们的重点。

最后,是环境因素。我们最不可控的就是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含氧量、气压、风速、负离子,这些无一不影响着最终的汤感表现,但哪个又是你能控制的呢。

但是不能因为以上诸多的不可控,不确定,就彻底放弃对它的探究,将之完全归咎于冥冥中的玄学之故。那茶之客观评价从何谈起呢?

“标泡法”并不完美,这是在它确立之前我就已经明确意识到的。但作为追求“审美体验”而非“峰值体验”的一种品鉴式冲泡方式,“标泡法”至少将冲泡用水、冲泡器具,以及冲泡流程与手法的标准,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确定了下来,——这也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吧,无论对错。

同时你也发现了,当前的“标泡法”还不能对冲泡茶品的一致性做出要求与控制,——因为我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准确控制“茶品一致性”的有效方法,你有的话一定要告诉我!

对于环境因素,“标泡法”就更是茫然无措、无能为力了。

个人认为秋高气爽之时当是冲泡品鉴普洱之最佳时节,所以很多茶友专门寄来的精心之作或珍藏之品我都不敢在这长夏之时随随便便的拿来泡了,——我定是要等到秋天才敢沐手净心地去开汤这一款款千里之外的一片心意。

就算是开班授课之时我也不忘要嘱咐一句,“当下的环境因素可能导致茶品的汤感表现不够清晰、饱满,大概也就七成上下。大家可以据此逐步建立起茶品四时之变的汤感体系……”

此言一出,很可能会招致非议,

“你要这么说,那其他时节我们还泡不泡普洱、卖不卖普洱啊!我家可是普洱专卖啊!”

你看,一些学术性的问题,一旦将利益掺杂其中,有些事实就变得很难讲了。但既然自诩为专注于“普洱冲泡品鉴与审美教育”,一些学术性的问题,我就必须站在学术的角度上来发表观点。

显然,我不会去布达拉宫显摆我的“标泡法”,也不会在广东的梅雨季节期待“标泡法”能使各家普洱的汤感表现起死回生。

而当下的“标泡法”能许给你的,是在环境因素达标之时,将一道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好自当好,坏自当坏,高低自现。就好比你要赏一幅王羲之的真迹,无论真假,也定是要选在天朗气清之时去鉴赏,而绝不会在狂风暴雨、烛光昏暗之时,——灯下或许也只能看看美人吧……

“标泡法”并非普适的,——它旨在充分展现出好茶的好,而不是何时何地都能把什么茶泡出“好”来。

“标泡法”虽不完美,但从茶汤滋味之“审美体验”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被明确提出,并具有相应标准的冲泡方式了。

总结一下,

“标泡法”并不完美,但它已经在尝试去关注一些可控因素的标准;

“标泡法”追求的是基于茶汤滋味的审美体验过程,所以并不适用于针对大量茶样的筛茶、选茶工作;

“标泡法”的极致表现是对环境因素有要求的,但环境因素不可控。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聊到这儿,不知你是否满意。而至于你说的“从认知层次入手来说明茶的维度与人的关系问题,并形成体系……”请恕我还不敢逞这个能……

之前说过,茶之体验,分可描述部分与不可描述部分。越是好茶,不可描述部分的比例就越大,——这也只有在你我共享一道好茶之时才能得以充分的感受到。就好比宋之美,美的那么不经意,却始终没人能给说个通透。

茶亦如此,那么多的高僧大德到头来也只留下个“禅茶一味”、“吃茶去”几字。所以让我“从认知层次入手来说明茶的维度与人的关系问题,并形成体系……”真的是抬举我了。

不过我倒是想接着今天的话题跟大家聊聊我自运营公共号“空山茶话”一年来的感受……

创办公众号之前我就已经了解了自媒体的一些特征:

流量爆发期已过,积累用户的速度应该不会太快;

干货主导,原创主导,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大家的时间;

运营自媒体,就是个吸引同类、淘汰他人的筛选过程。

我很清楚“空山茶话”不会成为大众情人、全民老公,在所有人的“订阅号”一栏中亮着那个小红点,——它吸引的应该是和我一样希望把茶喝懂的朋友们,但他们注定是少数。

曾有所谓的茶人要跟我交流茶学,——说白了就是来指点一番“空山流”的理论体系。但当我发现他并没有关注“空山茶话”公众号,并对“空山流”的理论一知半解,而关于我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他的道听途说时,我选择了沉默,——他每提出一个自认为切中要害的问题,都会默默地把一篇公众号里的相关主题文章发给他,并留言“这里有对该问题的详细解答……”我用同样的方式回答了他的三个问题,也算我尽了地主之谊。当然,现场的画面是这个样子:

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则一边泡茶,一边默默地诺诺称是,还一边玩着手机,——在给他找文章,发文章啊。当时他肯定是没有时间看的,但回家之后看到时会有怎样的情绪波动,表情变化,我们就只能全凭想象了。反正之后他再没来过。

至于同他们的“论道”,我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那根本就不具备丝毫的学术价值,所以就不浪费你们的时间了。反倒是你们的问题,你们的意见,我是会格外看重的,—— 一个通读过你每篇文章的人的意见一定是经过思考的,一定是中肯的,一定是建设性的,是千金难买的!——不看重他们我还要看重谁呢?

如果说“空山茶话”唤起了你对于习茶的一点点兴趣,——这是我的荣幸。

如果你还能因此在习茶一途上有所进步,——那我会更加的欣慰。

甚至于你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给我提出你自己的想法,——这才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