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体的化痰效果,雪羹汤足矣!

由漂淡海蜇、鲜荸荠组成的雪羹汤,是一个经典名方,同时也是一个药食同源的方剂。其方最早是出自于王晋三的《绛雪园古方选注》,后温病学家诸如叶桂、王孟英对此方运用较为巧妙,推崇备至,但因药物极其平淡,而药房又多不采购,故临床上常被人们所忽视。本文重在从药物分析和王孟英临证医案入手,旨在探究雪羹汤的化痰作用,以启读者。

雪羹汤,原书谓:“羹,食物之味调和也;雪,喻其淡而无奇。海蜇味咸,荸荠味甘酸咸,皆性寒而质滑,有清凉内沁之妙。凡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诸药不效者,用以泻热止痛,捷如影响。”后世著名的温病学家王孟英对此极为重视,在临床上运用的也极为巧妙。如黄柳华等人对王氏医案进行了筛选,在查阅的589条医案当中,发现运用雪羹汤者就有77条,而用海蜇者27条(共104案),由此可以看出来王孟英对本方的重视程度。

古代医家论述

雪羹汤是由荸荠和海蜇两味中药组成的。其中荸荠别名乌芋、地栗、马蹄,《本草纲目》言其:“甘,微寒滑。”《本草再新》称其能“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藏血。”《本草求真》谓其入肝肾、大肠经。可以泄热化痰消积。方中的海蜇又称水母,性平味咸,归肝、肾、肺经,具有清热化痰平肝,软坚化积消瘀,和开胃润肠通便之功效。其中,王氏孟英在《归砚录》中就详细的论述到:“海蜇,妙药也。宣气化瘀,消痰行食,而不伤正气。以经盐、矾所制,入煎剂虽须漂净,而软坚开结之勋则固在也。故哮喘、胸痞、腹痛、癥瘕、胀满、便秘、滞下、疳、疸等病,皆可量用。虽宜下之证而体质柔脆,不能率投硝、黄者,余既重用,而随机佐以枳、朴之类,无不默收敏效。而晋三先生但言协地栗以清肝热,岂足以尽其能哉!”而在王孟英的食疗代表著作《随息居饮食谱》当中,亦提到了海蜇,谓其“咸平、清热消痰,行瘀化积,杀虫止痛,开胃润肠”,因此具有非常大的药用价值。

现代药理研究

随着现代仪器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这两种药食同源的品种研究逐渐加深,如刘旭、周忠光等人通过对荸荠进行中医学考证和有效成分分析,确定了荸荠是一味拥有丰富营养和较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而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荸荠果肉及其皮中含有一种抗菌成分—荸荠英,能够对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因此在呼吸道疾病广泛传播的季节, 吃鲜荸荠有利于流脑、乙脑、麻疹、百日咳及急性咽喉炎的防治,同时临床上也发现荸荠有降血压、软化血管、防治癌症的作用。

丁进峰等人通过酶解得到的海蜇胶原蛋白肽,对60只高脂血症模型的小白鼠进行实验室对照研究,从而得出了海蜇胶原蛋白肽能够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和动脉硬化指数等结论,并且具有辅助降低血脂水平和增强抗氧化功能的作用。而陈滟,柳亚平等人通过中医古籍记载和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对比,发现了海蜇的化痰作用,其实是与海蜇所含有的氨基酸、铁、碘、多肽、酶类等微量元素物质的生物学效应有关,从而进一步补充了对本方的认识。下为雪羹汤的临床应用举隅,选自《王孟英医案》:

01清肺经热痰

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通过其宣发肃降功能,使津液输布全身,故又为“水之上源”。若肺失肃降,治节无权,则津液可聚而为痰。若感受外邪,肺气不宣,六淫化火,或肺阴不足,亦能煎熬津液为痰。如《王孟英医案·喘嗽》一门中所记载“一机匠久患寒热,兼以痰嗽,形消肌削,皆以劳怯治之,久而不愈。或嘱其就诊于孟英,脉弦缓而大,畏冷异常,动则气逆,时欲出汗,暮热从骨髓出,痰色绿而且臭,便坚溺赤,曰:痰火为患耳。误投补药矣。以苇茎汤合雪羹加白薇、花粉、旋覆花、蛤壳,服二十剂,体健加餐,其病如失。”

按语:此案是因经络被肺部痰邪所阻,而表现出来的真热假寒证,其辨证要点是痰热绿且臭,大便干而小便黄热,若再用温药,则有犯实实之禁,正如张山雷所说的:“寒热而痰嗽,肺不清肃,气不展布,恒有是证,何所见而遽认为怯?实者补之,愈塞而愈以畏冷热深厥深,且夜热如是,骨蒸近矣。”故王氏用此汤合苇茎、白薇、旋复花、海蛤壳等清化热痰之药,使邪去而正复。

02化中焦伏痰

脾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居于中焦,若脾土不健,则易于生痰。明代著名医家李士材曾在《医宗必读·痰饮》中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后又说到:“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流中滞膈,凝聚为痰。”若人之阳明经气若为痰邪所阻,则升降气机逆乱,津液流布失司,而常常会出现胃痛、痞胀等多种临床疾病。此时不仅要调升降,和阴阳,更要及时祛邪,邪去则正自安。正如王氏在《回春录·胃脘痛》中所治“金某,久患脘痛,按之漉漉有声。便秘溲赤,口渴苔黄,杳不知饥,绝粒五日,诸药下咽,倾吐无余。孟英察脉,沉细而弦。先用海蜇、荸荠各四两,煮汤饮之,竟不吐,痛亦大减。继以此汤煎高丽参、黄连、楝实、延胡、栀子、枳椇子、石斛、竹茹、柿蒂等药,送服当归龙荟丸,旬日而安。继予春泽汤调补收绩,盖其人素善饮而嗜瓜果以成疾也。”

按语:此案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故痰饮内生,郁而化热,积聚于中焦,阻滞气机,症见呕吐频然,水谷不下五日,脾胃欲绝,而药不能受。故王氏选用大剂量平淡之雪羹汤煎汤频服,化其痰而清其热,后取高丽参、石斛来益气养阴,川楝子、竹茹、柿蒂等药调其升降,在祛邪的同时,又兼顾其正气,辨证明确,是故取效甚快。

03消积聚顽痰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在《难经·五十五难》明确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金匮要略》中也说:“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此病多因情志内伤,痰湿内停或瘀血阻滞引起来的。而雪羹汤也同样具有化顽痰、消积聚的作用,孟英谓海蜇味咸,其入煎剂虽须漂净,而软坚开结、化瘀消癥之勋犹在;荸荠《本草新编》中也记载其“入药最消痞积”,又能清肝热而止痛,因此本方也可配伍其他药物来综合运用,以消体内之积聚顽痰。如王氏所治吴曲城仲郎,“偶患少腹坚胀,左胁聚气。群医见其面黄,作暑湿治,攻补杂施,两月弗效。”刻下脉弦涩,溺赤便艰,口苦不饥,肢冷形瘦,是由肝郁痰邪所滞。于是孟英用旋覆花汤合雪羹、竹茹化痰,又用金铃子散加青皮、白芍同煎调肝解郁,吞当归龙荟丸,八剂而病如失矣。又治“硖石镇蒋寅昉大理令正,久患少腹聚气,时或上冲于胸而为脘痛,时或下坠而为腿肿,带多汛速,腹胀胸闷,口腻不渴,便虽溏而欲解不行,必啖盐而始畅。皆以为脾虚,率进补剂,病日以甚。迎余诊之,脉弦滑,以栀、芩、菖、枳、连、夏、茹、旋、雪羹,清肝热以豁痰。滞气果下行至足,而胸腹渐舒。”

按语:此案亦是由肝热痰病机所引起的少腹聚气,善行而数变,医者又误用补剂加重,故王氏选雪羹汤清肝热豁痰以止痛,又加入半夏、竹茹、旋复花、枳实、菖蒲等药来开泄中焦,旋转气机,故滞气下行,而胸腹渐舒。

04降厥阴风痰

肝属足厥阴风木,应于东方,故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易熏灼人体之津液,化为痰上壅。正如魏柳州在《柳州医话》中所言之“木热则流脂”,是对肝火烁津为痰的病理性概括,王氏亦赞其为“未经人道”之秘,并结合自己雪羹、龙荟等方治痰之临床经验加以说明。如下案:

朱仲和令正,向于娩后陡患痉厥,多医以图,广服补剂,其人虽起,厥疾弗瘳,再产亦然。延已数载,安之若素。孟英闻之,尝谓仲和曰:将来受孕,宜予药以痊之。今冬怀妊,病发益频,遂邀过诊,脉甚弦滑。厥前必先作胀,更衣得泻始舒。巅顶时疼,饮食不减,曰:肝风夹痰为患耳。仲和云:肝风则良是,痰则从来未吐。曰:惟其不吐,所以为患。沈尧封谓其胎前病痰证居半,产时痰涎不下,诸病丛生。医者未知此理,徒知产后为虚,痰处络中,如何自吐?亦幸而痰在络中,补之不为大害,不过锢之愈深耳。岂可以不见痰面,遂云无痰乎?爰授蠲饮六神汤合雪羹,加蒌仁、竹沥,服三十剂病果渐愈。次年娩后安然,知病根已拔矣。

按语:此案源于分娩后,广服补剂,补能生痰,痰随其肝气而上壅,闭阻于经络,故为此证。王氏曾言:“木热则脂流,断无肝火盛而无痰者, 海蜇本水结成,煮水可化为水,故能消除火炼津液之痰,地栗清肝家之火最为神妙。”将二药用于此证,十分贴合。

综上所述,王氏在临床上对雪羹汤化痰的运用非常广泛,可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常常配合枳实、厚朴、川楝子之品来旋转气机,木瓜、丝瓜络疏通经络,半夏、瓜蒌、竹茹、芦根等药增加其化痰作用等,灵活多变,化裁巧妙,往往能以清淡平实之药而尽愈诸棘手之病,故为一代温病大家,受人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医案皆是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运用,是故疗效尤为显著,若人体质虚寒或久病体弱,则在药物的运用上须多加注意。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药贵对症,虽然二者都是生活饮食当中常见平淡之品,但用之得当,亦能见奇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