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盗
【窃贼偷盗】下雨天,本来正好读书。懒得读,又怕费眼的那两位,就拿手机听书。一边听,一边手里还干着其他活儿,自在得很。这几天听上瘾了,不分昼夜,欲罢不能。《我和爷爷去捉鬼》,一百多集听差不多了,又接着又来《鬼吹灯》。今晚问写什么字儿的时候,正好换成《盗墓笔记》。于是说起这个“盗”字。
盗和贼有什么区别?偷和窃呢?
三妈:“贼,有个贝,偷钱;盗,偷东西不偷钱;偷,有个人,表示是人干的。”
少年:“盗有好有坏,有强盗有侠盗,中性偏贬义;贼都是坏人,贬义。”
随便说……反正说错了不罚款,不扣分。
盗、贼、偷、窃,若要略作区分,得从解字开始。
《说文》:“盗,私利物也。从氵欠,氵欠欲皿者。”
徐灏注笺:“垂氵欠其皿,欲私其物也。”这个打不出来的“氵欠”字(比“次”左边多一点),就是“涎”的古今字。
看到漂亮的杯碗瓢盆,直流口水,于是下手据为己有,谓之盗也。
甲骨文“盗”,上面一个流口水的人,下面一个皿。
此处皿,也有人说是“舟”。口水流太多,要用船来装了!金文“盗”,果然就变成了一条河(还多了个火字,不知何故。篆文又去掉了)。
于省吾
“水流泛滥无方,又与后世盗窃之义相因。”看来盗,乃是因为行为失控啊。
流沙河先生
那个皿里头,装的是好吃的东西,所以才流口水!可见古人所谓盗,不过是嘴馋偷吃而已。
贼(賊)就不同了。贼字从戈,动用凶器了,性质严重得多!賊字不从貝,左边写作貝,乃是讹变。金文賊,手与戈之间是鼎器。持戈敲碎鼎器,賊字本义是破坏,引申为祸害。孔夫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賊。”即此义也。
盗和贼,都有偷窃者之义。在古代,贼比盗严重得多。今天这俩字的意思,和古时相比,恰好反过来了。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
再说窃。窃,繁体作竊,晚出的形声兼会意字。窃从穴,从米。流沙河先生说,窃和盗的区别在于,盗是自家偷,窃是外来盗。你看这个窃字,破墙(穴)而入才偷得到嘛。偷什么?偷小米!和嘴馋偷吃,恶劣程度相当。
最后说偷。偷也是晚出字,最早写作媮。媮字本义,指不光明正大、不厚道。(苟且偷生,生是自己的,不用去偷。)《论语》:“君子篤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说的是如果亲仁的传统不丢掉,老百姓就不会做投机取巧的事。偷窃之偷,是后来的引申。
盗、贼、窃、偷,这四个字如今混用,已几无分别。汉字流变中的细分与合并,有时候让表达越来越精确,有时候也会使语义越来越模糊。这算进步,还是退步?
《盗墓笔记》畅销多年,至今还没读过。史书上记载的掘墓事迹,并不罕见。印象中主要目的无外乎二:其一,羞辱;其二,谋财。不管是哪一种,性质都极严重。盗掘墓葬,当在重罪之列。但数千年来,前有后葬,后有盗发,往来如缕不绝,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也难怪这书能火,能让这俩无奇不猎的人如痴如迷。想问,盗墓贼中间,也有好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