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原理:东西忘得快,可不是脑子的问题
说到记忆能力,我相信有90%的人都觉得自己不行。学了东西一会就忘了,要做的事情半天想不起来。我老妈也经常说“年纪大了,记不住了”这些话。
这些我们常说的“记性差”,侧重于大脑“记”东西的功能,心里总觉得问题是出在脑子没记住,大脑很委屈、很冤枉啊!
我们一直在用“记忆”这个能力,却很少思考它的原理。事实上我们都有一个强记的大脑,都是我们没把它用好。
我们的大脑有多强大?有科学研究称人脑目前开发不到10%,也就是说世上最聪明、脑子里装东西最多的人,也只用了不到10%,这个结论我们暂且相信做个参考。
我更相信人的大脑比这个结论还厉害,人类新生儿的大脑里就包含了数亿年生物进化累积的成果,本能就知道蛇是危险的,而花朵不是。而这些信息只占据了大脑一小部分位置。
我们大脑中每一个神经元都相当于一台“小计算机”,整个人脑中有大约890亿台。最新的研究发现,神经元的增长伴随我们一生,脑子越用生长越多。
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大脑老化、功能差。我们记性差,根本就不是记不住,而是回忆不起来,只要你用心记过的东西,都在你大脑深处。
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一个填空题,想半天都想不起来。但当翻到试卷后面发现有一道一样的选择题,一下子就确认哪一个是正确答案。
这两种情况,前者是“回忆”,后者是“再认”,后者难度要比前者小得多。这是因为“再认”的时候提供了一定的线索,通过线索在大脑中搜寻到了想要的答案。
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其实要记忆好,就要把知识点赋予更多的线索。就好比小时候,在房前屋后埋藏我们的“宝藏”,总要做个记号、找个参照物,这样以后才找得到。
平常我们记东西不讲究技巧和方法,就相当于直接把东西埋了,啥也没做,一段时间后能不忘吗?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息,能回忆起的相当有限,是因为这些信息是零散的、杂乱的,一进入大脑就如石头投入大海一样,游离于神经网络之外、混迹于潜意识之中。
我们往往能回忆起的是那些,让人觉得新奇、特别重大、有特殊意义的事,因为这些事的关联性很强。有的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让大脑用多种电信号来储存它,比如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有的让人触动,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喜极而泣。
要想把零散的信息也回忆起来,我们必须时刻整理大脑,或者是在输入信息的时候就先整理好,这才是提高“记忆”能力的本质和原理。
想想你的孩子在一所学校上学,有一天你要到学校去找他,你会怎么办?
是不是先找哪栋楼,再找第几层,然后是班级,最后在窗户外看看第几排,有没有你熟悉的小屁孩?
这个寻找的过程用在大脑中就是有序“回忆”的过程,如果你没有整理这些信息,一进校门就迷失方向像无头苍蝇乱撞是完全可能的。
研究表明,我们长期记忆的知识最终都以神经网络的形式存储于大脑。像一张蜘蛛网,牵动一个点,就能引动其他区域,比如,央视的“开门大吉”栏目猜歌名,仅仅几秒钟就能知道是什么歌曲。
所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提高“记忆”能力的基础,那就是联想。
杂乱无章的信息很多是毫无逻辑的,整理起来非常麻烦。通过联想,把一些苦涩的、单调的东西赋予特殊意义,就能让它伸出触角,攀附在神经网络上。比如,我们开始学英语单词,总是用汉语谐音注解,这样就好记多了。
而开启“联想”又有一个基础,就是见多识广。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信息量越大,联想的能力就越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霸的笔记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的原因。
我们“记忆”东西都是主动行为,正常情况下不会想着去遗忘掉。但有一种情况会让我们把“记忆”的网络拆解掉,那就是痛苦。
人体是有保护机制的,在潜意识和本能主导下,谁批评我们,我们就顶谁;谁骂我们,我们就骂回去;谁敢动手动脚,我们也会暴起伤人。第一反应,我们永远都是保证自己不受伤害。
当我们的记忆神经网络中夹带了“痛苦”,对不起,保护机制会慢慢抹除掉或者打碎它。很多初三、高三的学生,顶着压力学习,暗无天日,每天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成绩却怎么都提不上去,很大原因就是这个过程太痛苦,学了的东西想不起来。
最后总结一下:记忆的重点是回忆,不用担心知识存不了;回忆的重点是信息整理,让信息有足够的线索让我们找到;整理信息的重点是要会联想,联想能力的基础是见多识广;快乐学习,让孩子快乐成长。#学问分亨官##知识分享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