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来说,“年味儿”是什么?

文/tama酱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记载新年的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总会在新年来临之际忍不住念起它。我想,大约是因为短短24个字生动地体现了新年的氛围感。

我们常说“这里年味儿真足”“那里没有年味儿”,对你来说,最具有新年氛围感的是什么呢?

春联

古代的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要用各种方式驱邪除秽、迎接新年。爆竹声、 屠苏酒 以及换桃符,都饱含着古老文化中对新年的期盼。这些习俗都逐渐演变,流传至今。

比如“ 桃符 ”,其实是春联的前身。

古时候,人们认为桃符有驱鬼的神秘力量,从秦汉起,便流行以立桃梗的方式期望来年顺遂平安。到了唐末,便演变成了桃符。最初的桃符上写着神荼和 郁垒 的字样,那是两个神明的名字。或者刻上他们的画像,挂在门口,用来祈福避祸。而到了宋,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开始用纸张替代桃木,用墨写下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随着时光的变迁,这些纸,如今我们叫“春联”。

大扫除

在我们这代人的小时候,春节是最值得期待的节日。

依稀记得,春节来临前一周,家里便陆续开始了大扫除,窗明几净是最基础的要求,每一寸角落都必须被擦到,就连夏天在头顶旋转的电风扇叶子,都得拆下来擦得干干净净。

孩子们也拿着小抹布跑来跑去,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去岁的尘埃被打扫干净,仿佛人的心里也明亮起来,一切恢复了崭新的面貌,清爽地等待新岁的到来。

年货

市集也非常热闹,到处都是采购年货的人们。

糖果、瓜子、鲜花、礼盒,被堆成山似的放在摊位前,市井嘈杂,到处都是讨价还价。采购的袋子必须得大,否则装不下。最盼着买新衣服新鞋子。这个时候,我们难得地有了一些话语权,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发表一点意见,虽然最后真理总掌握在买单的人手里,但我们大致上仍然挺满意。

从买完新衣服的那一刻,新年的进程便在内心被无限放慢,怎么还没到 大年初一 呢?我们总是这样想。

团圆饭

团圆的年夜饭是每个中国人的惯例,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回家吃饭。这样的传统,深刻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无数在外漂泊的游子,坐上火车,听着列车员“瓜子、饮料、小心脚”的吆喝,踏上了回家的路。

不管饭好不好吃,内容一定很多,鸡鸭鱼肉能上的都上,从年初一吃到年初七,也不算浪费。北方的朋友们一定会包饺子,馅儿得自己剁,皮得自己擀,不然没有灵魂。实在不行,冰箱里的速冻饺子也能凑合,但总差那么点味儿。南方的朋友们则不大统一,但腊肉年货总得上桌,不然总感觉少点什么。亲戚朋友坐在一起,举杯共饮同祝新年,让热闹气氛达到巅峰。

红包

我们小时候都以为自己是最希望过新年的,毕竟那是穿着新衣服理直气壮收红包的日子,虽然压岁钱大部分都被爸爸妈妈以保管的名义没收。

等我们长大了以后才知道,长辈们在感慨既往时也在期待每一个新年。因为新,意味着坏的都过去了,意味着新机会,意味着希望。

那些压岁钱有的到了我们手里,有的不知去向,但总归是变成了我们崭新的生活。如今,我们已经到了要给小朋友发红包的年纪,只是在爸妈眼里,我们依然是那个要收红包的小朋友。

鞭炮

曾经最期待的就是出去放鞭炮烟花,燃放时噼里啪啦,吵得讲话都要大声喊出来。空气中的烟火味仿佛把“热闹”二字送入脑海,快乐也随之而来。

为了安全与环保,如今城市里很难听到烟花爆竹的声音,好在科技能填补一些氛围感。不能放烟花? 微信 里的表情包能够模拟出绚烂的烟花绽放的时刻。被祝福短信、微信“轰炸”的声音,也大约是独属于现代的“爆竹”声声。

变化

岁月悠长,如今的春节,多了许多新“习俗”。

发红包的人不再局限于长辈,家人、朋友、上司、同事,都能借此致以新年的问候,各种微信红包封面,也成为今年的新宠。小时候推搡着不好意思收红包的你来我往,在如今演变成了抢红包,每一句“不好意思来晚了,红包已被抢完”和“手气最佳”背后,都是一声真实的感叹。

人们不再担心无法见面。离得再远,只要开启视频通话,心都是近的。受疫情影响,选择了留守的游子们过年的时候打开视频边吃边聊,在通过网络信号传递的声波中,真诚与牵挂永远不会变。

作为春节文化中的扛把子,春联还保留着它的原汁原味。纸与墨的结合,书写出每代人对新年的祈愿。如今的春联内容也与时俱进,从“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演变成了“快递放这,外卖放那”,让人不禁捧腹。爱宠的小窝,也不能没有春联。上题“天增岁月人增寿”,下书“粮满乾坤罐满门”,横批“人喵共旺”。嘿,一样喜庆热闹!

时代赋予的特征融入了传统文化中,过年虽然已经与我们小时候不大相同,但期盼着新年新气象的心愿,从千年古刹敲响的钟声,到城市中排列祝福的LED大屏,亘古至今都没有变过。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宿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