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华:【文史知识】白蒲有“鬼头街”吗?
白蒲有“鬼头街”吗?
蔡家华
诸多“网友”问我:如皋丁堰镇有鬼头街,亦可在《国学大师》检索到它的词解,那么白蒲镇有“鬼头街”吗?我解答:白蒲有“鬼头街”,分二个部分解释,一是“鬼头街”的历史,二是“鬼头街”的掌故。
“鬼头街”的历史
解字之意,康熙字典古文中“圭”字小也(古代容量最小的单位):“窦”的解释,《左傳·襄十年》蓽門圭竇(贫户居室之人),即“小门小户”人家,因街窄房矮,古代传名为“圭窦街”。
《嘉靖如皋县志·杂志·事纪》126页,明36年(1557)5月,倭贼60余人侵犯丁堰、林梓、白蒲镇,抢掠烧杀,民苦不堪言。白蒲义士张自成性慷慨尚义,多勇力善斗。于“圭窦街”北首的“通济第一闸”,聚众武士与犯我倭寇血战一场,剿杀倭寇,斩首9级,尸横街北,处处血迹斑斑,并将倭寇头颅悬于“华门”之上,令入侵者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图(1)
其时,“圭窦街”,白天阴森森,晚上磷火显显,禽虫怪叫,好似鬼哭狼嚎,叫人毛骨悚然。悬头恐怖的“圭窦街”,方言的谐音“圭窦街”的“圭guī”、“鬼guǐ”,“头tóu”、“窦dòu”随着400多年的传称,俗呼“鬼头街”。
咸丰五年(1855年)姚鹏春著《白蒲镇志》卷二“建置”载:“圭窦街”市河西迤(延伸)北如界,屋舍多卑(低劣),小时见“华门圭窦之家”故传记此名,俗呼“鬼头街”。见图(1)
白蒲“鬼头街”屋舍虽多卑,但其历史比“南市大街”历史更悠久,为什么呢?从历史文献和遗迹可知,弹丸古镇,白蒲的“鬼头街”、市大街都依河而建。
(图2)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命的存在。古代人类饮水依水源、河流而群居;古代的“街”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依据;古代大量货物的流通,必须依河流运输而便捷,街与河流息息相关。所以蒲人先辈,将“圭窦街”“市大街”都是依“古运盐河”而建的原因。进一步考证“古运盐河”白蒲段的历史,就知道“圭窦街”的起始时间了。见图(2)
《晋书·地理志》载,白蒲始建“蒲涛县”于东晋安帝(397—418),距今1600多年。据乾隆《如皋县志·卷四·河渠志·运盐河》10页载:公元954年之前(五代后周),古运盐河从林梓至白蒲镇,折而西一百二十步,有宋“海运石闸”故址(通济第一闸),又南过,“北石桥”至“西亭”拐西流入通州界,从“西亭坝”出口八里经“龙舌桥”……西经丝鱼港入江。从建县必有街和街沿河而建的历史走向,可知“鬼头街”的历史了。
公元958年之后,通州开辟“通扬运河”,“运盐河白蒲段”人为改道,从“通济第一闸”(虎牢关)向南过“北石桥”、中板桥、南石桥三桥,从通州入江,不再经过“西亭坝”了。
上述史载,古代“圭窦街”起始时间的历史考证(训诂),可追溯到1600多年建“蒲涛县”的时间。而南大街的起始时间只有1000多年的历史。
图中,鬼头街宽约三米,街北有三元宫、“通济第一闸”、“济忠井”、枸杞坝,向南有“九曲巷”、北石桥,经“西亭土北祠”拐弯向西过“郑祠”、“古西园”、“西亭坝”全长约一里有余。街道中间的条石是古代载人载物独轮车的轨道,尤如现代的铁轨导向而又减少摩擦力,两侧用古老的鹅卵石铺成,为雨后道路快速干洁而提供了保障,更显示出它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历朝的更迭。街道西则前店后坊,鳞次栉比有蒋家香店、茶食房、肉铺等,东则店面临河岸而建有木行、茶馆、竹行、藕行等。见图(3)
“鬼头街”虽是商贾之街,但也是“蒲塘十景”颇多之地。
图中,街北有“北楼秋获”之景,乾隆、嘉庆时期,“北楼”顾氏家族竟出了三位进士;“虎关烟雨”之景,“虎关”自古传说无论发多大的水灾,都淹不了“虎关”石顶,然则白蒲镇将成泽国矣;街中“燕尾双溪”之景,水流到此,分流明显,形似燕尾,诗赞“十年户断金陵路,寻此还思燕子矾”;街南“西亭雪驮”之景,古有亭而后倒塌,清乾隆十一年(1746)蒲人郑大孚新建亭于水坝上,亭为石柱,四周围以木栏杆,供行人小憩或遮烈日、或避雨雪。“西亭”原淮水至此西折入江,古代蓄、止水于此而筑坝,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商旅于此转载货物都以马驴而行,马驴项上挂上铜铃,铜铃响声不停,似沙漠中之驼队。清姚鹏春诗云“铃驮声声入耳遥,轻凉冷絮今未消,便推壶水来游赏,诗思何须恋灞桥”。清帝师沈岐诗云“驮载风雪冷,铃铎日夕忙。我来独怀古,咫尺退耕堂”,比喻当时马驴众多,马铃响声虽风雪之日亦声声入耳。“退耕堂”系清代进士姜任修住宅,白蒲文人敬仰称之“白面包公”。
民国11年(1922)发大水,白蒲东乡农民要开“西亭坝”放水,引水由西入江。西乡农民二千余人手持钉耙锄头护坝,惊险发生一场恶斗,如皋县今沙元炳来白蒲调解,请南通张骞先生帮助兴修水利,建筑了李家桥水闸,根除了水灾,至此事态平息,由此,街南的“西亭坝”水坝虽平而其名犹存至今。
“鬼头街”的掌故
“鬼头街”北街的“通济第一闸”又称“虎牢关”“虎关”。《白蒲镇志》载,“宋时(建隆 960)因海运建,元因之,明废海运,闸亦废,今北岸有立石,东岸卧石,其遗址也”。又《宋史·河渠志》载,“绍兴初(1131),以金兵蹂践淮南,犹未退师。四年,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蒲堰(通济第一闸)。
“通济第一闸”(虎牢关)是古代长江口北岸的重要水利设施,它与“通济第二闸”(北石桥)百米相通,是有“闸室”和两个“陡门”(闸门),可顺序启闭这两座闸门,控制“闸室”内水位,船舶能克服水位落差上驶或下行,它是古代的船闸。
“通济第一闸”更是军事要塞,调控南北江河之水,是长江口的“大江口”,是拦截大江南北船舶往来之必经之道的重要节点。“虎牢关”形成扼守咽喉之势,兵争之地,形同关隘。清代,虎牢关附近有两处地方设防驻兵,一为东侧“如界北武庙北中营”,一为西侧“如界三官殿左营”,明代忠勇张自成歼倭“虎牢关”。它的历史长达千年之久,直至1969年规划拓宽通扬运河时裁弯取直,它才从河湾处完全消失。据传,“虎牢关”这块巨石运至如皋“焦港”作奠基石,现在看到的“虎老关”碑石是新立。
虎牢关是“蒲塘十景”之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知有多少墨客骚人为虎牢关浅吟低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清《白蒲镇志》里有关“虎牢关”的诗歌就有12首之多;“虎关烟雨”、“虎关遗址”、“虎关潮涌”等。如:
石关遗址
清姚学源
谁设雄关水一方,
崇川南锁北淮扬。
残基只剩中流柱,
名迹千秋藉不亡。
“济忠井”。“鬼头街”北街的“济忠井”是为纪念宋朝名将岳飞,行军经过此井饮水而得名的遗迹。岳飞担任通泰镇抚使,率部于江海平原抵御金兵。绍兴元年(1130)岳飞统军路过白蒲,时值大旱,河水干涸,惟“鬼窦街”北街有一口井,水清而甘,三军渴极皆饮之,但一井难解千万将士之渴,水很快就被吸光。岳飞驻马对井举手拜祝:祈祷上苍,井水不涸保佑王师。顷刻井水如泉涌,三军饮之,取之不竭,诸军无不快哉。岳飞慨叹道:此乃“渡军井”也,临行时岳飞对蒲人说:此井有灵,神人护之,希望里人善保护。此井至今已逾千年,虽遭天旱,而井水一直不竭,井栏绳槽寸深,令人观后唏嘘不已。后人均称,岳飞祈祷上苍之故也。此井原名“宋井”,为纪念岳飞精忠报国,感动神灵,后蒲人改名“济忠井”又名继忠井。见图(4)
(图4)
此古迹现在尚存,沿白蒲镇中心大桥西河岸北去约100多米,可寻访到现存 “构杞坝”、“济忠井”、“虎老关”,约20多米长“鬼头街”的遗迹。
“九曲巷”与《双合印》。“圭窦街”中的 “九曲巷”顾名思义拐弯抹角九曲也,蒲人贬称恶狗巷。巷内有历史遗闻轶事《双合印》,它是数百年流传下来世人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简述如下。
“九曲巷”内四拐角朝南是郑东海的外宅,他自称“土龙星”图谋不轨,招兵买马,筹建城廓,偷制龙袍,害死两巡按,妄图称帝。年过花甲的郑东海强夺穷书生张进中的貌美妻子,并逼死张妻而案发。穷书生即到如皋县衙击鼓喊冤告状,反而被诬告,受重责。张偶遇新任巡按大人董洪并代写状纸告到通州府。新任巡按到郑东海家探访时,却被识破,关入郑东海家水牢“血湖池”(雪荷池)。在池内他摸到一具尸体和一枚金印与自家身藏的《双合印》竟相同,方知前任巡按秦应举已被郑所害。董伤感万分,痛哭不已,招来郑府丫环杜金莲和她的义父牢役李虎的同情,李悄悄地将巡按救出郑府,直奔赴通州州府求救。州府官即率兵捉拿郑东海审判并判处死刑。因郑有武功,更有妖术,能用双腋窝夹匾,凌空飞翔,逃逸时被术士射落,拴在烈马尾上拖了三十里才死,曝尸三日,收殓将其棺木用铁链锁住,吊在郑家老楼屋梁上,以防“土龙星”复活。
《双合印》掌故流传至今己有200多年,1949年前素有“通州(南通)不演《杀子报》,如皋不演《董小宛》,白蒲不演《双合印》”的说法。
作者简介
蔡家华笔名蒲翁,81岁,工程师,“江海文化研究会”会员。1992年发表数篇论文,获部、省、市科技论文进步奖。退休后发表数十篇文章,论文。多次获奖。编《八十回眸》《沈开泰工笔牡丹画》,著《蒲涛今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