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D-二聚体与血栓

D-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产生的一种小分子二聚体,增高能反映继发性纤溶性增强。作为体内高凝状体和纤溶亢进的标志物,对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D-D产生的机制

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随后纤维蛋白单体发生凝集反应,使得相邻的单体聚合形成不稳定性纤维蛋白,然后在凝血因子FXIIIa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凝血机制中的共同途径)。

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D-D、X、Y、D、E等片段。因此,D-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征性产物之一。而纤维蛋白又是血栓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D-D的产生能间接反映有血栓的形成与溶解。

简单点说就是:血栓降解导致D-D二聚体升高。

D-D升高的意义

D-D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异性标志物,它能反应体内高凝状态、血栓的形成及溶栓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静脉血栓(DVT):D-D升高不能说明一定是DVT,但D-D正常基本可以排除DVT;

2、肺栓塞:D-D水平显著升高,且栓塞的面积与D-D体水平呈正相关;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由多因素引起微循环内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导致广泛的微血栓形成。D-D在DIC早期即升高,随着病程的发展D-D可持续升高;

4、心血管疾病:在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中,D-D升高比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的要早,且升高程度与预后有直接关系;

5、溶栓药物治疗监测:由于溶栓药物的作用,D-D会明显升高,在用药的前、中、后连续检测D-D动态水平,可判断溶栓药物疗效。同时能防止用药量过大而导致出血;

6、其他疾病:如手术后、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肝病等都可引起D-D升高;

影响因素

1、生理性增高:随着年龄增长,D-D也会升高,特别是老年人,D-D水平明显增高;妊娠妇女D-D水平随着孕期而增高。

2、标本保存不当:在20℃放置2h后,纤溶酶逐渐被激活而导致交联纤维蛋白被降解,引起D-D升高,因此,对不能及时检查的标本应将血浆分离放置在4℃(24h内)或-20℃保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