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人老到一定程度,会有一种特殊的美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文艺组名人颇多,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是
王蒙。他在小组讨论会上所表现出的幽默睿智,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出的博学多才,都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王蒙既为文学大家,又曾任文化部部长;既成名已久,又大起大落。阅历丰富,现仍是文化界的常青树;既有经典作品流传,又有大量新作不断问世,涉猎既广,又敢于说真话,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诸多因素一综合,关注他的人就多了,写他的文章也就多了。
陈祖芬著作《其实你就是人物》中,关于王蒙的文章,题名为《王蒙:在任何境遇下,把学习的触角伸向任何方面》。文中有些概括性的文字是可圈可点的,她写道:
假如,在任何境遇下,都可以把学习的触角伸向任何方面;假如,在任何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假如,五六十岁的人又嫌拼音输入太慢改学五笔字型;假如,六十几岁的人还要天天6点多钟起床强化英语听力,那么这个人必定会成为——王蒙。
假如一个人,先给他戴右派帽子,再把他放到新疆,再当摘帽儿右派,再当作家兼部长,再当前部长,再当文学先生,那么这个人只有——王蒙。
我还记得另有一篇文章提到王蒙喜欢什么颜色,他的回答是“杂色”。
“杂色”容易给人杂乱的感觉,可是,如果能把杂色融会贯通而为自己独特的颜色,那么,这种“杂色”就会变得深厚,变得协调,变得赏心悦目,令人叫绝了!
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中,王蒙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多姿多彩的。
我第一次去文艺组25组旁听的时候,王蒙的发言并不多,偶尔插几句话而已。只记得当一位舞蹈界的委员发言提到民族舞蹈时,王蒙——这个有着不少白发的老头儿,竟然旁若无人地笑着比划起民族舞蹈的手势。
第二次,王蒙有一段精彩的发言,他提到了中国文艺如何对外宣传的问题。他讲得很地道,也直指现在中国在“外宣”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官方在“外宣”中对市场重视不够。他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张抗抗、王安忆、陈建功先后发言,对“外宣”问题均提出独到的见解。
此后,王蒙在小组讨论中多有或长或短的精彩发言。有的发言看似无关主题,但却活跃了会场气氛。例如,有个政协委员在讨论《物权法》时,开玩笑说:“假如有人随便到你王蒙家拿东西,你肯定不愿意。”王蒙马上接过话题:“那要看什么人去,你去拿,我就愿意。”他的话赢来一阵笑声。
别的委员发言时,也常常提到王蒙。例如陈祖芬在发言时引用了一段文字,她一时记不清是哪个人说的,就问:“王蒙,这段话是不是爱因斯坦说的?”
有意无意中,王蒙成为文艺组25组的一个核心人物。
文艺组三个小组中,王蒙所在的25组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发言中多有深刻的启发人思考的话语,也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会议间歇,我向王蒙提出采访的请求,王蒙答应了,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另一家杂志社记者的采访。采访是在走廊中进行的,采访过程中,又有两家媒体的记者加入采访行列。于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王蒙才思敏捷地回答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记者问王蒙关于“和谐文化”的问题。王蒙略加思索,便说:“和谐文化包含着很多内容。现在把和谐作为一种价值,是一个进步。与过去强调斗争相比,应该说,有很大发展。和谐文化本身有一个特点。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来说,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和’的内容。古代经典不管是《礼记》、《大学》、《中庸》,还是《论语》、《孟子》、《老子》,都有大量的内容讲到'和’。中国大量的传统哲学观念建立在和谐、平衡之上。讲阴阳五行,阴阳需和谐,金木水火土五行需平衡。现在,应整合我们的精神资源,从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寻找我们今天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人民生活幸福的精神财富。第二部分,文化本身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比如说文化中的一些规则,一些规范,就包含着文明礼貌,包含着理性、宽容、从容……这也是我们现在非常需要的。第三部分,文化本身有调节人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感情世界的功能。一个有文化,一个能接触文化,能享受好的文化生活文化服务的人,应该有条件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愉快,成为社会和谐的因素,而不是暴烈的、愤懑的。这个可以从孔夫子修《诗经》说起,诗歌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起引导的功能,使人做到'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乐而不淫’。这些都是我现在想到的。当然,仔细研究一下,还有很多很多。”
我提的问题是关于文史工作的。
王蒙回答:“我觉得文史工作实际上是个非常现实的工作。它说的是过去的事,但过去的事表达的是对今天的现实的把握。比如说我们与日本的问题,就是因为日本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一个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的民族,它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待现实,因为现实就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所以,我们的文史工作,其实是一种间接的参政议政。比方说,如果我们回忆旧中国的四分五裂、混乱与孱弱,当然就意味着我们珍惜中国现在稳定、统一和迅速发展的局面。我觉得文史也是参政议政。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来正视我们的历史,包括我们在历史当中的曲折、坎坷,标志着我们能不能很积极地正视现实。我觉得我们自己应对自己的文史工作有信心。信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国家是走过曲折的道路,同时我们国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整个国家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所以我们不应该用一种很紧张的甚至躲闪的态度来回忆,而应该用客观的、健康的、建设性的态度,但一定要正视我们的各种经验和回忆。我再说一遍,一个回避回忆的态度,不是一个勇敢的和健康的态度。”
紧接着,王蒙又回答了一位记者关于艺术的问题。他特别谈道:“艺术特别要提倡想像力、创造力。”最后,他回答一位国际广播电台的女记者的提问,谈到国学与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问题。给我的感觉,他似乎对每一个领域都有研究,既是“杂色”的,也是“深色”的。
在采访与旁听的过程中,我对王蒙的兴趣越来越浓,觉得这个老头儿真有许多值得我好好学习的地方。说实话,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不过是一位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穿着蓝色夹克,并无多少风采的普通老头儿而已。但他一说话,他所蕴涵的丰富“内功”就散发出能吸引人的魅力。他的外在形象也不是单一的,一会儿似乎很随意,一会儿又风度翩翩。我曾亲眼看到他穿着一件大风衣,脖子上系着围巾,昂首阔步自信十足地走出大厅,那种神采肯定会令女孩子倾心的(玩笑话)。
更使我感兴趣的是,王蒙的工作如此繁忙。他的日程安排几乎排满了,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讨论,还有到许多国家访问,参加学术交流……那么多的安排之外,他竟然还一本一本地出书,每年都有新作问世,作品中又多有新鲜的思想和见解。他是如何办到的?难道他有分身术?
后来得知,王蒙此人,即便有那么多的应酬,即便工作后还学习,学习后还写作……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王蒙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可能与他广泛的兴趣有关。他对什么都感兴趣。他虽然当着高官,但他喜欢像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他甚至喜欢排队买菜。他虽然有平民思想,但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却是很高的,从大局着眼,从高处着手。因为他有着广泛的兴趣,所以他在做事的时候,是带着兴趣去做的,也就不存在什么困难的问题了。他喜欢接触新事物,喜欢学习新知识,因此文中也多有新的思想、新的信息。
王蒙兴趣广泛,但生活很有规律。这也许是他有那么多成就的另一原因。尤其是夏季的时候,王蒙总要到海边住两三个月,上午写作,下午游泳。这是他一年中非常惬意的时光,按他的话说:“真出活!”
当然,最重要的还应该是王蒙乐观、宽容的精神状态。他在提到新疆那段旁人看来沉重的往事时,也是快乐的。他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品尝到人生的美酒,能“苦中作乐”,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记得第一次读王蒙所写的文章《夏衍:提炼到最后的精华》时,虽喜欢整篇文章,但对其中一段话有保留意见,总觉得那段话不仅是写夏衍,而且是王蒙自己写自己,但又写得言过其实了。我怀疑,作为一个人,真能有如此的境界?
王蒙的文字是这样的:“人老到一定程度,会有一种特殊的美:那是无限好的夕阳,个性已经完成,是非了如指掌,经验与学识博大精深,知止有定,历经沧桑,个人再无所求,无欲则刚,刀枪不入,超脱俗凡,关注人生,原谅一切可以原谅的人和事,洞悉一切花拳绣腿,既带棱带角,又含蓄和解,一语中的,入木八分,一言一笑都那么有锋芒,有智慧,有分量有原则有趣味而又适可而止。”
如今,我渐渐对这段文字有了认同感。我想,不仅夏衍、王蒙可以达到如此境界,我们每个人,经过有效的学习,经过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宽容向上的心态不断充实自己、理解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多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都会做到从容自得,夕阳无限好的。
(本文曾以“杂色王蒙”为标题,发表于《·海外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