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种皓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注】二府:指丞相府与御史府译文: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亲担任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皓将这些财产全部用来救济抚恤宗族和乡里的穷人。种皓以看重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利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皓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自宫中单车出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皓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关系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没有诏书,(我们)凭什么知道(你)不是奸邪之人呢?(想接走太子),今天我只有一死啊。”高梵理屈辞穷,不敢对答。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种皓素来豪爽,喜欢建功立业。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在益州任上三年,把朝廷的思德传播到边远的地区,开导教化不同的民族,岷山上杂居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当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梁冀,种皓检举且逮捕了永昌太守,用快马奏报朝廷,但丞相府与御史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皓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乡人数百,自称“天王”,种皓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抓捕,没有取胜,反而许多吏民受伤受害,梁冀根据这件事诬陷他,传令逮捕种皓、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抓捕盗贼吏民受伤受害,本来不是种皓、应承的本意,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急迫驱赶得太快太苦,才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处处都怒能平定了。种皓、应承因为先举报大奸大恶的人而紧跟着受到处罚,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没有人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皇帝于是就宽恕了种皓、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皓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皓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前往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后来迁任汉阳太守,梁州少数民族男男女女送到汉阳地界。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占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皓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都望风而降,都在边境上迎接他。后因事获罪免官回家。后来被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皓担任度辽将军。种皓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如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他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因此羌胡、乌孙等部族都来归降。种皓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了望哨楼,边境上安然无事。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

(0)

相关推荐

  • 程张 ‖ 儒家文林——衡水安平崔骃世家

    东汉时全国闻名的崔氏家族,是中国古代一个典型的文化世家.崔氏家族人才辈出,尤以崔骃最为著名. 崔骃的高祖父叫崔朝,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在汉昭帝时,任幽州从事,曾经劝谏当时的幽州刺史不要与燕刺 ...

  • 董卓入京极力拉拢大臣,但是他尴尬的出身,注定被瞧不起

    董卓崛起于东汉末年,一度成为掌控汉朝中枢,左右朝局的权臣,但他在历史也是留下了暴虐的标签,倒行逆施,将东汉进一步拖入深渊之中,但其实,董卓从默默无名到入主京师,从他的所做所为上来看,他是一个想要干些大 ...

  • 盖勋:刺史宋枭很有想法,离任也很快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汉末时期战乱不止,造就了众多名将,也让无数百姓颠沛流离,而人们记住的往往是那些留名史册者.本篇依然来聊盖勋的事迹. 前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盖勋 ...

  • 从叱咤风云的英豪到卑微的告密者:英雄末路的马超 ——闲聊(蜀)汉五虎上将之四

    春节假期结束,接着聊蜀汉五虎上将. 曹操喜欢评价对手,评价过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评价过孙策,"猘儿难与争锋也":评价过孙权与刘表的儿子," ...

  • 《万姓统谱》范姓人物注释(3)

    <万姓统谱>范姓人物注释(3) 前  言   <万姓统谱>,亦称<古今万姓统谱>,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140卷,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和<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陶谦篇(中)

    汉末群雄系列之陶谦(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陶谦重大事件之四--入主徐州,平乱安民 中平五年(188)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再次爆发,跨州连郡.声势浩大.在前文笔者讲过,陶谦是有名的硬骨头, ...

  • 盖勋:一番畅谈,我与天子相见恨晚

    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假期出行时注意防护呀.汉末时期天下动荡,各郡县的治安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有些甚至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本篇依然来聊聊盖勋的生平事迹. 盖勋作为凉州敦煌人士, ...

  • 读通鉴(183)矛盾一直被掩盖

    读通鉴(183)怕苦嫌累是身体上的懒,不思上进是精神上的懒 注:躺着不想干活,这是懒,也有一种精神上懒,叫懈怠,就是不想思考,就想坐等好事,让别人去思考,不求上进,不思进取,都是懈怠.顺帝就是典型的懒 ...

  • 《新唐书·太宗本纪》原文及翻译

    原文:太宗皇帝讳世民.隋祚且终,盗贼蜂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与晋阳令刘文静善,文静坐事系狱,太宗夜就狱窥见,与图大事.文静为令久,知其豪杰,乃集义兵于城,因共部署.计已定,乃因装寂告高祖 ...

  • 《史记·秦本纪》原文附翻译 司马迁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qu ...

  • 《新唐书·韦挺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 原文:     韦挺,京兆万年人.父冲,仕隋为民部尚书.贞观初,王规数荐之,迁尚书右丞.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太宗谓挺曰:"卿之任大夫,独朕意,左右无为卿地者!&q ...

  • 《新唐书·李百药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 ...

  • 新唐书卷二 本纪第二太宗

    ◎太宗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

  • 史记·孝景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解惠全 白晓红 译注 [说明与解析] 这篇本纪以大事记的形式,简略地记录了汉景帝在位十六年间所发生的要事. 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本纪虽然记载简略,但从中仍可看出景帝在基本国策上对文帝的继承 ...

  • 史记·孝文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解惠全 白晓红译注 [说明与解析] 这篇本纪记载了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的种种仁政,赞颂了他宽厚仁爱.谦让俭朴的品德,刻画出一个完美贤圣的封建君主的形象. 这篇本纪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录了许多文帝的诏书 ...

  • 史记·吕太后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解惠全 白晓红 译注 [说明与解析] 吕后名雉,字娥姁(xū,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这篇本纪成功地塑造了吕后这样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详细地记述了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 ...

  • 史记·高祖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本文先是现代文翻译与解析,然后是原文和注释. [说明与解析]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 ...

  •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说明与解析]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