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骂人是“饭桶” 为人须忌“三太猛”

隋朝的贺若弼灭陈之后,觉得满朝大臣都没自己功劳大,他不是宰相,说话做事却一副宰相的架势。

 
不久,杨素当了宰相,贺还是将军,心里很不爽,满肚子牢骚写在脸上。他后来被免了职,心里更加怨恨,没几年,就给弄到牢里去了。
 
隋文帝曾经问他:“我让高熲、杨素当宰相,你总是说他们两个是饭桶('惟堪啖饭尔’),是什么意思?”
 
贺若弼说:“高熲是我的老熟人,杨素是我的舅子,我知道他们的为人,所以这样说。”
 
文帝责备说:“你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认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别人的心太猛,不把皇上放在眼里的心太猛。”
 
炀帝继位之后,贺若弼最后被处死了。
——据《续世说卷十一·忿狷》
点评:《续世说》的作者孔平仲把贺若弼的故事放在“忿狷”中。“忿”是恼怒,“狷”是狂妄。“忿狷”就是恼怒而狂妄。这位贺将军居功自傲,最后把命也丢了。
贺若弼并不是寻常人,他能征善战,战功累累,为隋朝建立居功至伟。唐宋两朝都把他列为历代名将,立庙祀拜。可惜情商太低,不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没有意识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危险,相比郭子仪、曾国藩,真的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他的官已经不小,隋文帝封了他“上柱国”,相当于国杖,杖国之臣,,还给了“宋国公”的爵位。不过,细究起来,他倒也不是嫌官小,而是受不了不如自己的人爬到了自己头上,人比人,气死人,性格即命运,嫉妒心一发,议论人的毛病就出来,把自己弄得坐监直到最后被砍头。
贺若弼的这个毛病也是继承自己的父亲。父亲贺若敦在北周当过陕西安康刺史,就因为口出怨言,被晋王逼令自杀。父亲为了让儿子吸取自己血的教训,曾经用一把锥子将儿子的舌头刺出血来,贺却把乃父的死嘱丢到了脑后。
其实人的性格也是不断演变的,官大脾气长,功高不鸟人。周武帝宇文邕当政时,贺若弼曾做过一件不地道的事:太子胡作非为,上柱国乌丸轨跟贺若弼说:“太子这个样子,一定不能身担大任。”贺若弼觉得乌丸轨说得对,叫他报告武帝。乌丸轨于是向武帝进言:“太子不适合接班,我与贺若弼曾经说过。”
武帝找来贺若弼,贺若弼这时候倒还记得父亲叫他凡事不要多嘴的遗言,就回答说:“皇太子品德操行每日都有进步,我没发现他有什么不对。”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出尔反尔。贺若弼却辩解说:“君臣间都不会无话不说,君主有些话也是说一半藏一半;大臣如果什么都说,就会丢掉身家性命。”谁让乌丸轨少个心眼,那时候又没有录音机,太子继位后,乌丸轨被诛杀,贺若弼却躲过一劫。
这样一个明哲保身的“明白人”,却因为没能当上宰相,不满形之于色,最后送掉性命。也许真的用利令智昏才能解释。
贺若弼有一个跟“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差不多的故事。隋炀帝杨广还在当太子时,曾经问他,手下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个将军谁最厉害?贺说杨素有勇无谋;韩擒虎靠膂力搏斗还行,不会带兵;史万岁马战可以,但称不上是大将。杨广问谁是大将,贺若弼说“我就是你要选择的人”。
人都会逞能,懂得逞能的人,一般只说自己行,不说别人不行;不懂得逞能的人,往往用别人不行衬托自己。文帝说他“是己非人”,真是一点也没说错。
相比之下,被他说是“饭桶”的高颎,显得比他有肚量得多。他给文帝推荐贺若弼,说文武百官,没有谁比得上他。文帝于是任命贺当了吴州(今扬州一带)的“总司令”(总管),将歼灭后陈的重任交给他。贺若弼给寿州的“总司令”源雄写了一首诗,把汉朝南征合浦的伏波将军马援当成自己的榜样:
交河骠骑幕,
合浦伏波营;
勿使麒麟上,
无我二人名。
贺若弼显然是很想建功立业、立功传世的,可惜心胸狭窄害了他。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真的不合适当宰相,他只是一介武夫。
(觉得好看,敬请评论、随手转发或点击“在看”,谢谢!)

推荐其他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