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原文及翻译

■ 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须效法五龙。

■ 心培养志向要效法灵龟

■ 使思想充实,必须效法螣蛇。

■ 发挥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

■ 散发威势。即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要效法鸷鸟。

■ 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就使用猛兽功法。

■ 减损杂念以使心神专一,就使用灵蓍功法。

1、盛神法五龙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须效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

强化人的精、气、神,要效法五行之龙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的五脏之气很强。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情、志中,神居主位。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树神外在表现形式,而养神之宝,归之于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万物化之为气。“气”先天地而生,看不见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所说的“道”,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之始,由此修德、养五气,人就能专心致志,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在“神气”出入身体时,人能自由运用它。人的身体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与外界接触的门户,由心灵总管它们。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人本受命于天,故称为真人。真人原天合为一体。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练内功,就称为“圣人”。所谓“圣人”,是能掌握以此类推的方法,解决疑难。

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

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在于随环境变化。接受外界知识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解释疑难在于通过心灵进行综合分析。苦无心灵的思维,“道术”则有不通之处。

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

要使“道术”通达,务必内养“五气”———神、魂、魄、精、志,而且要使“神道”归于自身。此一过程称之为“化”。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

亦万物自然运化的规律,内养“五气”。在“志”、“思”、“神”、“法”中,“种”气树最主要的。要用“静和”之法养气,养气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现威势,就能无所不为,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身,被称之为“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2、养志法灵龟

心培养志向要效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如果不培养志向,心的思想活动便不会畅达。如果有了某种欲望,老是放在心里考虑,那么,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动便不畅达。

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心的思想活动专一,欲望便无隙可乘;欲望无隙可乘,志向意愿便不会衰弱;志向意愿不衰弱,思路便会畅达。思路畅达,和气便流通;和气流通,乱气便不会在胸中烦乱。所以,对内要培养志气,对外要了解人。培养志气就会心思畅通,了解别人就会职责明确。如果要把培养志气之术用于对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养志气的。了解别人的志气的盛衰状况,就可以培养他的志气:观察别人的志趣爱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如果不培养志气,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思路便不通畅;思路不通畅,意志便不坚实;意志不坚实,应对便不理直气壮;应对不理直气壮,就是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的表现。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说明他的精神颓丧了。精神颓丧,便会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专一地探求、领会事理。由此可见,培养志向的重要。如何培养志向呢?首先要从使自己镇定开始;自己镇定了,志向意愿便会充实坚定;志向意愿充实坚定,威势就不会分散。精神明畅,经常固守,就能够震慑对方。

3、实意法螣蛇

要使思想充实,必须效法螣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

思想充实,产生于气的思考活动。心要求安静,思考要求深远。

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

心一安静,精神便会爽朗充沛;思考一深远,谋划事情便能周详。

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扰乱;谋划周详,事业的成功便没有隰隔。

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

思想坚定,心里便顺畅;心里安静,他所作的一切便不会有差错。精神便自得其所,便会专一集中。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

如果思想活动不安定而游离在外,奸邪之徒便可凭借这种状况干坏事,欺诈阴谋便可乘机迷惑自己,于是说出话来便不会经过心的仔细思考。

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

所以,要使心术真诚。必须坚守专一之道而不改变,等待别人开诚相见。彼此交流。认真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计谋是关系国家成败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交融,听到的情况便不周详;接受的东西不恰当,计谋就会发生失误。那么,思想上便没有真诚可信的东西,变得空虚而不实在。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

要自然无为,使得五脏和谐,六腑通畅,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动。这样便可以精神内敛来洞察一切、听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坚定,使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等待神妙的灵感活动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从而可以观察天地的开辟,了解造化万物的规律。发现阴阳二气周而复始的变化,探讨出人世间治国方法的原理。这便叫做:不出门户便可了解天下的万事万物,不把头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没有见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称,不走动便可以达到目的地。这便叫做'道知',即凭借道来了解一切。凭道来了解一切,可以通达神明,可以应接万事万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4、分威法伏熊

发挥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笼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发挥。所以,要使志向坚定,思想安静,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

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威力发挥要盛大,凭着内部的充实坚定;内部充实坚定,威力发出便没有谁能抵挡。没有谁能抵挡.就能以发出的威力震动别人,那威势像天一样无不覆盖。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

这便是用坚实去对付虚弱,用有威力去对付无威力。这就好像'镒'和'铢'比较一样,相差悬殊。所以,只要一动便一定有人跟从,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

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只要弯动一个指头,便可看到其他指头的变化。威势一发出,就可使情况发生变化,没有谁能够阻挡。

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

对唱和的状况进行周详考察.可以发现对方的任何间隙.明了活动变化的情况,于是威力就可以发挥出来。自己要活动变化,一定先要培养志向、隐蔽意图,从而观察对方的间隙,把握住时机。

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

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实坚定,是养护自己的方法;自己讲求退让,便是使别人驯服的方法。

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所以,能够'神存兵亡',即精神专注而进击之势毫不表现出来,那便是大有可为的形势。


5、散势法鸷鸟

散发威势。即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要效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

散发威势,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发威势,一定要抓住间隙(时机)采取行动。

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威力收敛集中,内部精神旺盛,善于利用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那么,威势便可以发散出去。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散发威势时,要思想虚静,从而考虑周详;要意志充沛,从而能够决断。如果意志衰微,便会丧失威势,加上精神不专一,那么。说起话来便会不中肯,而且前后矛盾,变化不定。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

所以,要观察对方的思想意志和办事标准,运用揣摩之术游说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权谋谋划各种事情,有时圆转灵活,有时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间隙或意志等主客观条件,就不能发散威势。因为散势必须等待间隙而采取行动,一行动便要发出威势。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所以,那些善于发现间隙(时机)的人,一定是内部蓄积着五脏精气,对外能观察形势的虚实。他一旦行动.便不会失去散发威势的实效,便会紧紧抓住对方的思想意志。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总之,形势是决定利害的,也是能够权变并发挥威力的条件。威势衰败,往往是因为不能够集中精神去审察事物结果。

6、转圆法猛兽

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就使用猛兽功法。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

所谓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便是指计谋没有穷尽。要能使计谋无穷运转,必须要有圣人的胸怀,从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这种不可估量的智慧来通晓心术。

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

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测的,处于一种混沌的统一状态。用变化的观点来讨论万事万物,所阐明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智慧谋略,各有各的形态。有的灵活圆转,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开,有的隐秘,有的顺利,有的凶险,这是为了应付不同的事类。

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所以,圣人根据这种情况以运用智谋,像圆珠运转,以求计谋与事物状况相吻合。他发扬自然造化之道,谋略开始后的一切举动无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从而能观察研究神妙莫测的领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

天地是没有终极的,人事是变化无穷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类别。

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

观察一个人的计谋,便可预测他的吉凶、成败的结局。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

计谋像圆珠一样运转变化,有的转化为吉,有的转化为祸。圣人凭借自然之道,能够预先了解事物的成败,因此能够灵活运转而确立某种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败的关键。

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

圆转灵活,是为了使彼此意见融洽;方正直率,是为了正确地处理事务。运转变化,是为了观察计谋的得失;接触外物,即与人交往,是为了观察别人进退的意图。

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只有了解事物的关键,把握对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对方紧密联合,使彼此的主张一致。


7、损兑法灵蓍

减损杂念以使心神专一,就使用灵蓍功法。

损兑者,机危之决也。

减损杂念、心神专一是判断事物隐微征兆的方法。

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事件有偶然巧合,万物都有成有败。隐微的变化,不可不仔细观察。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

所以,圣人用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来对待所获得的情况,观察言辞要与事功相结合。

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

心神专一,是为了了解事物;减少杂念,是为了坚决行动。行动了,解说了,外界还是不赞同,圣人不强加辞令进行辩解。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所以,聪明人不因为自己的主张而排斥掉别人的主张。因而能够做到语言扼要而不繁琐,心里虚静而不乱想,志向坚定而不被扰乱,意念正当而不偏邪。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

适应事物的难易状况,然后制定谋略,顺应自然之道来作实际努力。如果能够使对方圆转灵活的策略不能实现,使对方方正直率的计谋不能确立,那就叫做“大功”。

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谋略的增减变化,都要仔细讨论得失。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势”的权谋。发现对方的用心,了解隐微的征兆,然后再进行决断。

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总之,善于减损杂念而心神专一的人,他处理事物,就像挖开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万丈深谷中转动圆滑的石头一样。

(0)

相关推荐

  • 《鬼谷子》陶弘景注本经阴符七篇1盛神法五龙:德养五气真情自神

    题文诗: 盛其神也,取法五龙,中有五气,神为之长, 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至道. 道者至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 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育之气,先天地成, 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 ...

  • 《鬼谷子》陶弘景注本经阴符七篇2养志法灵龟:安己志实神精情通

    题文诗: 养其情志,取法灵龟.所以养志,乃由心气, 之思不达.心有所欲,志存思之,志为欲使, 欲多心散,心散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 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 思达情理.理达和通,和 ...

  • 《新唐书·太宗本纪》原文及翻译

    原文:太宗皇帝讳世民.隋祚且终,盗贼蜂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与晋阳令刘文静善,文静坐事系狱,太宗夜就狱窥见,与图大事.文静为令久,知其豪杰,乃集义兵于城,因共部署.计已定,乃因装寂告高祖 ...

  • 《史记·秦本纪》原文附翻译 司马迁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qu ...

  • 《新唐书·韦挺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 原文:     韦挺,京兆万年人.父冲,仕隋为民部尚书.贞观初,王规数荐之,迁尚书右丞.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太宗谓挺曰:"卿之任大夫,独朕意,左右无为卿地者!&q ...

  • 《新唐书·李百药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 ...

  • 新唐书卷二 本纪第二太宗

    ◎太宗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

  • 史记·孝景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解惠全 白晓红 译注 [说明与解析] 这篇本纪以大事记的形式,简略地记录了汉景帝在位十六年间所发生的要事. 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本纪虽然记载简略,但从中仍可看出景帝在基本国策上对文帝的继承 ...

  • 史记·孝文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解惠全 白晓红译注 [说明与解析] 这篇本纪记载了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的种种仁政,赞颂了他宽厚仁爱.谦让俭朴的品德,刻画出一个完美贤圣的封建君主的形象. 这篇本纪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录了许多文帝的诏书 ...

  • 史记·吕太后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解惠全 白晓红 译注 [说明与解析] 吕后名雉,字娥姁(xū,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野心家.这篇本纪成功地塑造了吕后这样一个残忍刻毒.权欲薰心的乱政后妃的形象,详细地记述了吕后篡权及其覆灭的过程 ...

  • 史记·高祖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本文先是现代文翻译与解析,然后是原文和注释. [说明与解析]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 ...

  •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说明与解析]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