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期:劲在套路中的表现
作者/吴自立 ⊙ 编辑/张宏婉
导读:吴自立老师的《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一书,所阐述的拳理拳法,是全新的、深层次的理念,从而使读者在简练的篇幅内认识人体经络系统特征,丹田内气产生的方法,经络气血在动作中运行,气、劲、形的密切关联。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作者掌握和运用拳理拳法的切身体验
诀窍,使您在一招一式中领悟,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反复练习,举一反三,逐渐提高。当然,这需要读者在研读本书时,细心体悟,才有这种效果。
劲在套路中的表现
一、行拳练架,重在落点
打拳练架子,而架子中的一招一式、每个动作都表现了其拳理拳法。“落点”就是每个动作中开与合、刚与柔的折返点,也是刚点。要把这个落点打准而表现出来,是拳架中非常重要的标准。用它来衡量和检验幵与合是否内外一致,刚与柔是否转换清楚,内气运行与架子是否协调,劲别与动作能否一致,等等。在练架子时,应注意一招一式在人体中的刚柔相济、合与开的切换。在拳架中,刚与柔、开与合是对立而统一的。而落点也随着它们的变换不断出现,要在相济一堂中加以区分,又是相互拥挤,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变化和运动是瞬息万变的一种内劲。而这种内劲在刚柔转换时尤显重要,当某一动作以柔为主运行,到了一定部位因人体的特征,该动作就一定会往回返。如:运手,在双手运手时,双臂和双手向上或向下走圆圈,就有一个折返点。右手先由上向下划圈时,当右手走至最下部位之后,又要向上变圈,这个下与上的瞬间就是转折点,也就是“落点”。“落点”在拳架动作很常见,有单手“落点”、双手“落点”,有单手单脚“落点”、双手双脚“落点”,也有全身的“落点”。有前后、上下、左右、内外、经 络、气血等落点。找到落点,找准落点,练好落点,练拳练架就有了清楚的内涵和外形。
通常将“落点”认定是刚点,其实它是一个转折点,它可以是刚,也可以是柔。要“刚”落点,出劲点到此为止;要“柔”落点,柔绵不断转折。练拳中慢长而均匀的动作一般以柔为主,而短劲、寸劲则以刚为主。一招一式中的落点,表示了人体空间中的“气”、“劲”相互适用,自然融洽,如太极起势式,就是由掤、捋、挤、按四个劲完成的。掤劲的落点在双手抬起时手腕的关节上,挤劲的落点在双手向前推挤时集中在双手的十个指头上,捋劲的落点在双臂内侧至肘上,按劲的落点在向下按时双手的坐腕上。随着套路的延续,在“气”、“劲”的催动下,落点明确有劲则刚,可含劲,其落点在转折时慢而柔的不丢劲运动,就完成了起势这一招式的动作。举一反三,在整个套路中落点明确、刚柔能掌握的架子,就是练拳的基本架子。
经脉气血的运行,同样存在着阴与阳的转换,也有转换点。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十二经脉,为六对表里经脉,在表与里的转换中,主要在手上十指和脚上十趾的相关穴位相互转换。也迎合了气与劲在十指和十趾中转折的过程和作用。所以,落点在太极拳的内外统一上起到了很重要的特定场合的作用。
二、螺旋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螺旋缠丝劲最具特性,运劲如抽丝,运劲如缠丝,抽丝与缠丝都是在螺旋缠丝下的细微运动。练拳时,全身各部都在运和用缠丝劲。缠丝劲的方向大致可分顺缠和逆缠两种,而具体各部位的缠丝那就丰富多彩了。古人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主要无非即引即纏,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则非阴阳互为其根也。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有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友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凡经络运行都有益于身体,在顺逆缠的过程中,将气血之海也打开,使经脉畅通,气血流畅,可谓健身运动。
练拳时,双手的缠丝运动,外观上表现在手掌的正反转换,由手心向内往外翻或由外往内翻,手掌心的内外翻转,其实是手臂旋腕转肩,轻松灵活;表现在下肢,即是旋踝转腿,由踝、膝、胯共同旋转;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背;三者合起来,形成了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弧线。图4-2-1为人身缠丝正面图,其缠丝劲由脚趾开始,绕小腿至大腿,缠腰、缠胸,由肩到臂以至于指头。
线条表示缠丝劲的运动线路,但不表示其缠丝的密度,其密度是根据拳架中或推手时的外加劲来确定的。其身躯和四肢的缠丝劲方向,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改变缠丝劲的方向和密度。摞旋的弧度也是有半径变化的,任何压力在缥旋的弧度上,都可以很自然地将其压力点化去,这在拳法上用处较多。图4-2-2是人身缠丝背面图,其缠丝及劲都与正面图相同。
在技击方面缠丝劲的作用是很大的。要获得进攻时的同样距离,利用直劲打击对方,需要10公斤力的话,而利用缠丝劲,最多只要2〜3公斤的力就足够了。就像钉铁钉时,一个用铁锤,一个用螺丝刀,当然用螺丝刀省力多了。在“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中,懂劲功夫可从两方面获得:一是打拳走架,每个动作都应注意手、脚、身法的缠丝劲。手臂缠丝劲由体内起,经肩过射到腕,迅速到达手掌和手指。图4-2-3所示是双人推手的训练,将缠丝劲运行到对方身上,同时又听感对方劲的来路,以粘沾连随顺势变化方法训练缠丝劲。
太极缠丝劲在阴阳调控下,丢弃杂念、妄念,用阴阳平衡、阴阳互动的意念,可概括太极的阴阳,天地的阴阳,人生的阴阳。
在太极拳缠丝劲图中,黑路为气血,白路为浩然之气,二者以阴阳为本,在运行中相互产生、发展和统一。
虽然缠丝劲变化大、方式多、转换灵活;但它的基本缠丝方式只有三种:双顺缠丝、双逆缠丝、一顺一逆缠丝。按照三种方式分析和对照自己的拳架,就可以达到正确的练拳姿势。许多人对缠丝或缠丝劲早就耳闻了,可多年练拳来,身躯和四肢仍然直来直去,僵劲依旧,这就是不明拳理拳法,双手空空。如何练习缠丝劲,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一是千万不能断劲。练拳走架时,以柔劲为主,在运用缠丝劲时,不论是顺缠还是逆缠,不管缠丝的方向,也不讲用那种劲别,都依照蟪旋缠丝劲的要求,不能把内劲断了,内劲一断,缠丝自然就停止了,并全功尽弃。因此,要求变换中的劲别,始终将劲落在弧圈上,一圈接一圈,正圈接反圈,内圈接外圈,上圈接下圈,都要将劲别顺着或逆着在各类圈上不断地按拳架招式运动下去。劲既不断,也无须续。如果缠至半途将劲断了,然后又接上去,这是不对的,因为此时已有空隙,将给对方造成得机时刻,可谓被动。
二是劲不能扁。在螺旋缠丝运动中,所有过程中的弧线都要做到曲弧顺畅,在折返过程中弧半径虽小,但也应曲弧顺畅,姿势上应顺随有弹性。消灭凹凸劲,避免劲扁、劲坍、劲散、劲空等毛病。要求放松,四肢伸长,调动内气,使劲别具有弹性,不管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劲,都以掤为基本,配合其他劲,就可在走弧上不丢掉媒旋缠丝运动所产生的劲,不会发生凸凹、有棱角和顶抗的现象。
三是意念上螺旋缠丝的掌握。练拳人意念和精神要能提起,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轻灵。意念不能集中在某一点上,要走由点组成的弧线上。这样,身体放松,轻灵,有利缠丝劲的体悟;在行拳动作上,要节节贯串,由内气产生的缠丝劲,通过身体和四肢缠丝出来,形于手和脚;太极拳之气要鼓荡,将内气贯彻于起伏、旋转、伸屈等动作中去。以达到螺旋缠丝在意念上、形态上、动作上、拳法上都要将缠丝劲由内到外地缠丝出来,这也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夫之一。例如,白鹤亮翅,双手在走弧线的圆圈时,双手一顺一逆的变换比较到位,套路上较常见。右拳变掌逆缠上掤至额前,左手逆缠翻掌下按,内气由腰左转再右转缠于两臂,劲移右腿左腿逆缠倒步,塌腰内气贯两手成开劲,劲由右腿缠至左腿,再提右腿退步,用逆缠丝劲,松胯塌腰,劲贯两臂,顺缠里合,交叉于胸前,劲由腰脊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劲上缠于两肩胛,过肩贯于两手,周身放松,下沉合劲复归丹田。
缠丝劲的方向很复杂,结合套路更加花样多。我们只要细想双腿与双臂,其活动的方向也就只有这几种:一种是双腿或双臂同一方向螺旋,称“双顺缠丝”;另一种是相反,称“双逆缠丝”;再一种是双腿或双臂各旋各的,也就是“一顺一逆缠丝”,归结起来就只有这三种形式。至于方向、大小、位置就应根据拳架的要求来确定了,由内气的运行程度来确定。
三、刚柔相济获劲过程(阶段)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是整体性的、螺旋式的、虚实转化的一种弹性劲。不论劲大劲小,不管动作快慢,不论是蓄是发,还是幵合转劲,其劲都是刚柔相济的非刚非柔、又刚又柔的弹簧劲。古人说广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备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太极拳中的刚柔,已经表现出了练拳者的经历,运劲至柔刚,何坚不摧,百炼而成。在拳架招式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是功夫。而刚柔劲能贯穿每套拳,一招一式都体现了刚柔劲,并能将刚劲和柔劲统一起来,要刚则刚,要柔则柔,看似轻柔,实则刚坚。古人说:“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久自可得内之坚刚。”运动中应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此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身体内外都彼此柔又彼此刚,手臂柔,腿脚刚,外柔内刚,棉里藏针,一身刚柔劲。而这种刚柔劲,其基本的劲路是一种体内圆掤劲,浑身饱满,像充了气的车轮胎,内圆软,外承压,小小的轮子,承受着车身及货物的重,还能快速行驶,这种现象就是刚柔相济现象的表现。在双人推手时,刚柔相济之劲就表现得比较充分,能进能退,能走能化,处处是刚,处处是柔,一不小心,正反式弹簧劲就显示无比威力。经常锻炼,对人的体能、反应速度尤其是大脑的反应灵敏更明显,对身体的健康和拳艺素质的进步是肯定的。
要了解和掌握刚劲和柔劲,需经过长期的练拳,一招一式的体悟,串联成套才能成功的。“刚劲”是拳架中的综合劲,如寸劲、整劲。“柔劲”也是一种综合劲,如走劲、化劲,多为运劲。刚柔劲的练习有以下几个阶段。
1.求柔摧僵阶段
人从小到大,要劳作,要运动,抬重物,搬物品,都要用力,这种力使出的劲称为僵劲。僵劲会随着人的年龄加大而加重。小孩越小僵劲越少,越柔软,老人岁数大,本身体能下降,僵劲最多。要去掉僵劲,求得柔劲,首先就要摧僵,把自身的掘力、硬力在练拳中去掉,使身体尽量松一些和软一些。
因此,力求柔软,在走架子过程中将原有的僵硬劲化为柔软劲,尽力求柔,在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动作。一招一式、一起一落都要慢而柔,久练之下,丢掉一份僵劲,增加一份柔劲,僵劲越少,柔劲越多。能做到节节柔软地贯串起来,就完成了催僵求柔阶段。应该看到,这个阶段是比较长的,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当明确拳理和拳法之后,在几年内完成这个阶段是可以实现的。
2.以柔为主阶段
经过摧僵阶段之后,重点练习柔软阶段,以柔为主。虽然刚与柔是一对矛盾,但也是对立统一的,应在这对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再予以解决。因此,练柔比成刚重要,应先解决练柔的这一主要矛盾。
这一阶段的要求,在练拳时,一招一式的各类动作,不准用力,力求全身松开。在拳架中的一开一合、一实一虚、一呼一吸,全身关节在肌肉和韧带的牵动下,可以得到时松时紧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在动作顺和的情况下,只要自然放松,便可进人虚灵柔顺的境界。如果未掌握松的方法,松得空空洞洞,松得散了架就不对了。松与紧又是这中间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转化就非常重要了。就是由松转紧,又由紧转松,再由松转紧入刚,由刚化柔,这样刚柔就会相济。
因此,练拳时放松,柔和,心里平静,不要做作,不要紧张,一心一意,将精力贯注于全身,形于手,就能做到以柔为主之一阶段的要求。
3.成刚阶段
刚劲是一种综合性劲,比喻为弹簧劲。这种劲是靠内气的贯串而实现的。刚劲的大小,是靠缠丝劲不断地绞动产生的弹簧劲。在缠丝劲的绞动过程中,可使身肢放长,韧度增强,久练成刚;此时,松即是紧,紧也是松,柔即是刚,刚也是柔,松松紧紧,刚刚柔柔,变化无常,是要刚则刚、要柔则柔的刚劲。
成刚阶段,要了解很多太极拳的劲别,特别是以下各种劲别:寸劲、短劲、发劲、合劲、截劲、断劲、撩劲、螺旋劲、拿劲、拍劲、闪劲、弹抖劲、硬劲、整劲、钻劲等等。由于不同劲组成了刚劲,各种劲在拳架中的表现是不同的,有方向、方位、部位、大小、速度、距离、手法、腿法、眼法、身法……虽然刚劲是要用劲的,它对体能的消耗非常大,对人体的体质要求也高,但是练拳到了这一境界,用刚劲也就习惯了,有适应能力了。对初学者来讲,由于刚劲是一种弹性劲,要用内气来提供相对支持,这种先天之气产生的劲,是柔而刚的,故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但还是采用点到为止比较合适。
4.以柔克刚阶段
以柔克刚,要从两方面下工夫。
第一方面:在“粘”上努力。粘即随时处处加以控制,勿使其走脱。两人双手一搭,屈伸进退,不丢不顶,粘貼不离,专心听劲,得机得势,适应万变。随屈,就是不顶;就伸,就是不丢;使对方的劲处处落空,就能占上风。在运动中时刻注意对方的弱点,进退折叠,绵绵不断,紧扣对方劲路,找到对方劲的聚集点,迅速起之,以拔其根,引而空之,诱其失重,即可克之。
这种以粘克刚,在于不丢不顶,节节贯串,内劲畅通,全身皮肤都灵敏,似粘非粘,如胶似漆,这种粘劲气,是由筋脉所生,由根而起,先动其根,再动其身,轻轻一挨就会站立不稳,便对方刚劲无从适用。
第二方面:在“化”上努力。化即运用内功化解对方进攻的劲路,是“避实就虚的方法”。化有几种:改变对方攻击的劲路方向;消解对方劲别的大小,减弱其威力;引导对方集中在错误的攻击点,并实施反击;处处为虚,使对方无从着落。“人刚我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沾”,沾即是走,走则是化。刚劲快而准,柔劲曲而圆,用柔对刚,再大的劲亦等于无,这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以“天下之至柔,乃能驰聘天下之至刚”走化之势是圆的,走化用虚是柔的,以圆柔之法则用以变化,乃圆体构造的基本形体,对应相对物体的刚体,是太极功。古人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咱,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实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所谓“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而是以柔化刚,“引迸”、“落空”、“合出”的拳秘,这个秘密又是公开的,就看能否运用它。
练拳注意刚柔运动中的养,要精神专一,敬、静、定、慢、匀、柔、圆、松、整、化、粘都是致柔的功夫,要细心揣摩,丢掉后天的习气,不躁不烦,自然可达到。
劲,是指拳架中的内劲。断,是指瞬间停歇。劲不能断,也就是指内劲不能断。由于内劲受意念的支配,在丹田的运转下,用各种招式体现劲別的运动。做到一动全动,一气呵成,内劲不断地绵绵运行,看似轻松,实则增强了锻炼的运动量。内劲不能断,要求身体躯干部放松,丹田幵合有序。同时要含劲,这样腰部负荷会加大,要有慢、细、匀、长的运化劲。在四肢部,手臂应松肩沉肘、节节贯通,内劲由手三阴经方向运至手,而从手三阳经方向回收;双腿应松胯曲膝,虚 实分明,重心转换,内劲由足三阳经方向运至足,而从足三阴经方向回收,始终不断地运行,直至拳套路结束时止。
内劲不能断的掌握方法,主要体现在手法上和步法上,套路动作中手法上有许多伸曲、缠绕、起落、折返,在步法上有进退、跳踢、伸曲、缠绕、折返等。劲不能断,主要反映在手脚上,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手上,应从手法和脚法上练习。
内劲不断,神气玄关。神气是一种精神状态,表现在精神饱满,意念集中,全身协调,双目有神,它是人体内的一种动态而显于外。用心意练拳,沖气在,即使在套路动作中出现短暂的断劲现象,其神气也将迅速接通劲路,克服断劲。此时,其实内劲未断,而是相对弱一些而已,恢复极快。如果神气分散,动作滞碍,必定断劲,要恢复又要去运行内气,重新再来,效果就差。
1.手法上转换
在套路动作中.有许多伸缩、往复、旋转的动作。当手和臂往外伸到落点时,内劲是沿着手三阴经的部位向手掌运行气血的。而在落点时,也是劲路方向的转折部位和内气输送的顶端手指部位,同时是一个转折点,要处理好劲和气的转折有两种方式:第一,当劲和气由臂往手的方向运行时,劲和气到达指后要返回,此时,用丹田内气调折,由呼慢慢地改为吸,劲和气就自然会折返。第二,当劲和气已到达手指时,在做下一个动作前,丹田内旋,手利用“s”运行曲线,改变劲和气的方向。意欲向右必先寓左。古人说:“百会中极,一气贯通,劲贯四梢。”手法上的劲是要贯的,只有将劲贯到了手指上,才可言劲和气的折反,否则,无劲无气。以上两种情况,一是伸,二是缩,你的气血经脉在哪个指头,劲和气就必须首先贯足那个指头,其余手指的劲和气也会随着贯足,但手指头之间是有虚实的。
手掌形是瓦愣状,瓦指松开,大小拇指相对,劳宫穴要虚。当内气运行手掌时,手掌要开,气要先到各手指肚,然后再按经脉要求先后到达各手指,而中指必到;当内气运行返回时,手掌要合,手指自然松,劲和气就由丹田吸气返回了。这种过程,也称内气在手上的折返和劲路的折返。
2.步法上转换
古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在劲和气的运行原理上同于手,只是其折返现象由于脚落地而难以表现,但劲和气在脚底、脚趾上的运行方法相同。要求脚要踏实地,五趾抓地,涌泉穴要虚,气血运行也应按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的路线,内气到某个脚趾或全部,都应以劲脉的运行来实施。
在步法上有前进后退、横开步、上步、拗步、顺步等等,双腿随身体重心的变换,劲也随同。当一只脚离地时,另一只脚就承担了全身的荷载,当双脚荷载移动时,就会出现双腿的劲路转换,按缠丝劲的运动方式,通过腰胯互相转换是能达到的。套路动作中有许多不断进退的,也需不断地转换,不管进退还是横开,都不能出现直进直退的硬脚,而要旋转、扣脚、回旋,要走圆,要转换,动作上松柔,内显刚强,这样劲和气就顺和了。
[本文来自吴自立《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太极禅话慧馆 丁酉鸡年八月十三10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