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对联与鞭炮

春节的对联与鞭炮

春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四季轮回中最隆重的节日,尤其在农村就更显得重要。且不说过春节时张灯结彩,美酒佳肴,衣着崭新,气象万千的景象,只说春联盈门,鞭炮齐鸣就渲染了一种喜庆祥和的欢乐气氛。

记得童年时,春节的前几天村里就拉开了热闹非凡的序幕,人们手里拿着已经割好的红纸条,四处奔波找人写对联。村里的几个”笔杆子”,忙得不亦乐乎。春节返乡干部,放假回村的教师、学生只要是能写了毛笔字的都卷入这一大会战。在众多的对联中字体各异,有的写成草体,有的写成行书,有的写成隶体。不拘一格的字体,都体现了艺术美。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报纸上选的,有专用书上找的,有即席编写的。因人而异,尽善尽美,歌颂社会主义好成了主旋律。有时还根据村里的风俗习惯写一些出门见喜、大吉大利、恭喜发财等字条往最显眼的地方张贴,用以烘托喜庆欢乐的气氛。中峪村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大村,还不至于闹出没人写对联的笑话。在一些偏远的山庄窝铺确有用碗底摸墨盖圆圈的笑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缺少文化人才,缺少书法者的尴尬。紧锣密鼓的写对联到中午之时才落下帷幕。午饭前家家户户都开始贴对联。一条条对联贴在门两边,映红了整个院子。全村在张贴春联,点缀着万紫千红的新气象。大年初一早饭后,人们成群结伙在村里相互串门,走进院子映入眼帘的便是春联,有的在欣赏着各有特色的字体,有的在滔滔不绝地议论着内容。春联成了普天同庆,吉祥如意的标志。

如果说对联在视觉上能使人大饱眼福,那么鞭炮从听觉上能震撼人的心灵。在“若要翻,大炮掀”的思想观念影响下,在腊月买办年货的时候,人们十分重视对鞭炮的选购,钱再紧张也不能不买鞭炮。放鞭炮的火线拉得很长,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上了天”这一天又称是小年,放鞭炮是理所当然。除夕的晚上孩子们不睡觉,振作精神在熬年,听长辈说春节夜里放鞭炮能除妖魔、镇邪恶、图吉利。到了零点,辞旧迎新的交替之际,只要谁家一声炮领了先,放鞭炮的争先恐后,大人放大炮,小孩玩花炮,特别是到了凌晨四五点钟,天黑的仍是伸手不见五指,放鞭炮便掀起了高潮。鞭炮齐鸣,震动山村,烟雾升腾,气味烟熏。孩子们东奔西跑,拣个残零的火鞭乐在其中,谈论的中心就是谁拣的火鞭多,谁放了什么形状的花则炮。这一天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直到了初二早晨仍能听到零零星星的鞭炮声。到了初五早晨,人们又习惯的大炮轰隆,要送走“五穷”,这叫“破五节”,到了初十叫什么“十不动”,仍需大炮相跟。正月十五闹元宵,放鞭炮的规模仅次于春节这天,元宵节闹红火,鞭炮隆隆人欢腾。特别是到了夜里,放烟火五彩缤纷和苍穹繁星交相辉映,鞭炮声声、锣鼓阵阵,滚狮则、串黄河、观花灯、逗龙灯,驱走了初春的寒冷。蔚为壮观的夜景是烟火相伴而成。到了二十、二十五又要过大小“添仓”,大炮一声期盼今年五谷丰登、粮食满囤。正月尽二月临,二月二要光临,“龙抬头”喜吉庆,点燃大炮战鼓鸣,风调雨顺好年景,鞭炮声中开了春,村民齐动去备耕。

对联与鞭炮是欢度新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联的改革也加快了步伐,腊月赶集的时候,市场上的现成的对联铺天盖地,种类繁多,新型印刷,美轮美奂,有油墨型的,有金黄色的,有精美花边型的,色泽鲜艳,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顾客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既选外形美,又选含义深,贴在门上格外新颖,光耀门庭,节日气氛浓浓,喜气盈盈。近年来,在县城乡村过春节听不到炮声,这一改革顺应民心、与时俱进、节约是本,净化环境。回首过去春节无休止的放鞭炮,搞得乌烟瘴气,污染了环境,留下了不安全的隐患。还经常能听到一些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小孩子们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受害程度屡有加深,同时也减少了火灾的隐情,禁止放鞭炮利国利民,大快人心,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我们50后的这一辈人所处的是特定的背景,在那时的形势下,过春节的色彩不能与现在等同,时代造就了一代人,新时代决定了新的人文环境。


审阅:故道一沙

简评:过春节,鞭炮和对联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最为重要,最具一种特殊意义的事情。作者将此写得极为详尽,渲染得淋漓尽致。

终审:严景新


作者:关保庆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0)

相关推荐

  • 【恬淡人生】李长新丨过春节那些事儿

    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每到过年之际,还是总会有那么一丝激动,一丝留恋,一丝温馨缠绕心头. 豫西山村故乡的年味是浓重敦厚的,残留在脑海深处,将伴随我终生. 孩提时代,随着腊月 ...

  • 路 强 | 春回人间

    有BP机的年代我飘泊到了广东珠三角,自己租房住的时间很长,对过年贴春联并不热心.一则每年腊月二十九工厂才放假,没有时间特意去张罗这件事.二则出租屋小,门框普遍窄,也没多余空间布置得那么喜庆,日子过得相 ...

  • 李长新丨过年,在豫西故乡的小山村

    老家四明山上场村 虽然已经我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每到春节临近,腊尽春回的过年之际,还是总会有那么一丝激动,一丝留恋,一丝温馨缠绕心头. 豫西山村故乡的年味是浓重敦厚的,残留在脑海 ...

  • 中国诗歌报散文诗创作室第37期《孤云远去》《年味》临屏集锦

    中国诗歌报散文诗创作室编辑部成员 总编: 海底月 副总编: 英子 顾问: 花 盛 指导: 范恪劼 主编: 落笔清风 执行主编: 月牙儿 副主编: 石秀山 闻琴  马仕安 编辑: 随缘  天外来客  菡 ...

  • 散文《接春关》令军信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过年,对孩子而言,不仅意味着有好吃的,有新衣服,有鞭炮,最期盼的是,过年可以耍秧歌,看秧歌.最好玩的,最热闹的, ...

  • 【中州作家】常玉国:故乡陈年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42] 故 乡 陈 年 河南济源       常玉国 今天"破五",年已过完.街上仍五彩缤纷,货品还琳琅满目.可是,我怎么懵懵懂懂,没有一点过年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

  • 乡土散文:交公粮

    难忘那时交公粮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并且亲身经历过多年的交公粮过程,品透了交公粮的滋味.而这种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于2006年给全部取消了.那一时刻的如释重负之感和无比愉悦之情,充满 ...

  • 乡土散文:菜窖

    记忆中的菜窖 "菜窖"一词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是陌生字眼.可对于我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小时候北方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菜窖.菜窖是北方农村用来储存 ...

  • 乡土散文:老屋依旧在,无处话凄凉

    任凭时光如何变迁,留在心底的那份记忆是无法忘怀的.曾经满园的欢笑,吵吵闹闹,鸡鸣狗叫,上树爬墙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而有些人却再也见不到了. 再一次老家,回到爷爷奶奶曾住过的老屋,心里 ...

  • 乡土散文:推磨

    磨道·推磨·磨面 总有一块热土令人魂牵,总有许多往事记忆犹新. 一个阳光明媚星期天,我回到五十里外的老家.吃过午饭,闲着没事儿,出大门右拐正北走了百十米远.走到路口往左前方看,有一块不太规则.有点艺术 ...

  • 乡土散文:远去的土灶台

    2021-04-27 08:30:00 这些日子,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常常在梦境里穿行,在故乡的烟雨中徘徊.饱经风霜的老树在浅睡低眠,孤独寂寞的老屋亦沉默无语.脑海中忽然想起老家的土灶台,那红 ...

  •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谈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 作者 尹新武

    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 作者    |    尹新武 乡土散文是和乡土小说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现象.随意翻开一本中国散文集子,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 ...

  • 乡土散文:推磨人

    推磨 我家院子的角落里有盘老石磨,像一个隐退的孤独老者默默地蹲在墙角.抬眼看去满目灰尘,没有当年的丰润和活力.看着眼前的些许凄凉,我突然想起老石磨从前热闹繁忙的红火时光. 在我幼小的时候,适逢使碾推磨 ...

  • 乡土散文:回忆农村脱坯

    文:乔玉璞 脱坯(鲁西阳谷一带说pēi,普通话说pī),就是制作土坯."脱坯"的事儿,恐怕40岁以下的人没有记忆了. 以前,很多地方,盖屋垒墙用不起砖而以土坯代之,而我的老家阳谷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