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对联与鞭炮
春节的对联与鞭炮
春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四季轮回中最隆重的节日,尤其在农村就更显得重要。且不说过春节时张灯结彩,美酒佳肴,衣着崭新,气象万千的景象,只说春联盈门,鞭炮齐鸣就渲染了一种喜庆祥和的欢乐气氛。
记得童年时,春节的前几天村里就拉开了热闹非凡的序幕,人们手里拿着已经割好的红纸条,四处奔波找人写对联。村里的几个”笔杆子”,忙得不亦乐乎。春节返乡干部,放假回村的教师、学生只要是能写了毛笔字的都卷入这一大会战。在众多的对联中字体各异,有的写成草体,有的写成行书,有的写成隶体。不拘一格的字体,都体现了艺术美。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报纸上选的,有专用书上找的,有即席编写的。因人而异,尽善尽美,歌颂社会主义好成了主旋律。有时还根据村里的风俗习惯写一些出门见喜、大吉大利、恭喜发财等字条往最显眼的地方张贴,用以烘托喜庆欢乐的气氛。中峪村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大村,还不至于闹出没人写对联的笑话。在一些偏远的山庄窝铺确有用碗底摸墨盖圆圈的笑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缺少文化人才,缺少书法者的尴尬。紧锣密鼓的写对联到中午之时才落下帷幕。午饭前家家户户都开始贴对联。一条条对联贴在门两边,映红了整个院子。全村在张贴春联,点缀着万紫千红的新气象。大年初一早饭后,人们成群结伙在村里相互串门,走进院子映入眼帘的便是春联,有的在欣赏着各有特色的字体,有的在滔滔不绝地议论着内容。春联成了普天同庆,吉祥如意的标志。
如果说对联在视觉上能使人大饱眼福,那么鞭炮从听觉上能震撼人的心灵。在“若要翻,大炮掀”的思想观念影响下,在腊月买办年货的时候,人们十分重视对鞭炮的选购,钱再紧张也不能不买鞭炮。放鞭炮的火线拉得很长,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上了天”这一天又称是小年,放鞭炮是理所当然。除夕的晚上孩子们不睡觉,振作精神在熬年,听长辈说春节夜里放鞭炮能除妖魔、镇邪恶、图吉利。到了零点,辞旧迎新的交替之际,只要谁家一声炮领了先,放鞭炮的争先恐后,大人放大炮,小孩玩花炮,特别是到了凌晨四五点钟,天黑的仍是伸手不见五指,放鞭炮便掀起了高潮。鞭炮齐鸣,震动山村,烟雾升腾,气味烟熏。孩子们东奔西跑,拣个残零的火鞭乐在其中,谈论的中心就是谁拣的火鞭多,谁放了什么形状的花则炮。这一天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直到了初二早晨仍能听到零零星星的鞭炮声。到了初五早晨,人们又习惯的大炮轰隆,要送走“五穷”,这叫“破五节”,到了初十叫什么“十不动”,仍需大炮相跟。正月十五闹元宵,放鞭炮的规模仅次于春节这天,元宵节闹红火,鞭炮隆隆人欢腾。特别是到了夜里,放烟火五彩缤纷和苍穹繁星交相辉映,鞭炮声声、锣鼓阵阵,滚狮则、串黄河、观花灯、逗龙灯,驱走了初春的寒冷。蔚为壮观的夜景是烟火相伴而成。到了二十、二十五又要过大小“添仓”,大炮一声期盼今年五谷丰登、粮食满囤。正月尽二月临,二月二要光临,“龙抬头”喜吉庆,点燃大炮战鼓鸣,风调雨顺好年景,鞭炮声中开了春,村民齐动去备耕。
对联与鞭炮是欢度新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联的改革也加快了步伐,腊月赶集的时候,市场上的现成的对联铺天盖地,种类繁多,新型印刷,美轮美奂,有油墨型的,有金黄色的,有精美花边型的,色泽鲜艳,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顾客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既选外形美,又选含义深,贴在门上格外新颖,光耀门庭,节日气氛浓浓,喜气盈盈。近年来,在县城乡村过春节听不到炮声,这一改革顺应民心、与时俱进、节约是本,净化环境。回首过去春节无休止的放鞭炮,搞得乌烟瘴气,污染了环境,留下了不安全的隐患。还经常能听到一些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小孩子们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受害程度屡有加深,同时也减少了火灾的隐情,禁止放鞭炮利国利民,大快人心,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我们50后的这一辈人所处的是特定的背景,在那时的形势下,过春节的色彩不能与现在等同,时代造就了一代人,新时代决定了新的人文环境。
审阅:故道一沙
简评:过春节,鞭炮和对联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最为重要,最具一种特殊意义的事情。作者将此写得极为详尽,渲染得淋漓尽致。
终审:严景新
作者:关保庆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