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工艺 永远在路上

《苏州日报》2021年07月20日 A12版

  叶正亭

  江南,地理特性为鱼米之乡,人文特性是人杰地灵。所谓“人杰”是指江南人特别灵动聪慧,学一样像一样,学一门精一门。在历史长河里,在中国的文化史、艺术史中,有多少个“吴”字被定格: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吴门诗派、吴门琴派、吴门医派,还有吴侬软语;又有多少个“苏”字被公认:苏绣、苏工(家具)、苏作(玉雕)、苏扇、苏裱、苏灯、苏园、苏昆、苏式建筑、苏派盆景……如此,苏州是江南文化之中心,之源头,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苏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苏作工艺有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苏州的工匠精神,那就是“精致极致,固本鼎新,人文典雅”。苏作工艺品是精致的,而工匠们从不满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作品,搞创作,永远在路上,追求更好,追求极致。固本是坚守,传承苏作之魂,“精、细、雅、洁”不走样。鼎新即创新,创新才是苏作工艺主旋律,也正是苏作工艺年轻态的灵魂。苏州的文化人喜欢参与设计、参与创作,而苏州工匠也特别喜欢与文化人打交道。其实这个特点由来已久,文徵明参与了拙政园设计,大画家参与了子冈牌的创作,正因为这,苏作工艺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可以称作典雅,抑或叫作“神韵”:雅韵、文韵,也可称作“气息”——人文气息。这就是苏州工匠精神铸就的苏作工艺特征。

  苏州的“非遗”极为丰富,世界级的有6项,国家级的有32项,省级的有124项,市级的有159项。苏州非遗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活化”,苏州非遗没有成为僵尸,也没有成为只留在博物馆里的陈设,它们非常活跃地走向民间,走入生活,走进新时代,所谓“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孜孜以求,悉心传授,新一代手艺人虚心好学,勇于创新。在本次“吴门传艺”邀请展中,我们高兴地看到父子对、母女对、师徒对,那么美好地在推陈出新。林再成、陆晨辉,袁中平、袁超,何俊明、盛骁涛,薛金娣、张雪,谢惠强、谢瑜崑,孙玉泉、黄兰英,吴永林、倪婉文,陈琴、金灵,许忠英、朱蒙佳,钟年福、殷根福、殷小男……都是结成的对子,携手并进,沐浴阳光,行进在江南的风景里。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苏作手艺不能骄傲,更不能懈怠,苏州是文化高地,还需要有更多的高峰。创新路上,我们一路同行,永远在路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