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例医案看六经辨证思维
作者:杜若愚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中医馆
2017年9月20日在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跟诊,遇见了一位男性患者,他从一进诊室,脸上就满是笑容。马家驹老师问:“吃了上次开的药,感觉怎么样?”病人高兴的说:“那药太棒了!太神了!之前我到处看病,中药西药都吃过了,就是没啥效果,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好多了,汗出的也少了。”
给病人看完病,马老师给我讲述了他对这个病例的辨证过程——当然,用的是六经辨证。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六经辨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在,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病例。
翟某,男,51岁,2017.9.10初诊。咳嗽1年,刺激性阵咳,咽痒,痰少色白质稀,易汗出,恶风寒,鼻塞,下肢乏力,口干,便溏,小便欠利。舌暗齿痕苔白,脉沉弱。予小青龙汤加减。
白芍12g 细辛3g 干姜6g 炙甘草10g
桂枝12g 五味子6g 清半夏15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苦杏仁10g 枇杷叶15g
七剂水煎服
2017.9.20 复诊:
咳嗽明显减轻,痰少,汗出已少,便溏改善。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效不更方,在其基础上加生薏米30g,红曲6g。继服1周。
临证分析:本案患者以咳嗽为主诉就诊,在马家驹老师看来,咳嗽只是一个症状,中医治疗的是这个人而非单独的一个症状。因此应当具备整体观念。患者汗出、恶风寒、鼻塞,为表证的太阳病;下肢乏力、口干、便溏、舌暗齿痕苔白、脉沉弱,为太阴病,其中口干考虑为太阴病的水饮所致的口干。故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给予小青龙汤去麻黄加减治之。因有汗出,且脉沉弱,故去麻黄。
老师把六经的本质形象地比作经线和纬线的交点:表、里、半表半里是病位,阴、阳是病性。阴阳包括寒热、虚实。因此六经的诊断其实就是病位和病性的诊断。只要确定了该患者的病位和病性,六经的诊断就确定了。
阳证 |
阴证 |
|
表 |
太阳病 |
少阴病 |
半表半里 |
少阳病 |
厥阴病 |
里 |
阳明病 |
太阴病 |
掌握了六经辨证的思维,就会从复杂的症状中梳理出清晰的证候;有了证候,就有了正确的治法;有了治法,就有了相应的方剂。所谓是“方从法出,法从证立”。所以马家驹老师说:“学习经方并不难。”
通过审核后,在胡希恕经方医学公众号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