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读101|杀戮和饶恕:曹操的刀下,不死无名之鬼

《三国志》这部书,按现在流行的命名方式,似乎可以叫做《三国极简史》,它其实是写得很简略的。有些人物的内容,甚至还比不上《后汉书》。这,让它的故事性大打折扣。

当然,如果我们严格按朝代来抠,很多人物应该算是东汉末期的,或者跨东汉与三国但主要事迹存在于东汉。但,太认真的话,这段历史就没法写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及《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都不是刻板的人,于是这段纷乱的历史流传后世,成为最受中国人喜欢的古代史。

总体来说,《三国志》中曹操所花笔墨最多,但依然很简单。比如老衲现在要写的这个题目,有些故事,《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而是出自于《魏略》、《三国志注》、《世说新语》等。

曹操的几次大屠杀

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这点毋庸置疑。

“乱世出英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就是在这个乱世中冒出来的。但凡要成就一个英雄,必定是以百姓的灾难为代价。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前,全国有人口约五千万,经过一百多年的征战,三国末期时,全国只有七八百万人口了。(注:有研究者称史料统计不准,应有三千万左右人口,此处不详述。)

曹操曾经写过一首《蒿里行》的诗,有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曹操是用来指责袁绍、袁术等军阀的。建安七年的正月,曹操在征讨袁绍时,途经老家谯县,看到家乡一片荒芜,不由得感叹: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看到曹操的诗,以及他的感叹,是不是觉得他是一个对人民充满了爱的慈悲之人?

但在实际中,他和他的军队是怎么做的呢?《三国志》中有以下记载:

初平四年,曹操为报父仇攻打陶谦治下的徐州,“所过多所残戮”。(《后汉书》中有更形象的描绘: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兴平二年,曹操打败吕布夺回兖州,张邈和吕布一起投奔刘备,留下弟弟张超带着家属在雍丘,曹操“攻围数月,屠之”。

建安三年吕布派高顺攻打刘备,曹操派夏侯惇去救刘备,败给了高顺。此后曹操亲征,“冬十月,屠彭城”。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战败,“余众伪降,尽坑之”,《后汉书》指此次活埋的降兵数量有八万人。

建安九年,攻打袁尚的大本营邺城,围城数月,“城中饿死者过半”,《后汉书·孔融传》称“曹操攻屠邺城”。

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建安十四年,“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余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攻打马超、韩遂,“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攻打宋建,“冬十月,屠枹罕”。

建安二十年,曹操攻打张鲁时,在河池碰到一个氐王窦茂带着一万多人抵抗他,曹操“攻屠之”。

建安二十三年冬,宛城侯音反叛,曹仁在和关羽对峙时,抽空去宛城平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

虽然,上述的“屠”字,不一定就是“屠杀”的意思,但作者既然用了“屠”字,伤亡之大可见一斑。

那么,曹操,这样一个杀人无数的曹操,他怎么就好意思去指责袁氏兄弟好杀?

除了这些大规模的杀戮,对于那些作为个体的知名人士,曹操又杀了哪些呢?

第一种:清高自傲的名士

都说曹操爱才,这不假。但是,曹操爱的才,都是能帮他行军打仗、治国理政的实用型人才。对于那些喜欢耍嘴皮子的名士,曹操为了收揽人心,能忍的就忍着,忍不住了,就一个字:杀。

这些被杀的名士中,最最有名的,当属孔融。孔融的故事,老衲以前讲过,详见《那个让梨的小弟弟孔融,他拽死了》。

《三国演义》里面写得最精彩的,当属祢衡“击鼓骂曹”,《三国演义》虽然多有夸张,但基本情节大致符合《后汉书》里的描述。当然,祢衡并非直接死于曹操之手,而是刘表假借黄祖杀之,但曹操毕竟有杀祢衡之心。

曹操杀名士,带来最严重后果的,是杀了边让。这件事,《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后汉书》中稍有提及,《三国演义》里则小小地“演义”了一把,说是曹操打陶谦,当时的九江太守边让和陶谦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朋友有难,岂能不两肋插刀?边让就带了五千兵去救陶谦。曹操听说后大怒,让夏侯惇在半路上把边让杀了。真实的历史中,边让被杀时,已经辞掉了九江太守的官职,跑回老家兖州陈留去当老百姓了。边让呆在家里,听说曹操自己任命自己当了兖州刺史,便忍不住嘲笑讽刺挖苦曹操。曹操一生气,便命令陈留郡的地方官把边让就地诛杀了。

这一杀,曹操可惹出了一场惊天祸事。因为这个边让太有名了,有名得连孔融、王朗、蔡邕这些文化界的大腕,要想和边让交朋友,都得先恭敬地递上名片才能求见,而曹操手下的总管家陈宫,也是边让的粉丝之一。曹操杀掉边让,激怒了以陈宫为代表的兖州人士,正当曹操带着队伍去打陶谦时,陈宫纠集一班兖州人造了曹操的反,恰好这时吕布落难逃到兖州,陈宫等人就把兖州交给了吕布。

曹操后院起火,自然没办法再打陶谦了,整顿人马回师兖州,花了一年多时间,才重新把兖州抢回来。这时候不仅兖州的元气大伤,曹操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友张邈。

第二种:出言不慎的谋士

许攸也是祸从口出,但和前述三人有点不一样,许攸并非清高自傲,而是居功自傲。官渡之战,许攸反出袁绍阵营,前来帮助他的发小曹操,出计谋火烧乌巢,终使曹操击败袁绍,奠定了曹操日后的胜局。

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占领了冀州,许攸自认为他的功劳最大,嫌曹操对他还不够好,总是不分场合地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了冀州。”曹操表面上虽嘻笑,说:“你说得对啊。”但心里杀机顿起。有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这一次,许攸却被曹操送进了鬼门关。

崔琰也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而且和许攸一样,也是从袁氏阵营里过来的。他长得漂亮,也很有气度,平日里曹操也敬他三分。从建安十年到建安二十一年,崔琰兢兢业业地辅佐曹操十一年,一直以直言进谏闻名。建安二十一年的某一天,崔琰的好朋友杨训写了一个表章,夸赞曹操的功绩,崔琰听说了,就把杨训表章的草稿拿来看了看,然后随口评论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变化。)这话传到曹操耳朵里,曹操怎么听怎么觉得这是在“煽颠”,居然就把崔琰赐死了。

娄圭也是曹操的一个谋士,巧的是,和许攸一样,也是曹操的老相好。娄圭以前是刘表的属下,后来投奔了曹操,他在《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事迹,便是曹操打马超时,教曹操一夜之间筑起一座冰城。不过,《三国演义》里的娄圭是一个隐士,帮曹操出完主意,便飘飘然遁入终南山,而现实中,谋士娄圭说了一句“居世间,当自为之,而但观他人乎!”(人生在世,事情要自己做到,怎么能光看别人呢?),也被曹操以“煽颠”的嫌疑给杀了。

荀彧之死,则是一个疑案。荀彧是曹操最最重要的谋士了,曹操很重用他,他也很忠心,除了某次反对曹操进爵国公。《三国志》中说荀彧是因病“忧郁”离世,但另有野史称:荀彧病后,曹操给荀彧送吃的来,荀彧打开食盒一看,发现是空的,认为曹操以此暗示他已经没有用了,可以死了,因此服毒自杀。

简单说说杨修吧,因为杨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个大概。杨家家世显赫,不输于袁家。杨修很聪明,但不能算是谋士,而应该是个“管家”或“秘书”,曹操起初很重用杨修,但坏就坏在杨修参与了夺嫡之争,而且站错了队,去帮助曹植。曹操确定了接班人之后,为了稳定队伍,随便找了一个“鸡肋”的理由,说杨修泄露了军事机密,将他杀了。

第三种:为人打工的斗士

这种情况,很简单,当时与曹操争斗的几方势力,战场上刀兵相见,手下的大将被抓住了,为免后患,一杀了之。

比如吕布手下的将领薛兰。其实这个薛兰也算得上是个“名士”,名列东汉末年的“八俊”之一,这个八俊,就是东汉末年的“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其的一个系列。总共35个清流,薛兰占得一席,也是不简单。

再比如袁术手下的桥蕤、李丰、梁纲、乐就等人,在一场战斗中被打败,一股脑被曹操全杀了。袁术手下本没就没几个将领,这一来,加速了伪皇帝袁术的灭亡。

还比如吕布手下的高顺。这个高顺不得了,可以说得上是军人的楷模,可惜的是《三国志》语焉不详。高顺对吕布忠心耿耿,吕布却并不放心高顺。一般情况下,高顺训练出来的七百多特种兵“陷阵营”,平时都由吕布的亲戚魏续掌握,只是到了要打仗了,才将指挥权临时交给高顺。高顺指挥“陷阵营”打了许多漂亮仗,比如俘虏了刘备的全部家眷,比如射瞎了夏侯惇一只眼睛等等。可惜高顺碰到了一个没脑子的主公,即便如此,高顺和吕布、陈宫一起被俘后,当吕布乞求曹操饶命时,高顺和陈宫慷慨赴死。

和高顺一样,拒绝投降而死的,还有袁绍手下的沮授和审配。对于高顺、陈宫、沮授和审配,曹操本来是舍不得杀的,因为他们就是曹操心目中的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但,既然他们不愿为曹操服务,那便是曹操的劲敌,如此,便只能为操所杀了。

第四种:称霸一方的枭雄

首当其冲,便是吕布了。吕布此人没脑子,这个不用老衲多说,大家看《三国志》也好,看《三国演义》也好,故事都八九不离十。吕布被杀时的最后情形,老衲在此啰嗦一下:吕布被曹操俘虏之后,对曹操说:“你最担心的就是我吕布,现在你抓住我了,我愿意投降,从此天下就没有什么可让你担心的了。以后你带领步兵,我替你带领骑兵,扫平天下指日可待。”曹操听了吕布的话颇为动心,正想同意吕布的投降,刘备在旁边插话说:“曹操你忘了吕布是怎么对待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猛然惊醒。吕布大骂刘备:“你这个嚼舌根子的,曹操你不要相信这家伙的话。”曹操沉下脸对吕布说:“哼,给你留个全尸,绞死你。”

袁谭、袁尚、袁熙和高干,是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在袁绍死后,他们的势力范围分别是青州、翼州、幽州、并州。在接班人之争中,代表汝南势力的袁谭和代表河北势力的袁尚打得昏天黑地。终究是河北势力大些,袁谭不敌袁尚,去向死敌曹操求救,而曹操居然也同意了帮助袁谭,还自降辈分,把袁谭的女儿娶给自己的儿子,和袁谭做起了亲家。

故事并非这么美好,曹操做这些,只不过是为了分化瓦解袁家的势力。与袁谭结成亲家的第二年,袁尚被曹军击溃,曹操占领了翼州,袁尚逃亡。这时,曹操找了个“袁谭不遵守约定”的理由,把袁谭的女儿赶回娘家,逼反了袁谭。再翻过年来,势单力孤的袁谭被曹操打败,曹操杀了袁谭并诛灭其全家。

至于袁尚和袁熙,在逃亡中,被曹操使用借刀杀人之计,死于辽东公孙康之手。在这个过程中,还害死了一个乌丸族的大头领蹋顿,他本是为了报答袁氏之恩而帮助袁尚,结果被张辽斩杀。袁绍的外甥高干本来降了曹操,估计是看到了袁谭的下场,知道自己迟早也会被曹操收拾,于是再反,最后也是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还有一个我们熟知的马腾。马腾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无限忠于汉室的地方军阀,事实上他并不是什么好鸟,在西凉和关中一带,以马腾为首的这帮军阀也没少打打杀杀,祸害百姓。建安十六年,马腾的儿子马超不顾他爹被曹操捏在手心,起兵反曹失败,第二年,马腾被曹操所杀,并夷灭三族。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这马超也是个坑爹的主。

捎带着说说一个叫宋建的人。此人早先跟随韩遂、马腾、北宫伯玉等人在西凉割据,当那些第一线的头头脑脑要么失败要么被招安时,宋建仗着他的一点势力,干脆自己称王了。还好,他没像袁术一样称帝。这个时候,中原一直征战不休,也没精力管他,他这个“王”居然做了三十多年,直到建安十九年,曹操部将夏侯渊收拾完马超、韩遂的势力后,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将宋建的这个小朝廷连根拔除,“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第五种:理不清的幕后事

本节要说的几个人物,很多都是传说,都是正史上没有的。除了一个董承,一个伏寿。

董承本是牛辅的家将,牛辅则是董卓的女婿。董卓死后,其大将李傕、郭汜彼此攻伐,关中大乱。汉献帝要求还都洛阳,此时国舅爷董承登场,成为护送汉献帝还都洛阳的主要人物。

从长安到洛阳短短的一段路,洒满血腥,中间几番激战,董承终于在曹操的帮助下,将汉献帝迁往许昌。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离不开董承的引荐之功,董承在国舅爷的招牌之外,又加了一个车骑将军之衔。但这一切都是虚的,实权在手握重兵的曹操那里。董承不甘寂寞,便导演了一出“衣带诏”的闹剧,参与的人员,既有我们熟知的刘备、马腾(马腾参与衣带诏的事只见于《三国演义》),也有我们不怎么熟悉的种辑、吴硕、王子服。

董承既无王允之智,又无吕布之勇,在曹操的地盘上,董承当然最后一败涂地,建安五年,董承等密谋诛杀曹操的事情泄露,董承、种辑、吴硕、王子服以及董承的女儿董贵人皆为曹操所杀。

与此类似的,还有发生在建安十九年的伏皇后事件。这次的主角却是宫内的伏皇后伏寿,伏寿本来是想把她的父亲伏完拉进来的,但伏完胆子小,在建安五年接到女儿的密信后,没敢参加。建安十四年,伏完自然死亡。没想到,等到建安十九年,离伏寿给伏完写信已经14年过去了,曹操不知怎么知道了这封信,下令追查。事情的结局是:伏寿被废去皇后,幽禁至死(有说是当场被杀),伏寿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毒杀,伏家有一百多人被处死。

一封14年前的旧信,可以酿成这样一件惊天大案?想想都觉得蹊跷。这背后一定有秘密,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天大的秘密,但秘密是什么?你得去问曹操。

再后面四个人的死,就是传说了。

最著名的传说,当是吕伯奢之死。传说是这样的,吕伯奢是曹操他爹的拜把子兄弟,曹操出逃,与陈宫一起到了吕伯奢这里,吕伯奢出门买酒,并让家人杀猪,以招待故人之子。曹操生疑,以为将被告发,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又在路上杀了买酒归来的吕伯奢。陈宫因此与曹操决裂,曹操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犹如评书开始时的定场诗,《三国演义》开篇不久的这个传说,为曹操定下了他在整个《三国》的基调。从此曹操是奸雄,再也洗刷不掉。

第二个传说,是“梦中杀人”。曹操梦中杀人的事并未见于正史,而是出自《世说新语·假谲篇》。“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此!’后阳眠,所幸一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每眠,左右莫敢近者。”后来这个传说,被嫁接到杨修身上,说杨修看穿了曹操的鬼把戏,这也成了杨修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之一。可惜的是,那个想给曹操盖被子而被杀掉的内侍,连个名字也没留下。

第三个传说,也是一个不知名的,她是曹操的“爱姬”。说是某天曹操睡觉,睡前叫这个爱姬在某时某刻叫醒他。到了时间点,爱姬见曹操睡得很香甜,心想,曹操每天日理万机,甚是操劳,难得现在能好好睡一觉,那就让他多睡会儿吧。哪知曹操醒来后,发现爱姬没有按时叫醒自己,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心疼他,一刀杀了。

第四个传说,被杀的人本来没有名姓,《三国演义》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王垕。话说曹操和袁术打仗,粮食紧张。军中有一个管粮食发放的小头目王垕找到曹操汇报,问该怎么办?曹操说:用小斗发放,以应急。王垕说:要是士兵抱怨,那又怎么办?曹操说:到时候我自有办法。士兵们果然报怨起来。曹操把王垕找来,说:我想找你借一样东西,来安抚人心。王垕问:你想找我借什么?曹操说:想借你的人头示众。王垕说:我是照你的吩咐做的呀,我没有罪。曹操说:我知道你没有罪,但如果你不死,我的士兵就会造反。不等王垕再说话,就把他押出去砍了头,并告诉士兵说:你们的粮食被克扣,都是因为这个王垕干的。士兵们没了怨气。

被曹操放过的那些人

曹操杀了不少人,但也有一些人,按曹操的处事方式,本来是难逃一死的,但不知怎的,曹操偏偏就放了他们一马。

这里面最为知名的,当然就是刘备了。

建安元年,刘备被吕布盗取了徐州,刘备走投无路,前来投靠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劝曹操说:刘备终究不是池中之物,将来肯定是一个劲敌,不如现在就把他杀了,以绝后患。曹操说,现在正是我招揽天下英雄的时候,杀一个刘备会失去天下的人心,不能杀他。

刘备在曹操手下呆了四年,这四年里,刘备天天在曹操面前装孙子,把曹操哄得团团转,后来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说是要去帮曹操打袁术。曹操同意了,刘备这一去,便是龙回大海,虎归深山,中国又多了几十年的腥风血雨。

还有一个叫张绣的。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张济夺取南阳后不久就死了,张绣接了张济的班。张绣和曹操交过几次手,投降了好几次,降了又叛,叛了又降。其中有一次,张绣刚投降,曹操跑去霸占了张济的老婆,张绣气不过,又造起了反,曹操差点为此丢命。到最后,张绣投降时,基本已经没太多战斗资本了。按惯例,对于屡屡反叛的降将,特别是没有了利用价值的叛将,曹操是会毫不犹豫地将他杀掉的,如同对付高干一样。但奇怪的是,张绣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还被封侯,基本上得以善终。

《三国志·武帝纪》中,举了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曹操的仁慈,一个是毕谌,一个是魏种。

曹操刚得到兖州的时候,毕谌被曹操任命为别驾。陈宫、张邈叛变时,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曹操就对毕谌说:你的老娘都被抓到那边去了,你去吕布那里去吧,我不会怪你的。毕谌说:我永远忠于你,就算老娘被抓走,我也不背叛你。曹操听到这话,感动得泪流满面。谁知道毕谌一出营帐,马上就逃走投奔吕布去了,跑得比兔子还快。等到曹操打败吕布,活捉了毕谌,大家都为毕谌担心,心想曹操肯定要杀了他。谁知道曹操却说:一个人要是对他的父母尽孝,这人肯定也会对他的主公尽忠。像毕谌这样的人,就是我所需要的人。曹操让毕谌做了鲁国的国相。

唉,本来毕谌已经很虚伪了,没想到曹操更虚伪。

魏种的事,和前述毕谌的事发生在同一时期,也是在陈宫、张邈叛变时。当时兖州郡县纷纷欢迎新主人吕布,只剩下三座城还在曹操掌握之中。曹操听到兖州叛乱后说:“唯独魏种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叛逃的消息之后,曹操大怒说:“你魏种不逃到南越或是北胡,我就一定不会放过你!”魏种后来逃至河北射犬,曹军攻下射犬以后,魏种被生擒,曹操觉得魏种人才难得,不仅没有杀他,还任命他为河内太守。

曹操放过的最有价值的一个人,就是他自己。当然,这也是一个传说,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用《曹瞒传》,讲了这个故事,这也被《三国演义》用上了。

说是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曹操召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就当割了自己的脑袋一样。

余论

曹操曾经与袁绍有过一番对话: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这个人真不是曹操的对手,未思进先思退,一开始就想着退路。曹操则豪气冲天:用天下一切可用之人,用一切手段去驾驭他们,将会无往而不胜。

所谓政治家,是没有一以贯之的是非标准的。在心狠手辣的同时,也会时时以自己的利益需要来做权变。

曹操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0)

相关推荐

  • 曹操的双面人生:心狠手辣与有情有义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心狠手辣,冷酷无情,是屠夫:也有人说他有情有义,性情率真,对部下极好.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还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呢? 一.心狠手辣的曹操 1 ...

  • 曹操在濮阳留下的统战故事 | 作者 王海斌

    曹操在濮阳留下的统战故事 作者  王海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州市)人,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丞相.魏王,死后被追谥为魏武帝.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一 ...

  • 曹操:,没错,我是个喜欢亲征的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身在战乱年代,多多少少会掺和到战争中去,此间可以看到一个喜欢亲征的,曹操. 写在前面,其实稍稍梳理就能看到,自黄巾之乱开始,曹操的余生基本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几乎每年都在 ...

  • 《真.三国志》| 张邈传——爱像一阵风,吹完他就走,这样的节奏,曹操也无可奈何!

    这是<真.三国志>第 16 篇文章 今天来说 鲍信 录制:尚颐 张邈,字孟卓,今山东人. 张邈年少的时候,仗义疏财,非常豪爽,深得人心,由此可见,张邈的出身应该是不差的.而且,张邈和袁绍, ...

  • 曹操的人情味与原则性:宁可做错,绝不放过

    人情味,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团体或社会组织团结协作的润滑剂,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但人情味不能没有原则,如果只讲人情味而不讲原则,必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危害.所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要平衡人情味 ...

  • 曹家和夏侯家,曹操到底跟谁亲?

    本 文 约 5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奸雄"曹操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强势崛起,除了自身的谋略智慧外,其家室背景也提供了诸多助力.以至于有人说:" ...

  • 衲读08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老衲今天要说说宋弘的事迹. 宋弘是谁?西汉末东汉初的一个品行不错的文官,在刘秀手下,官最大做到大司空(御史大夫的另一种称呼,三公之一).宋弘在<后汉书>中所费笔墨也不多,故此篇也不会太长. ...

  • 衲读100|曹操曹仁曹洪曹真,姓曹的姓夏侯的都是什么关系?

    说到<三国演义>里的厉害人物,一般都会说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说到蜀汉五虎将,对于曹操集团的猛将,也不外乎张辽徐晃许禇典韦,往往忽略了曹操的那一帮子姓曹(夏侯)的亲戚.所谓"打虎亲 ...

  •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读通鉴(252)曹操以力胜而得天下,司马懿以治胜而得民心 嘉平三年辛未,公元251年 春,正月,王基.州泰攻击吴兵,皆攻破,降者数千口. 三月,任命尚书令司马孚为司空. 夏,四月,甲申,任命王昶为征南 ...

  • 人到中年,才读懂了真正的曹操

    少时,看三国演义,主视角皆在刘关张三人身上,看见曹操,只觉得曹操所做实在是天怒人怨,因疑心杀害友人,又因父死而屠城,仿董卓挟天子令诸侯,捡时运计谋大破袁绍,大军南征浩浩荡荡持强凌弱,却被两家联军打了个 ...

  • 读通鉴(210)曹操挟一辈子以令诸侯

    读通鉴(210)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解读:曹操这个阶段增加了荀攸和郭嘉,其开始经营自己的根据地,曹操没有犯错误,做的事都很精准.在袁绍犹豫不决的时候,西上迎天子到许县建都.在刘表在搞虚头八脑士子学堂的 ...

  • 读通鉴(209)曹操的团队质量最高

    读通鉴(209)曹操的圈子质量最高 解读:一个人身边的跟着的人,决定一个人能汲取到什么样的营养,身边都是炒股的,那么就会投资十分在行.身边都是销售人员,则在说话表达上特别下功夫.特朗普身边的人都好大喜 ...

  • 读通鉴(208)曹操疯狂屠城

    读通鉴(208)曹操疯狂屠城 解读:曹操因为父亲曹嵩被徐州乱兵打劫而杀害,起兵复仇,所过全都屠城.因此丢了自己的大本营兖州.这个阶段,刘虞被公孙赞所杀,袁绍也好,吕布也好.袁术也罢,都在处于建立根据地 ...

  • 衲读001|一本奇书,挖出上古中国的一段黑历史

    今天要说的,是一本叫做<竹书纪年>的奇书.这本书中的一些历史,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官史"有着很大的出入,或者说,它颠覆了<史记><春秋& ...

  • 衲读070|那些猪一样的对手们①:冒牌天子的万户侯之梦

    今天起给大家说说刘秀在打天下的时候,他的几个主要对手.老衲给这个系列定的名字是"猪一样的对手",其实也不都是猪,能够在乱世之中割据一方乃至驰骋天下的,又能猪到哪里去?只不过,相对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