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温岭人丨始于木刨,成于“智造”!他自学制造机器留住温岭这项老手艺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温岭这座原本繁华、热闹的城市,变得冷清空旷。数月奋战,我们迎回最美逆行者的归来,我们的城市逐渐恢复了正常运转。而塑造这些奇迹的,无疑就是最平凡却又最了不起的——温岭人。

温岭日报特推出《了不起的温岭人》系列报道,通过镜头,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体味他们平凡生活中的闪光之处,向了不起的温岭人致敬!

第 /二十七/

人物

名片

谢德友

传统木刨制作手艺人。

谢德友,箬横镇东红村人,
出生于1970年,现年49岁。
16岁学习木匠手艺,
从事木刨生产25年,
始终专注于木工工具制造。
他用一颗精益求精的心,
积极践行着工匠精神,
用双手留住传统老手艺。

谢德友和他的木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远笛摄

目前,谢德友已拥有

“用于加工手工刨床及手柄的
标准装配的多功能专业设备”和
“一种用于加工安装槽的加工设备”
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产品远销海内外,年产量近5万个。
谢德友正在手工制作木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叶平安 潘都都摄
1986年,
16岁的谢德友初中毕业,
开始跟着师傅学做木匠活。
两年后,谢德友学成出师,
正式成为一名木匠,
在箬横一带做木工,也兼做木刨卖。
“起先生意挺好的,后来就不行了。”
随着改革浪潮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得到革新,
不少工序可以依靠机械操作,
人力再也不是不可或缺的。
慢慢地,找谢德友做木匠活的人越来越少,
大家都喜欢去商店里购买现成的成套家具。
谢德友开始意识到,
如果再继续原地踏步,
他迟早将被市场淘汰。
“我必须要创新了!”
有一次,谢德友在路桥的批发市场上看到
一位客商要买200个木刨,
但一个摊位根本供应不了,
最后收购了所有摊位上的木刨才凑够了数。
“为什么不试试发明一台自动制刨机呢?”
目睹了木刨的市场前景后,
谢德友萌生了发明一个机器量产木刨的想法。
谢德友操作自制的机器对木材进行加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叶平安 潘都都摄
虽然有了方向,
但谢德友还是很迷茫,
自己只有初中学历,
怎么可能发明出机器呢?
“那时候,我经常去路桥,
寻找能帮助我一起制造出机器的工程师。”
遗憾的是,谢德友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大家都说,他设想的机器太过复杂,
根本不可能制造成功。
然而,谢德友却不信邪,
凭着对发明创造与生俱来的热情与兴趣,
他开始了自学之路。
谢德友正在设计制造木刨机器的图纸。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叶平安 潘都都摄
“一开始,
我连接触器怎么接都不知道。
于是,我就跑到路桥的批发市场,
跟卖电路板的店主学怎么接开关线路,
学机械原理。”
因为文化程度不高,
谢德友就用自己的“土办法”去学习,
不厌其烦地询问,反复试验推敲。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谢德友的那股子钻研劲
让他成了一个非专业却懂机器的“工程师”。

木刨半成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远笛摄

1995年,
谢德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发明了一台半自动的、
可以快速切割加工出木刨的机器。
2001年,
谢德友接到了第一笔外贸订单,
短时间内需要交货600个木刨,
但仓库中没有足够的存货。
这一刻,谢德友才意识到,
自己发明的半自动化制刨机还存在很大的漏洞。
此后,谢德友再次投入到刻苦钻研之中。
只要一有空,他就捣鼓木工工具,
立志要研发出一台可以
代替手工劳作的机器,提高生产效率。
不会木匠活的普通工人也可以操作制刨机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远笛摄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谢德友终于成功研发出了两台机器,
并于2019年年初成功申请到了实用新型专利。
工人在组装木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远笛摄
“不会木匠活的普通工人
也可以操作这些机器。”
谢德友说,在他的工厂里,
只有他是木匠出身,
其他员工都是普通工人,
日常仅负责操作机器和包装产品。
如今,谢德友开了一家小工厂,
专业生产各式各样的木刨,
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海外,
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
多年的刻苦钻研,
圆了谢德友的发明梦,
还为他开启了一扇创业之门。
汗水浇灌梦想,努力终会成功。
从一个小木匠到萌生制造梦,
再到成为一个专业木刨生产机器的创造者,
谢德友用20多年的坚持走上了蜕变之路。
让我们一起为他点个赞吧~

- End -


文字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远笛 通讯员 江文辉

视频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平安 潘都都

编辑丨郑黎明 审核丨潘国志 校对 | 季虹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