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能儿”到“世界之最”

提示

一、   家长不要给孩子过早地“盖棺定论”。出水才看两腿泥。

二、    家长不要轻易对孩子的发展前途丧失信心。家长的信心是孩子的“强心剂”。

=========================================================

《从“低能儿”到“世界之最”》

赵忠心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发表导致物理学界革命的“狭义相对论”的时侯,只有26岁。他33岁任苏黎世工科大学教授,35岁任柏林大学教授。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是“疑似低能儿”

   然而,爱因斯坦小时侯的发展情况却是人们难以置信的。他人不机灵,性情孤僻,不爱说话,也不好动。直到四、五岁,还不大会说话,这使他父母非常着急,曾怀疑他是不是个低能儿、傻子,并请来医生给他看病。

爱因斯坦幼儿时期说话很迟,据说直到9岁他还不能自如地跟别人交谈。小学时期学习成绩也很差,学校老师反映他“头脑迟钝,不合群,不会有多大出息”。同班同学都爱称爱因斯坦为“喜欢胡思乱想的空想家”。

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是怎么成功的呢?这当然首先是他自己的努力。但与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

父母对小爱因斯坦的未来充满着信心

爱因斯坦小时侯,一次在伊萨尔河岸野餐时,一位亲戚说,当其他孩子都在互相哄笑玩耍时,小爱因斯坦却呆呆地坐着看湖的对岸。爱因斯坦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辩解说:

“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常常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

那位亲戚对他爱因斯坦母亲的辩解感到可笑,但也理解做母亲的心情。

    爱因斯坦很小的时侯,有一次生病了。父亲海尔曼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因为他怀疑孩子可能是个低能儿,总是躲在角落里玩。他觉得,这罗盘也许能让儿子开开眼界,长点儿知识。

    孩子拿到罗盘,摆弄来,摆弄去,可中间那根针老是指着北方。爱因斯坦惊讶了!他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玻璃下面那根红色的小针。

    “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着北边呢?这根针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控制着它指着北边呢?”他好奇地问父亲。

父亲一时也说不清楚,只是说:

“等你长大了,就会弄明白。”

从小爱因斯坦的好奇心父亲看到儿子的希望

    父亲送给他的小罗盘,真的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也正是这种好奇心,把爱因斯坦的思想引向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天地。他后来研究、发现的“场”,恐怕就与此有关。

从此,爱因斯坦的兴趣更加广泛了。他喜欢一个人在角落里玩积木,喜欢用卡片搭房子。玩累了,便坐在旁边听母亲弹奏贝多芬奏鸣曲。6岁时,他又开始学拉小提琴。

他比较自如地会讲话以后,什么风呀,雨呀,月亮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呀……他总是追根究底问个不停。父亲、母亲和叔叔总是耐心地给他解答。他的智力逐渐发展了。

爱因斯坦偏科,被勒令退学,但父亲并没有放弃他。

儿子渐渐长大,父亲替儿子谋划了一条人生的道路--当一个机电工程师。可是,当他去问学校训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时,那位主任直截了当地回答说:

“哼!做什么都没有关系。只是你的儿子将会一事无成!”

原来,爱因斯坦除了数学和古典文学外,对那些死记硬背的功课,全都不感兴趣,成绩当然也就不好,都不及格。老师们都说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

有一天,爱因斯坦突然对家人说:

“老师允许他不去学校。理由上只要他在班上,就会影响其他同学。”

那位断定爱因斯坦将终身一事无成的训导主任,勒令他退了学。

然而,父亲并不认为训导主任的论断是对的。他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像那位训导主任所说的那样。他曾发现儿子经常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探寻自然的奥秘,认为这种好奇心是应当给以爱护的。好奇心是可贵的品质,可以出天才。

叔叔是爱因斯坦成长途中遇到的“贵人”

在爱因斯坦成功的道路上,他的叔叔雅各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爱因斯坦的老师始终没有发现他的才能。而他的叔叔却发现了他的数学才能。

叔叔在爱因斯坦的父亲经营的工厂里当技师,经爱因斯坦父亲同意,他担任了爱因斯坦的数学和几何辅导老师,当时爱因斯坦只有14岁。

    雅各布叔叔是个数学爱好者,特别关心爱因斯坦的数学学习。他讲起数学问题来,真可称得上是一位很高明的教师。

“代数嘛,就像是打猎一样有趣。那头藏在树林里的野兽,你把它叫做X,然后进一步逼近它,直到把它逮住!”

这是雅各布叔叔在给爱因斯坦讲代数。

“几何嘛,更有趣。你看……”这是雅各布叔叔在给爱因斯坦讲几何。雅各布叔叔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又工工整整地写了这样一个公式:。然后,脸上露出一副神秘的表情,对爱因斯坦说: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证证看!”

叔叔的话中使用了“激将法”。

12岁的爱因斯坦刚拿到几何课本不久,还未懂得什么叫几何呢!但他却被这个定理的证明给吸引住了:

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事实并非靠眼睛可以看见,但靠思维却可以证明,这是多么奇妙啊!靠量一量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再将各条边长进行平方,看看是否有这种关系行不行呢?不行。一万次量度不能代替一次证明,一次证明却可以代替一万次量度。在这里,逻辑证明的力量,似乎比实践检验还有力,这又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爱因斯坦终于尝到了发现真理的快乐

    爱因斯坦双手支着脑袋,皱着眉头苦苦地思考。三个星期后,他居然独立地证明出来了。12岁的爱因斯坦就像两千年前的一位哲人一样聪明!

爱因斯坦终于尝到了发现真理的快乐,他的创造才能从此开始萌发。他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即把学校刚发给他不久的几何课本一口气读完了。他发现,那一个个几何定理的证明,真是严密极了,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使人不能有半点儿怀疑。人的思维是那样的明晰,那样的可靠,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爱因斯坦后来谈到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本》时指出:

“谁要是在青年时代没有被这部著作所吸引,那他就不会成长为一个理论研究家。”

叔叔的努力取得了成效,爱因斯坦的才能不断得到发挥。15岁时,爱因斯坦已经能够做解析几何、微分和积分习题了。16岁时,他开始注意光学问题,并显露出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天赋。

父亲的支持和鼓励给爱因斯坦极大的激励

   学校勒令孩子退了学,父亲并没有因此而生气,也没有责怪儿子。而是把他带到意大利,继续学习。

    父亲希望他学工程学,儿子不愿意。父亲没有强求,他不让孩子干他不愿意的事。儿子考进了师范系,主攻数学和物理学,因为他对这两门课程是充满信心的。他认为,自己对物理学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和才能。

可是,学校守旧的教授们,认为爱因斯坦是个“糟糕的、叫人头疼的”学生,能不能毕业,都成问题。

有一次,上实验课,教授把操作步骤一一写给学生,爱因斯坦没有听他的,而是照他自己原来已经设计好的那套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突然,“轰”的一声,出了事故,他的右手被烧伤流血了。这次,他又受到了处分。

父亲知道了,没有批评他,而是鼓励他说:

“孩子,你还是信心十足地走自己的路,继续攻读物理学。”

当时,父亲海尔曼虽然经济十分窘迫,还是想方设法支持他,让他安心学习,刻苦攻读。

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使爱因斯坦按照自己的志愿读完了大学,在物理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人们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哥白尼”,二十世纪的“牛顿”,受到全世界的尊敬。

每当人们称赞他是了不起的天才时,爱因斯坦总是说:

“我很清楚,我本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天才。只有好奇心、专心致志和顽强的自信,结合自我批评的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