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之一)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

个简介针对的对象是有多年练习孙氏太极拳基础者,不是针对没有基础的初学者的教学课程。

第一单元  何谓孙氏太极拳及其创立的背景
在介绍孙氏太极拳行拳基础要义前,为何要先介绍何谓孙氏太极拳呢?
因为孙氏太极拳的理论及其技理技法与陈杨武吴等其他太极拳的理论及其技理技法并不同流,与之不属于同一个源流体系,如果在练习孙氏太极拳时,将陈杨武吴等其他太极拳的理论及其技理技法与孙氏太极拳的理论及其技理技法不加分辨的混为一谈,那么练出来的孙氏太极拳必然南辕北撤,无法进入孙氏太极拳之正轨。
有人可能会问:你这种提法,有事实依据吗?怎么以前没有人这么讲过?
事实依据自然是有。之所以以前很少有人这样讲,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孙氏太极拳并不真正了解,这其中不仅包括一般的太极拳练习者,还包括武术管理层面的一些管理者、武术研究层面的一些专业研究者,甚至还包括多年练习孙氏太极拳的人,而且时间跨度达百余年。所以,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孙氏太极拳。
此说依据何在?
举三个例子:
例1,在一个多世纪前,陈微明记载了孙禄堂先生的一段感慨,写在他为孙禄堂先生的拳著所作的序文中。那时孙禄堂先生的武艺在武术界享有“天下第一手”的威名(《北京市武术协会档案》2007年版),被认为是“中国拳术唯一的至高至妙者”(《国术周刊》道德武学社出版,1935年创刊号),因此经常被请去给同时代的拳师讲授他的武学,这其中包括一些当时很著名的拳师。但孙禄堂感慨道:“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也就是说当时听讲者中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两个人能理解孙禄堂的武学,所以孙禄堂担心他的武学将要绝传了。
例2,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国家体委武术科准备出一册陈、杨、武、吴、孙五式太极拳合成本,有关五式太极拳的总论写出后,孙剑云老师看了,不同意!因为孙氏太极拳的拳理不是这个总论中论述的拳理,其理不同,所以提出孙氏太极拳的理论要单写。但却被人误解为傲慢,交涉无果。无奈之下,孙剑云老师要回她的孙氏太极拳稿件,退出五式合编,自己出单行本。问题还是出在人们对孙氏太极拳不理解上。这件事在顾留馨的日记中有记载。
例3,今天孙氏太极拳面临同样的情况,几十年来我接触过专业和民间武术界不少人,给我的感觉是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对孙氏太极拳不了解而且还存在着诸多误解,经常冒出一些荒谬之说。如不久前有人曾在某网站声称形意拳、八卦拳下盘没有阴阳,只有太极拳下盘有阴阳,所以孙禄堂先生要学太极拳。这种说法显然既有悖于拳理,也不符合史实。说明这位先生不了解形意拳和八卦拳的理法,更不了解孙禄堂先生当年因何研究太极拳。
形意拳从无极式转一气含四象开始,就进入太极的状态,以后站三体式,两足就分阴阳了,虽然是站桩状态,但周身内外无时不在中和之气起落、伸缩的阴阳转换中,并不限于手、足、腰这三处。再以后五行拳的演化,亦是如此,所谓内五行动,外五行随,周身内外各处始终在阴阳转换中。怎么能说形意拳的下盘没有阴阳呢?
八卦拳就更不用说,八卦本身就是对太极的演化,研习八卦拳时下盘同样是始终在阴阳交变中。
所以,他的这种说法反映出他不了解形意拳和八卦拳,更不了解孙禄堂先生当年为什么要研究太极拳。
又如有人声称孙氏太极拳拳架95%与武氏太极拳相同,这个论调就更为荒谬。因为无论在对太极及太极拳的立意、定义与理法上,还是在拳式结构与技能基础上孙氏太极拳都与武式太极拳存在着本质不同。
从立意上讲,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构建的武学体系的三大基础之一。这个武学体系是孙禄堂先生着眼于对中国武学进行整体建构而建立的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孙氏太极拳的立意是与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共同构成这个武学体系的三大基础。孙氏太极拳这个立意是武氏太极拳所不涉及的维度,也是迄今为止其他各派太极拳所不涉及的维度。
从效能基础上讲,孙氏太极拳的效能基础是无极式,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是在临界不平衡状态下通过无思无意的混沌状态来开启人体中和之气这一太极状态。而武式太极拳无极式是通过稳定平衡态下的有意引导之法产生的气感。所以,孙氏无极式的功能态与武氏无极式的功能态是不同的,由此转入太极的功能态及其产生的效能必然也是不同的。关于武氏太极拳对太极和无极式的相关论述在武禹襄拳论、《廉让堂太极拳谱》及吴文瀚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相关论述。一经对照,即知孙、武两家太极拳各自所建立的无极状态和太极状态存在着这种本质的不同。
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中强调无极式是太极拳的根,因此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从根子上——所建立的效能基础上就完全不同。
此外,就拳式结构而言,孙氏太极拳的身法、步式是三体式,而武氏太极拳的身法步式是小弓步。身法步式是拳中各项技能形成与发挥的基础,由于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所建立的技能基础不同,式中蕴含的劲路、劲意、劲势自然不同。所以,孙氏太极拳形成的技能与武氏太极拳的形成技能同样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最后,在技理技法上,根据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中“太极拳之名称”一文,孙禄堂先生对何谓太极、何谓太极拳及其体用要义都做了鼎革立新式的定义和立意,其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不在同一个维度上。时间关系,下面仅提纲掣领的谈几个要点:
关于孙氏太极拳的定义及其技理技法的来源,是孙禄堂先生以自身的技击实践和内修体验为依据,在表述上部分借用了刘一明《周易阐真》中的理论,刘一明不是太极拳家,他在丹修上颇有造诣。孙禄堂先生借用其丹修理论从太极的本体、运化、体用、作用方式与效果这五个方面揭示了何谓太极及何为太极拳,孙禄堂先生揭示道:
太极本体——中和之气——亦称先天真一之气、金丹等。
运化太极之理——中和。
体用太极之道——内劲。
太极作用原理——一点子之作用——发生于动静相交处——动静交变之机——体现在圜研相合中。
太极作用方式与效能——无屈无伸,不生不灭,不闻不见,感而遂通。
在这里,中和之气、先天真一之气、内劲、金丹、一点子等实际上是孙禄堂先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同一个功能态的不同性状。孙禄堂先生将这个功能态定义为太极。
所以按照孙禄堂先生的定义——太极拳就是体用内劲即中和之气这一功能态的拳术。
尤需注意的是,孙禄堂先生提出的内劲与其他各派拳术所讲的内劲,含义完全不同,孙禄堂先生揭示的内劲是将生理学中人体内稳态这一机制拓展到技击作用的层面。
此外,其他各派太极拳皆讲究随屈就伸,唯独孙氏太极拳的作用效能是“无屈无伸,感而遂通”。这种作用效能的不同,显豁出孙氏太极拳与包括武氏太极拳在内的其他各派太极拳在性质上的不同。
由此可见,孙氏太极拳对太极及太极拳的立意、定义及其体用原理皆不同于陈鑫及杨武吴各派的拳论,尤其不同于武禹襄得自舞阳盐店的那篇《太极拳论》,与之都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所以研习孙氏太极拳的理论指导是孙禄堂先生的著作,而不是那篇《太极拳论》和其他太极拳理论。
综上,孙氏太极拳与包括武氏太极拳在内的其他各派太极拳不属于同一源流。孙氏太极拳是一门作为孙禄堂先生创立的武学体系三大基础之一的全新的太极拳拳系。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当年孙禄堂先生在研究过郝为真的太极拳后,并没有传承郝为真的太极拳,而是创立了自己的太极拳。
对上述论述有质疑或有兴趣进一步探究者,可参见我的文章 “何谓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介”(发表在公众号“武术自由谈”2020年10月7日)。在这里对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论述了。
有了上面对孙氏太极拳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从后面的单元开始就可以陆续介绍孙氏太极拳走架的基本要义。

第二单元  孙氏太极拳的根和本
——孙氏无极式、太极式理法
这一单元介绍孙氏太极拳无极式与太极式的理法以及练法。
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中讲:无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根,太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本。
所以练习孙氏太极拳,对于孙氏无极式、太极式不能忽视。
我研究的方法是——
第一要深入了解孙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法则。
第二明确每一拳式的基本状态——功能态。
第三针对每一拳式的基本功能态充实每一拳式的基本劲路、劲意、劲势。
第四针对每一拳式的基本劲路、劲意、劲势细化基本规矩和练习要点及心法。
第五研悟每一拳式的走架变例与用法。

第一讲  孙氏太极拳的核心功能态——内劲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孙氏太极拳的内劲?
孙禄堂先生认为内劲是老子讲的那个“道”在拳中的具体呈现,孙禄堂先生揭示出开启以及体用内劲的原理是中和,法则是极还虚之道。这个内劲又被孙禄堂先生称为太极、金丹、先天真一之气、中和之气等。
根据孙禄堂先生对其内劲作用的描述,与后来生理学发现的人体内稳态的作用机制具有高度一致性。内稳态的作用机制就是人体产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即适应机制。这个内稳态是形成人体免疫力的基础,又称为维生结构,即维护生命存在的结构。
孙禄堂先生建构的孙氏太极拳就是提升并拓展人体内稳态机能这个核心即内劲,将这种机能拓展到技击制胜的效能层面。
所以,修为内劲不仅使技击合于道,产生感而遂通的技击制胜效能,而且能够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第二章中指出:
“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
这个内劲怎样练?
孙氏太极拳是通过无极式这种混沌中的临界不平衡状态进入到太极一气这一内劲的状态。
因为只有身体处在临界不平衡状态才最有利于开发或说能够最大程度开发、调动身体自动调节的平衡机能,即身体的内稳态机制,由此对内有利于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机能,对外有利于开启技击中感而遂通的内劲。
倘若身体没有处于临界不平衡状态,而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身体就不需要去调节平衡状态,所以也就难以充分开启、调动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机能,因此就难以拓展人体内稳态这一机制,即不利于开启感而遂通这种内劲。
这就是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各派太极拳在无极式这个最基础的根子上不仅形式不同,而且由此形成的拳中劲意、劲势的效能完全不同的原因。
因此,也说明孙氏太极拳的理论与技理技法与陈、杨、武、吴、赵堡等各派太极拳并不同流。
还有人把单腿立地站桩作为是临界态。但这种站桩不能代替孙氏无极式,孙氏无极式除了临界不平衡状态外,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要处于混沌状态,即阴阳未分的状态。单腿立地,阴阳已分,已经不是混沌状态了。
而无极是混沌状态即阴阳不分、虚实不辨的状态,由这个状态进入到的虚灵之境才是先天本能之性,所谓明心见性。
孙禄堂先生说:
“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
即太极这种状态是从无极这一先天状态下自然产生的,而非后天刻意而为所产生的状态。
若入手即单腿支撑,即分虚实、阴阳,此乃后天所为,此种虚实、阴阳并非源自无极的状态,不能合于先天的虚灵之性,无法开启感而遂通之能。所以,孙氏三拳要从无极式这一混沌状态入手,由此返先天。
有关内劲、内稳态、免疫力与临界不平衡、自主平衡之间的关系,有兴趣者可进一步参见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和坎农的《躯体的智慧》这几部著作。孙禄堂先生的拳著比坎农的《躯体的智慧》早出版10余年,但二者从不同角度都描述了人体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机制——内劲、内稳态,呈现出孙氏拳技击的功能态基础与人体生理学之间存在着在机能与机理上的一致性。
那么,孙氏太极拳无极式如何练呢?
这是下一讲要讲的内容。

第二讲 孙氏无极式、太极式的练法
关于孙氏无极式的练法,孙禄堂先生在其《八卦拳学》第6章中对无极式的状态、练法、规矩、心法都作了详细论述: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往里扣,两足后根亦不往外扭。两足如立在空虚之地,动静不能自知也。静为无极体,动为无极用。若言其静,则胸中空空洞,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也。若言其动,则惟顺其天然之性旋转不已,并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也。然胸中虽空空洞洞,无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惟此拳之形式未定,故名谓之无极形式也。此理虽微,但能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到极处,自能知其所以然也。”(见孙禄堂《八卦拳学》)
孙禄堂先生这段话将孙氏无极式的状态(即功能态)、练法、规矩、心法都包括了。
孙禄堂先生给出的练习孙氏无极式的状态是:
“胸中虽空空洞洞,无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
孙禄堂先生给出的练习孙氏无极式的规矩是: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往里扣,两足后根亦不往外扭。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
那么如何掌握这个规矩?
孙禄堂先生给出的心法是:
“两足如立在空虚之地,动静不能自知也。”
通过什么来体会“两足如立空虚之地”呢?
孙禄堂先生又给出一个进一步的提示:
“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见孙禄堂《太极拳学》)
由上知,练习孙氏无极式时,通过“两足如立空虚之地”、“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这一心法,掌握该式“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这一规矩,进入“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这一孙氏无极式的状态。
因此,心法一定要与对象的状态与相关的规矩贯通一体,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孙禄堂先生在其武学著述中是将这三者放在一起进行论述的。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孙氏无极式的这个练法与孙氏太极拳的理法总则——极还虚之道有什么关系?
练习孙氏无极式时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往里扣,两足后根亦不往外扭。”
这时身体重心自然落在两足跟的交点处。于是身体重心此时是处于临界不平衡状态。即重心落在将要丧失平衡的临界点上。这个临界点就是“极”点。
为什么说这个临界点是极点呢?
因为如果身体重心在这个点的前面,则身体就没有处于完全直立的状态,而是微微前倾。如果重心在这个点之后,则身体就必然失去平衡,无法站住。所以,这个点就是极点。
这时身体在极点的状态下进入——“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这样一种虚无状态,再通过虚无状态进入虚灵中和的太极状态,呈现的正是极还虚致中和的“极还虚之道”这一理法总则。
所以上面讲述的孙氏无极式的心法正是 “极还虚之道”这个理法总则针对无极式这个具体对象的具象化。在孙氏太极拳中,不仅无极式遵循此理,其他各式无论体用皆遵循此理。
那么孙氏无极式要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即站到何时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太极式?
这里有两个要点:
第一,身体要出现无极的状态。即“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只有当出现了无极的状态后,才有可能进入到太极的状态。
第二,由无极状态进入太极状态的那一刻,就是由无极状态中产生“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太极拳学》“太极学”)的那一刻。
那么,进入太极的状态是个什么状态呢?
此时周身内外无极之气,无须意念引导,自然收于丹田一点,“两足如立空虚之地”。周身全体透空,感觉身体没有了。
如果慧根一般,通过无极式不能自然进入太极状态,那么就需要通过太极式的引导,从无极状态中进入太极状态。
如何引导?
第一要了解太极式的状态——周身内外“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将周身无极之气收于丹田。
第二要了解太极式的规矩——塌腰、提肛、舌顶上腭。转动时 “周身上下内外如同一气旋转之意”。
第三要研悟太极式的心法——“起点之时,心意如同人在平地立竿,将立定之时”(《形意拳学》“形意太极学”)。
“心意如同人在平地立竿,将立定之时”这个心法所对应的是“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的太极状态,这是由无极转太极的起点。
判断通过太极式是否进入中和之气的太极状态,有两个关键要点:
作为外形动作,身体转动时,身体重心始终落在两足跟相交处,头、身、足的转动要协同一体,如同一扇门的转动,周身没有先后之分。
作为内里消息,无极式产生的混沌之气在转动过程中自然汇聚于丹田处,在这个过程中无须用任何意念来引导,而是纯于自然产生的效果。这个过程即进入太极的状态。
转动完成后,即进入行拳过程的太极一气运阴阳的阶段。
有人认为无极式就是在行拳最初开始时一个静心、集中注意力、进入练拳状态的预备动作,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练习。
这个认识对不对呢?
即对,又不对。对与不对的分界就是看你站定无极式时进入的那个状态,是不是孙禄堂先生讲的孙氏无极式那个状态。
如果你每次练拳时,一下子就能进入到上面孙禄堂先生讲的无极式这个状态,那么对无极式就没有必要作为桩式来练。如果你没有进入上述这个状态,那么孙氏无极式就需要进行专项练习。
这是因为太极状态是由无极状态演化来的,如果没有进入到无极状态,就不可能进入到太极状态。因此,后面的行拳也就不是对太极一气的运化。所以站在孙氏太极拳的立场上,这时无论你后面走什么架子,都不是在练太极拳。
那么,在进入太极状态后,如何在行拳中形成太极一气运阴阳呢?
这是后面单元要介绍的内容。
第三单元  孙氏太极拳走架基础要义
——行拳基本规矩
在前两个单元里,初步介绍了孙氏太极拳的源流、原理和技理技法的特点,并且讲解了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与太极式的功能态、二者的相互关系、练习规矩和心法。对前面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如果你没有下功夫深入研悟,后面讲的东西,就是掰着手教,你也难以理解和真正掌握。
在这个单元中,学习的内容是了解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体现在两个维度上:
第一,  去三害、守九要。
第二,  孙氏三体式。
前者是分而言之,实而一体的法则,后者是“九要”内外一体各得其所的整体状态之象。
第一讲  何谓“去三害、守九要”
在上一讲中,简要介绍了孙氏太极拳无极式的无极状态、太极式的太极状态,以及由无极状态产生太极状态的规矩、心法以及检验的方法。这一讲介绍练习孙氏太极拳时如何由太极状态中通过行拳形成太极一气运阴阳。
当我们从无极状态进入到太极状态后,并不是随便怎么一动都是太极一气运阴阳。而是要使得太极一气即中和之气与行拳中的动作——即起落开合中的劲路、劲意、劲势协同一致,通过形、意、气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达到形意气势合一,即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蓄着六合一体之势。
有人诘曰:太极拳又不是形意拳,六合一体不是形意拳的规矩吗?
是的,形意拳是孙氏太极拳的重要基础和最主要的源流,所以孙氏太极拳要求将六合之势与浑圆一气之意合为一体。这不仅是孙氏太极拳的要求,孙氏形意拳也是一样。
在陈微明先生为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写的序中讲到:
“盖能得浑圆一气之意,则合乎太极式与法。其粗焉者也,世之习太极拳术者,未得浑圆一气之意,虽能演长拳及十三式之形,又乌得谓之太极耶?”
陈微明先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只有得到浑圆一气之意才合乎太极(内劲)的式与法,世上练习太极拳的人,没有得到浑圆一气之意,虽然能比划太极十三式,但并没有真正进入和掌握体用太极(内劲)。
所以,不是说你练太极拳就能真正在体悟、体用太极,这个太极指孙禄堂先生定义的内劲。很多情况下,你练了几十年的所谓太极拳,然而你连太极(内劲)的边都没有摸到。
那么,对于初学者怎么才能在行拳时找到太极的状态呢?
孙剑云老师讲,孙氏太极拳行拳时的意思就是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着六合整劲之势。
也就是说如果行拳时的伸缩、动静都符合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着六合整劲之势这个状态,那么,你的行拳就进入到太极一气运阴阳的门径。
那么,最初练习孙氏太极拳时,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着六合整劲之势是个什么状态呢?
那么,怎么进入于浑圆一气之意中含着六合整劲之势这一状态呢?
入手处就是要了解孙氏太极拳最基本的规矩——去“三害”、守“九要”。
去“三害”、守“九要”这个规矩出自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中对身势基本状态的规定,由于孙氏形意、太极、八卦三拳共同构成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三者基础同一,所以去“三害”、守“九要”也是孙氏太极拳身势的基本规矩。
去“三害”、守“九要”构成行拳时身势的整体状态,要在同一个动作乃至同一个瞬间里同时呈现出来,诸项要点言简意赅,按此行拳具有开启中和之气的周天运行与行拳时的劲路合为一体之效,是一气运阴阳——开启体用内劲的重要把手之一。(待续)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0)

相关推荐

  • 读经典 |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杨澄甫注: 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空气变动而生太极,遂生阴阳,放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复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太极者, ...

  • 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

    写在前面的话-- 讲武术历史,孙门外的人恨我. 讲孙氏拳练法,孙门内的人恨我. 但讲真话就不能妥协,就不能去照顾别人的感受. 考中国武术史,如果没有孙禄堂,中国武术既谈不上"学'更谈不上&q ...

  • 配图重刊《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第三单元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 编者:本公号本月11日.14日.16日连续刊出了童旭东先生<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一文,因操作失误,致使文中所配图片未能相应刊出 ...

  • 配图重刊《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第四单元、第五单元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本公号本月11日.14日.16日连续刊出了童旭东先生<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一文,因操作失误,致使文中所配图片未能相应刊出, 现将缺 ...

  • 配图重刊《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第二单元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本公号本月11日.14日.16日连续刊出了童旭东先生<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一文,因操作失误,致使文中所配图片未能相应刊出,影响了读 ...

  • 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之三)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续上期) 第四单元  孙氏太极拳走架基础要义 --行拳的初级状态与要求 第一讲  孙氏太极拳走架初级状态 在前面第三单元中从两个维度简要介绍了孙氏 ...

  • 孙氏太极拳行拳要义简介(之二)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   (续上期)   一.何为三害 孙禄堂先生讲: "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 ...

  • 孙氏太极拳行拳基本规矩——去“三害”、守“九要”

    练习孙氏太极拳最基本的规矩是去"三害".守"九要".这个规矩出自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中对身势基本状态的规定,由于孙氏形意.太极.八卦三拳共同构成 ...

  • 吴氏孙氏太极拳炮锤拳八卦掌四大学海灯法师面前显身手

    吴氏孙氏太极拳炮锤拳八卦掌四大学海灯法师面前显身手

  • 孙氏太极拳十六种拳劲

    剑云老师教拳时一般很少谈拳劲.笔者曾向老师询问拳劲,剑云老师说:"形中.气正.意真.神圆有了,诸多拳劲就可以自然产生出来.功夫不到,规矩没有稳固到身上,找劲是舍本求末.规矩已经稳固到身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