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石磨伴我成长的岁月

石磨伴我成长的岁月
曹燕辉
石磨,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也是过去农村常用的工具,把米、面磨成粉末。传统的石磨用人力或畜力驱动;到了近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叫水磨;现在大多数是电力带动;但农村还有少部分保留着原始的石磨。
石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磨齿),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磨的下座有一个圆形磨盘,或叫磨槽,并设计了一个磨盘嘴,作用是将磨之间往外运移的粉末接住,再通过盘嘴扫入器皿。
石磨(作者供图)
石磨的动力有人工推动、牲畜拉动(大磨)、水力冲动(水磨),到了现代改装成了电力驱动(电磨)。上世纪广大农村普遍看到的是以人力推动为主,加工出来的食品口感好,正所谓的是“精打细磨,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
人工推动,操作简单,用绳子将一个磨达杆手柄的两端吊起,另一端是一个弯钩,与石磨手相连,象联轴器的机械臂一样,推动时按顺时针方向驱动。
童年时,常常唱着一首关于推磨的童谣:“叽磨,嘎磨,推豆腐,请舅母,舅母不吃菜豆腐,要吃隔壁的肥鸡母……”。每每回想起这段童谣,就有道不完的辛酸和乐趣、诉不尽的甘甜与愉悦……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兄弟姊妹多,没有全部成年,还有年迈的婆婆跟着我家,严重缺劳力,靠母亲操持,所以成了补钱户,粮食不够吃,等粮下锅的日子过了很多年。因此,每次从集体分得的粮食回来,刚刚晒干,母亲就会带领哥姐们,将粮食加工成面粉,做成面疙瘩填饱肚子,这样母亲去保管室分粮,就成了我们的期盼。
石磨(作者供图)
我那时很小,大人推磨时我也会去掺合。刚开始觉得好玩,常要求大人将我抱上去坐在磨达杆上,随着推动石磨一前一后,像荡秋千一样,好玩极了。有时大人很累,又要赶时间,就不让我坐上去。再大一点时,常常趁大人不在家,吊在磨达杆上翻杠架,由于磨达杆比较粗,我手又小,抓不住就一个扑叭摔下来,摔得鼻青脸肿;再后来,我看大人们累,就想学着他们推。
首先,推磨时,合作非常重要,既要合得起脚步,还要快慢均匀;那时婆婆年岁大,主要是往磨里添料,手有风湿,抖得厉害,推快了要么打手,要么原料放不到孔里去,撒落到磨盘四周,这样余料多,反复加工几次。特别是推磨豆制品时,更要小心,因原料里面要加水,推快了撒落到磨槽里,那就有点麻烦,造成浪费。
其次,推磨时站位也非常重要,一般右脚站前,左脚站后,我不会站,双脚并站在一起,常常随磨达杆跑前退后,弄得啼笑皆非;有时后退慢了,额头碰个包搞得哭笑不得。通过慢慢熟练,逐渐掌握了技巧,开始与姐妹们合作帮大人减轻重担。
随着时间推移,我也成年了,很多时候放学回家,就帮着推磨,筛面,帮母亲打理下手,让哥哥姐姐回家吃个现成饭,但大多数还是他们做得多。也有时与哥姐们为推磨闹得不愉快,论长短,堵气,一人推几十下,我气力弱,吃亏的多数时候是我;他们有时也让着,比我多推一点,最终都愉快地结束任务。
故乡老屋(作者供图)
我个人成家后,虽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磨面速度,产量上去了,但加工出来的面制品,口感始终赶不上石磨推的好吃。特别是豆制品,因加工量小,还是以石磨推为主,做出来的豆制品特别细腻、嫩滑;基本上对石磨形成了依赖。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我与农村大多数人一样,走出了大山,落进了墙外的繁华。新生事物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跟不上节拍的农耕文化逐渐淘汰,石磨也静静伫立在墙角。
几年前,我回了一趟老家,原先父母的土墙老房子,无人住,年久失修,被雨水淋垮了,一面墙倒下,将石磨压得严严实实,只露了一点磨嘴在外面,看了好辛酸!
石磨——
你不仅仅为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见证了我与兄弟姐妹的成长,你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或许你将长眠于此,成为我们互相见证成长与兴衰的证据!
石磨——
虽岁月流走,请记得善待自己!或许,多年后,你是考古学家眼中的文明使者!再或许,你将是文人笔下的诗和远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

  • 石磨碾过的岁月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12期 石磨碾过的岁月  文/马士明 阳信民俗文化产业园一个展馆内陈列着纺车.耧耙等一些农村的老物件,有些我也认不过来,正中的一盘石磨却是熟悉. 去年夏天还看过老家村中唯一留 ...

  • 农村俗语:“石碾不进家,石磨不出门”,为何石碾不能安在家里?

    在以前的农村,几乎每个村里都有石碾,老人们说:石碾安装的位置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在村里比较热闹的地方,而且石碾一般与山头相对,据说是为了压住煞气.因此石碾一般是不会安装在家里的.有句农村俗语叫做:& ...

  • 【 民俗探讨】“朱雀压磨盘,代代有人穷”,这是为什么呢?

    "朱雀压磨盘,代代有人穷",这是为什么呢? 关山听风 "朱雀压磨盘,代代有人穷"这句农村俗语,是过去农村磨盘放置方位的一种禁忌.意思是说,家中的磨盘不能放在院子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七】锻磨匠

    锻磨匠又称凿磨匠,是从石匠中分出来的一类专业匠人.过去将粮食磨成粉,都是用石磨来磨的,石磨用久了沟平齿钝,就要锻凿一下石磨的沟槽,这种石匠称为"锻磨匠". 石磨分为上下两扇,分别用 ...

  • 张存金:磨的怀想

    我家里原来有一盘磨, 坐落在主房旁边那间独立的平房里.这是附近30多户人家惟有的粉碎粮食的用具.现在磨面都是机器一条龙加工,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村,要把庄稼颗粒转化成精细的粉面,主要依靠的就是这种 ...

  • 推磨(回忆性散文)

    推磨一词,百度上这样解释:推磨,在没有用上机器磨.电磨之前,北方吃粮食首先要用石磨把粮食(麦子.大豆.玉米等)磨成面,这个把粮食磨成面的过程叫"推磨".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西屋里就 ...

  • 觅乡音忆乡韵之推磨 || 作者 听雨赏蕉

    觅乡音忆乡韵之推磨 作者  |  听雨赏蕉 作者听雨赏蕉,会宁杨集人,现居兰州.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海之梦><歌与戏--童年的记忆><戏帽和木活--失传的手艺>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 曹燕辉 地处川东北蓬安县东南的河舒境内,有一隅让时光难以倒回的地方--国营河舒农场. 年初约了几位老友,又一次走进这片古朴而神秘的大院-- 一行人带着美丽的心情,跨入己成为历史的河舒农场: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故乡情深

    故乡情深 曹燕辉 我的故乡有个尴尬的名字--曹家背时沱,在四川方言里,"背时"就是倒霉.不景气.不顺利等意思,其本义是"与时代不能同步发展".这个名字也是我故乡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生产队公房

    生产队公房 曹燕辉  生产队公房,也习惯性叫保管室,普遍存在于建国后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农村各地. 生产队公房(图片来自网络)  公房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建国前,中国农村的农民,严格来说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领悟岁月

    领悟岁月 曹燕辉     人,一生经历由幼年.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   国家,经历由弱到强.积贫到富有.再到繁荣昌盛:   生活,经历由苦到甜.再到幸福安康.   世态告诉你:不同时期,走完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泥瓦匠的传奇故事

    泥瓦匠的传奇故事 曹燕辉   四川雨水多,湿气大,冬天还有一段霜冻.因特殊的气候条件,四川人修房造屋喜欢盖青瓦,因此瓦匠在我们那里很吃香.  我的家乡在蓬安县金溪镇万和乡紫石坝,因大多数人姓曹,人们都 ...

  • 【方志四川·春节特辑】曹燕辉 ‖ 重温大年

    重温大年 曹燕辉 庚子年除夕,举家一大早从城里回老家蓬安县金溪镇上坟供香,按既定行程和仪式走完,再回到老房,贴春联.放鞭炮.看到村庄左右邻舍的变化.肆无忌惮疯长的野草杂树,沧桑感油然而生-- 位于嘉陵 ...

  • 【方志四川•诗词】曹燕辉 ‖ 我们是打工人

    我们都是打工人 曹燕辉 奔驰的列车满载着希望, 翱翔的飞机搭乘着青春与热血, 巴士穿梭在群山峻岭, 远航的汽笛声吹醒了日月的轮换. 就这样,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见证着华夏儿女与神州的崛起. 五颜六色 ...

  • 【方志四川•国庆特辑】曹燕辉 ‖ 庆国庆 迎中秋

    庆国庆 迎中秋 曹燕辉 数年难逾庚子年, 华夏大地迎双庆: 七十一载正青春, 三山五岳齐欢腾.   明月星稀挂环宇, 五湖四海庆佳节: 各族人民克时艰, 齐心战役保康健.   每逢佳节倍思亲, 手捧月 ...

  • 【方志四川•八一特辑】曹燕辉 ‖ 八一英姿

    八一军姿 曹燕辉 有那么一群娃, 最小可能刚满十八, 最大也才二十出头. 在父母眼里, 他们可能还是孩子: 在老师眼里, 他们可能还是不守规矩的懵懂少年: 在江湖里, 他们可能还没明白事理: 但穿上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