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业磨蹭拖延?上学迟到怪父母?孩子有这5种表现,说明你为娃做得太多了
许多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便倾尽所有为孩子付出,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成长,恨不得为孩子打造一条完美顺遂的人生道路。然而这份心情越迫切,越容易模糊了爱的界限。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比做得不够还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
小时候,嫌孩子吃饭慢、吃得身上到处都是,就给孩子喂饭吃;上幼儿园了,帮孩子穿衣服鞋袜、整理书包、催孩子起床、睡觉;孩子大了,帮孩子检查作业、收拾房间、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做选择做决定……
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当父母事无巨细,为孩子做得过多,孩子就缺少独立做事、锻炼能力的机会,于是逐渐变得懒惰、依赖、被动、缺乏自信,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发展。
当孩子有下面这5种表现,就说明你为他做得太多了,需要引起警惕。
01. 孩子常常指责、怪罪于你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边享受着父母的照顾,一边嫌弃、挑剔着父母。习惯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安排、提醒,一旦出了点什么差错,就责怪父母的不是,从不会反思自己。
上学迟到了,怪父母不早点喊自己;课本忘记带了,怪父母不替他检查一下书包;妈妈身体不舒服中午没做饭,怪她不早点说害得自己白回家一趟……
当父母一味地为孩子打点好一切,揽下了许多本该他自己负责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习惯于父母包办自己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父母的责任。
在这种成长模式下,孩子会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意识,将来长大了遇到问题也会习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不懂得反省自身。
02.抗拒做事
不少家长对这类孩子都不陌生:平时好吃懒做,上网玩手机兴致勃勃,一让他做点什么事,就面露不悦,怨声载道,有时候甚至根本叫不动。
当父母做得过多,各种事情上都不用孩子操心、动手,孩子就会安于舒适享受,以自我为中心,没机会感受父母的辛苦,于是也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
而且,孩子在劳动上的惰性也容易迁移到动脑思考、学习上来,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影响学习。
03.遇到什么问题都要找你
有一个朋友,曾经很担忧地跟我谈到他的表弟。
这个孩子从小被妈妈和姐姐关怀、照料着,现在都上了大学,竟还是遇到一点小事都要求助家里人。
英语考试需要买耳机,就在群里找妈妈,妈妈听了马上买了寄给他;和室友闹矛盾了,问妈妈该怎么办;天气冷了,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换被子;学院有转专业的机会,问妈妈要不要转……
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一遇到问题马上给孩子解决,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主见,没有决断力,将来进入社会很难适应。
这类孩子,往往从小时候就开始,遇到一点事情就喜欢找父母。
作业不会做,自己也不想想,马上找爸爸妈妈;笔找不到了,喊爸爸妈妈;参加活动不知道穿什么衣服,问爸爸妈妈·····……
孩子向父母求助是合理、正常的,但也有一个限度。如果你发现孩子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表现得很脆弱,茫然,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会找爸爸妈妈解决,就要引起注意。
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替孩子做决定和选择太多,是不是给孩子安排地过于周到,让他失去了独立思考、实践自己想法的机会。
04.缺乏主动性
孩子磨蹭、拖延、不自觉,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而且反反复复,难以“根治”。
“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起床、吃饭、睡觉要催100遍;沉迷玩耍不愿学习······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是孩子主动性的缺乏,对这些本该是自己的事情感到厌烦、懈怠。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父母管教太多、催促太多,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
对于孩子的作业、学习,表现的比孩子还积极、着急,孩子不自觉地就把责任转移到父母身上。“你不催,我就不学。”“反正有爸妈盯着,能偷懒一会儿是一会儿。”
想要孩子主动做好自己的事情,对于作业、学习更加积极、自觉,父母必须学会放手,给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不要因为看不惯就插手干涉、监督提醒。这样孩子才能发展出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推动力。
家长应让孩子明白: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做不做自己想好,到时候承担相应的后果。
关于起床、吃饭、睡觉这些生活习惯的事情,家长适当提醒,不要过问太多,自己做好示范作用,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05.自信心不足,遇到挑战胆怯退缩
父母总是帮孩子做各种事,本质还是因为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觉得孩子做不到,或做得不够好。然而当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缺乏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功体验,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的评估,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到,长此以往,就会缺乏自信。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经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遇到难题和挑战就胆怯、退缩,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包办、替孩子做得太多。
即便孩子做事很慢、不熟练、常出错,那也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必经过程,是不可跳过、省略的环节,孩子正是在这些试错、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收获经验,不断成长和成熟。
因此,家长请多一点耐心,等等孩子,不要因为着急、为了省事而帮孩子做;多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给孩子创造“成功做成某事”的体验,让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心理学家大卫·伍德认为:“父母应该充当孩子的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我们爱孩子,不能盲目,应把握好界限,该孩子自己做的让他自己做,鼓励孩子独立尝试、不怕犯错。
过度的以爱为名的付出和牺牲,只会耽误了孩子。
内容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qzlz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