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母亲、捆绑、死亡----她为什么要以伤害母亲的方式报复父亲

2016年9月16日,41岁的李梅被发现死于家中,案发现场是一套复式结构的房子。

嫌疑人是她16岁的女儿陈欣然,李梅死亡之前被女儿控制了八天之久。

前四天她还可以自由活动,一直通过纸条和外面的丈夫联系,母亲为了不激化矛盾,传出的纸条都是:没事,孩子给吃给喝。

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嘱托,千万别报警。

女儿发现母亲与外界有联系的第四天,她被女儿捆绑在了一个凳子上,再没动过一步,没有进食和饮水。

陈欣然这么做,是为了问父亲要五万块钱,她想去上哈尔滨体校,一直拿母亲当筹码和父亲谈判。

9月16日零点,父亲陈刚终于妥协,钱转给了陈欣然,但为时已晚。李梅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这个悲剧是如何发生的?

从小父亲对她很严格,打骂她,她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父亲

进入高中,功课有点跟不上,不想回家面对父亲的责骂,开始和朋友在外面玩,也就是在大街上溜达、喝奶茶、聊天什么的。并且有晚归的现象。

父母开始到处跟踪,打朋友家父母的电话,去朋友家哭闹,孩子说没有一点隐私、没有一点空间、没有一点尊重,被父母这样折腾,同龄人不和她玩了。

她认识了一个开奶茶店的38岁女人张南,成为知心朋友,但父母听说张南曾经16岁就离家出走,担心女儿跟着学坏,坚决阻止她们之间的交往。

高一时,孩子离家出走,随后在一家夜店,找了一份切果盘的工作。

一天下午,她在员工宿舍,有人敲响了门,一帮人进来,父亲在一旁特别冷地看着她,这一幕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她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架上车了。

上车以后,被那个学校的教官不停地扇耳光,在这个学校被军事化管理的学生有几百人,都是在父母眼里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孩子。

这是一所特殊学校,她在这所学校待了3个月,如同噩梦一般无法形容,惨无人道,挨打,精神上的折磨。

她那么急迫地想要上哈尔滨体校,是因为害怕,害怕随时有人把她摁住,把她再送到那个学校去,她特别恐惧再承受那样的折磨。

在这个学校待了三个月之后,终于等来了父母,父母担心她还会离家出走,让她在这儿待上一年,她瞬间崩溃了。

她当时的感受是:父亲亲手把她推向深渊,在她一点一点爬上来之后,再见到他的时候,居然不拉她上来还又踹了她一脚。

她绝望了,在父母陪同她去医院看病的途中,逃跑了。

父母十分着急,张贴寻人启事,在朋友帮助之下,找到了女儿,并承诺不再送她去那个学校。

回家以后,平静了几天,父母又发现女儿和张南在联系,多次冲突不断。

和父亲大吵一架以后,她砸了父亲的车窗,父亲被气得犯了心脏病。

父女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出院以后,父亲心灰意冷另租房子搬出去住。

女儿因为非常恐惧再次被送往那个特殊学校,认为去哈尔滨体校是改变她处境的唯一方式,要求父母给她5万块钱,父亲陈刚坚决不答应。

期间她有将母亲捆绑在沙袋上,拍成视频,视频中的她留着短发,戴着皮手套,拿着电棍,边和母亲理论,边用电棍杵母亲的肚子。

拍下视频以后,要求父亲给钱,父亲不肯妥协,拿刀刺伤母亲大腿以后,放了她。

开学日期迫在眉睫,9月8日,再次将母亲控制,一是以此要挟拿钱,二是也让母亲尝尝自己曾经被挨打的滋味。

9月15日,女儿在家族的微信群,发了一条这样的信息:你们真的都不管她吗?她真的不行了,你们真的不理吗?只要陈刚答应我的要求就行了,我也不想怎么样,陈刚一直这么沉默下去,真的会出事的。

她在回复李梅妹妹的语音时说:不是因为她是李梅,不是因为她是我妈,而是因为她是陈刚的媳妇。陈刚对我的伤害太大了,明白吗?

她一再强调捆绑母亲是为了报复父亲。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她充满对父母的怨恨,最突出的是被送到特殊学校这件事的怨恨。

她在母亲死后,给朋友语音留言,说:我杀人了,我恨他们,到现在我都恨他们。我的心理再也没有良知了、没有善良、没有柔软。

她还说到,还差一个人,但做不到了。她想杀的是她的父亲。

怎样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案例中的父亲看上去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但他或许和众多的中国家长一样,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陈腐理念。

他从小对孩子要求很严格,采取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

当孩子上高中功课跟不上时,因为害怕父亲的责骂,不敢回家面对,就和朋友们闲耍晚归,因为朋友们能让她有归属感。

当孩子遭遇困难时,她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于父母,这是作为家长需要反思的地方。

如果家庭环境是友好的、宽松的、尊重的、民主的、开明的、商量的,孩子在遭遇困难时,怎么会不求助于父母呢?

如果家庭环境是温暖的、安全的、信任的、有支持力量的,她又怎么会离家出走呢?

当孩子出现和外面朋友闲耍晚归的情形时,父母需要平和地和孩子沟通,她为什么喜欢和外面的朋友闲耍?他们能带给她什么?他们能帮助她什么?

这样孩子就会袒露她的内心世界以及她遭遇的困境。

而父母采取跟踪和到朋友家哭闹的方式,同龄人不再愿意和她做朋友。

她遇到了一个38岁的知心人,让她产生了归属感。

父母同样不能简单粗暴地阻止她们之间的交往,而是需要深入地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

被特殊学校管教过的孩子,是心理健全了,还是心理扭曲了?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深思。

案发后被警方发现时,这个女孩发型和服装像一个特种兵,电棍和服装这些从哪里学来的?捆绑控制从哪里学来的?

当孩子出现反常的心理和行为时,她的内心世界需要被理解和懂得,她的心理需求需要被合理地满足,她作为一个人、一个整体的人需要被看见,而不是只有她的学习成绩被看见!更不能被严苛管制,那样只会让她对父母和这个社会充满仇恨!

女儿第一次离家出走,是在一家夜店做切果盘的工作,她小小年纪懂得通过自己的劳动,生存于世,这本来是一个可以值得夸赞的行为。

在这个时候,父母不能认为离家出走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因为家让她待不下去,她才会离家出走,首先需要反思的是父母。

女儿非常恐惧再次被强迫送往特殊学校,她自己又能想到一条出路:哈尔滨体校。

这也是一个值得夸赞的选择,因为她能积极地为自己的出路做打算。

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积极地配合她达成她的愿望,及时联系她入学的事宜。

或者父母还在抱着愿望想要她读高中上大学的唯一的那条人生之路。

多元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有一个踏实积极的生活态度,她的人生之路会有多种的可能性。

女儿充满对父亲的仇恨,但相当于父亲的强势而言,她处于弱势,她可以反抗但不能控制父亲,她可以控制的是母亲。

她以母亲为要挟,她以伤害母亲的方式来报复父亲。

在整个过程中,母亲的角色和功能是非常无力和软弱的,在女儿遭遇父亲的强势时,她不是女儿背后的支持力量。

女儿说表面上看似母亲没有像父亲那样对待她,但实质上她和父亲是站在一边的。

在女儿捆绑她时,她说的是:你捆吧,我不动。你不捆,我也不动。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一直相信你。

母亲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女儿在那个学校遭受的苦难和对父亲的仇恨,发泄到她身上,这样可以减轻女儿的愤怒。

女儿需要的是支持力量

当她学习压力大时,她能求助于母亲。

当她和朋友们闲耍晚归时,她需要的是母亲能平和地询问她,朋友们能带给她什么?父母可以怎样做,能像朋友们那样带给她所需要的。

而不是给她的朋友父母打电话、去朋友家哭闹,让她的朋友们都远离她。

当她从特殊学校逃跑以后,母亲能倾听她对那个学校的恐惧,哪怕和丈夫抗争到底,也坚决承诺不能再送往那样的学校。

关于交友,我曾经对女儿的引导是,鼓励她和成绩欠佳的孩子一起玩耍,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但不能和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一起玩。

家长有一个认知的误区,只允许和成绩好的孩子一起玩,而人只有脾性相投才能成为好朋友。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有一个突出的差别是:独生子女被批评责难时,她是一个人面对和承受,尤其是当父母统一战线时,她的感觉是被孤立的、被敌对的。

多个孩子同样被批评责难,他们是共同面对和承受,这种心理负荷轻得多。

独生子女,没有人分担,她的心理负荷很重,这是独生子女心理和行为问题高发的一个根本原因。

纪伯伦的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