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不置史官真伪辩 2024-05-01 16:20:00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蜀汉不置史官真伪辩文/毛天哲 历代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之中,向者不乏有“蜀汉不置史官”之说。论者盖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蜀后主评传》中的一段评语:“......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寿据此以批评诸葛亮虽长于政务,但在著史上还是做得不周到。于是刘知几就跳出来反驳陈寿了。他在《史通·曲笔》中举了陈志中“史官言景星见”的例子,还有诸如“黄气见于种归,群鸟堕于江水;益州言无宰相气”等文字记载,煌煌然反驳陈寿之评不确,并认为寿之所以这么说,“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平心而论,刘知几考据功夫那是一等一的,后世反驳寿之论者多采用其论述。但是其轻率下的结论,又有点想当然耳。哲以为,陈寿评后主之言,刘知几讥讽陈寿有报私之怨、曲笔之心,后人据此而论蜀汉不置史官之说,三者皆误也。遍搜典籍,言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之说,在三国同时代的记载中几无。虽北史中有“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北史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然此论属后出,也无非是以讹传讹。 陈寿著《三国志》陈寿之评刘后主之论,失之确凿,后人即有非议。针对陈寿评后主“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婓松之则认为:“赦不妄下”,诚为可称,至於“年名不易”,犹所未达。案建武、建安之号,皆久而不改,未闻前史以为美谈。意思是说,“赦不妄下”论有所据;然“年名不易”未闻历史上有据此以为美谈的。且认为寿之评是自相抵牾,他提出后主的“建武、建安之号,皆久而不改”,延熙之号,更是超过了二十多年未改。为何又有“兹制渐亏”之论呢,可谓是同一件事情得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评论。就寿评刘后主“继位则改元,有违古义”之说,哲以为也有评论过于绝伐之惑。考古帝皇继位事,当年改元者也不乏其人。如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于建康,借口以慰民望,即以靖康二年五月为建康元年。其他诸如唐玄宗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于是年十二月就改元为“开元”也记载在史,未闻后人对此有何异说。且国家在非常时期,行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刘备死,托孤于诸葛亮。以亮务实之作风,为安民心,定国家根本,绝“管叔”之流言,避周公之嫌,于当年改元,也是事所必至,理所必然。奈何寿“以古而非今”,以此责备诸葛亮考虑欠周呢。哲以为,“犹有未周焉者,非亮也,唯寿耳”。 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再者,言及寿评“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之句。哲观之,寿此论又有自相抵牾,以偏概全之惑。首先,要确定这个“灾异靡书”中的“靡”字为和解?世所论者,多理解为“灾异靡书”是说灾异、瑞应都不记载于书,哲以为不确也。靡,在说文里,解释的也较为潦草。说文是这么解释的:靡,披靡也。从非麻聲。哲以为“靡”字作“多”解。诸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均有多且浪费之义。故,刘知几考据出蜀国灾异不绝于书也就很好理解了。“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也符合古人的文字习惯,前一句应该是说记言记事类的记载多有遗漏,后一句是说灾异类的记载却充斥书籍,也等于强调了前面所说的“注记无官”的说法。在这里,陈寿也表明了古今史官的责任,那就是既有记录“行事”,也有记录“灾异”的责任。 三国鼎立形势图观三国各种史料,蜀国记载主要于刘备起兵至称帝的多有遗漏,而其后记载却并不比魏吴两国缺乏。应是刘备前期颠沛流离,资料多无记载,直至称帝后才设置史官,故此蜀汉后期资料还是算完备的。东汉时,天官(历官)、史官的分野亦已趋向于定型,而直至南北朝之前,“史官”之称都是指历官,而以“著作郎”称撰史之官。由是观之,陈寿所言“国不置史”非所谓世人理解的蜀汉不置史官,而是抱怨蜀汉没有修史。非这么理解就不能解开陈寿的自我抵牾之处。比较下当时魏、吴、蜀三国的治史状况可明白一二。「国不置史」仅有蜀汉一国,「注记无官」有曹魏及蜀汉二国,没有专门史官修书。唯一设官又修史仅有东吴一国,不过修史的时间在孙权掌权后五十二年才开始。万一东吴五十一年就亡国,东吴与魏、蜀刚好三国皆无官修史书。刘备白帝城托孤因此要明确一点,就是蜀汉是有史官的,但不修国史。中国历来是“盛世修史”。而且大多是修前朝史,罕有修当朝史的。比如唐书不是唐人修的,宋史不是宋人写的。那为何吴魏两国都修国史而蜀汉不修呢?从政治角度讲,魏、吴两国要在历史上名正言顺,必须和从前的汉朝划清界限,否则他们立国的法理不通。而以光复汉朝为已任、自命正统的蜀汉就绝不能单修国史,因为当时远非什么盛世,而若修史等于承认“汉”是和魏、吴平等的朝代。就当时的现实而言,吴和魏是互相交换国书,承认对方合法地位的。而蜀汉迫于联吴抗魏的战略,也承认了吴的合法性,但没有承认魏。哲以为,鉴古可以知今,查今也可以知古。比如台湾最近不是叫嚷要修台湾史吗,那是为了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必须做的一件事。反观我现政府,却绝对不可能单修什么“大陆史”。历来中国的正统王朝,都是置史官不修史的,要修也只是修前代史。象魏、吴这样自修当朝、王婆卖瓜的实是异类,本是立国底蕴不足、缺乏自信的割据王朝的下三滥手段。如今竟然有砖家们以魏吴行径来诬赖志承汉统的蜀汉不修国史,这如同娼女笑贫一样的可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设观天文的历官,因为这与农时、天象、礼仪密切相关;而不设记录史官修史,那是所谓“正朔”的意识形态之争,对他而言,实在无关宏旨,经理王业才是当务之急,不暇及此。对诸葛亮而言,蜀汉是自认承继汉统之国,而当时的国家“汉”正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哪个王朝会在国家尚处于大分裂状态时去修史。这个时候如修蜀汉书充其量也就地方志而已,徒然沦为笑柄。可笑某些砖家、学者居然连这些封建常识都不懂,还以此做文章大放厥词。说什么蜀汉不修史是为了压制言论,说什么蜀汉不修史是刘备、诸葛亮担心自己的言行被记录在籍,更有甚者将「国不置史」作为诸葛亮的七宗罪来看待。这帮吃饱了撑的家伙嘴巴里放的厥词比屁还臭,只可怜见天下父母养大个孩子不容易,拜托这些个砖家、教兽们不要再误人子弟了啊。始作俑者,唯寿也。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即便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蜀汉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哲以为刘禅有容人之量、政治头脑清楚、知人善任,寿之蜀后主评传三论皆误。裴松之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此论近乎于公允。陈寿者,生于巴蜀,而迁于魏都。在蜀国曾任“东观秘书郎”,在晋则为“佐著作郎”、“著作郎”。曾和诸葛亮同事数年,且离蜀汉亡国不久,按理蜀国风物在其私撰《三国志》中应该是资料详尽,厚实有余。然蜀书仅薄薄一卷,记传人物多有遗漏,却被其推诿为蜀汉“国不置书”,致使他收集资料困难?然哲观蜀汉志中,后期重要将领的廖化,志上仅寥寥数语带过,若是前期人事,还可以推脱记录遗失,而后期廖化还与陈寿同朝为官,寿焉能不清。传记如此,委实可恨。时人有讥讽陈寿大段抄袭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致使寿之《三国志》中魏吴纪传多翔实,而蜀汉文字多遗脱,想不是空穴来风,大概是因为蜀国无书可抄的缘故。由此观之,陈寿史家才识也拘促矣,史论也多有不当之处。但寿以「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来掩饰自己修史的不足,拟或是突显其书《三国志》的优秀,这种“欲藏还露”的表现手腕,确实运用的高明奥妙。只是委屈了刘后主、诸葛丞相。用刘知几的话来说,确实是厚诬了诸葛亮,且连累了后世学者皆误以为蜀汉不曾置史官,皆陈寿之过也。2008年8月5日写于世说论坛2009年3月28日修改于QQ博客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 赞 (0) 相关推荐 姜维为何难撑蜀国的江山? 在"三国"中,姜维堪称是一个非凡的英雄,他不仅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堪称为一个全才,而且对蜀汉忠心耿耿,尽心竭力,真正的做到了死而后己.作为诸葛亮惟一的学生,他尽得先生平生所学,而且 ... 三国故事系列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蜀.吴征战不休.刘备统治的国家被称为蜀.刘备死后将蜀汉的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小名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在世时,鞠躬尽粹呕心沥血地几次向魏国发动北伐,最后因 ...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伐蜀?几十年后,司马昭说出真相 在诸葛亮死了以后,司马懿一直都没有对蜀国轻举妄动.要知道当时蜀国的掌权人已经不是刘备了,而是扶不起的阿斗了.那么司马懿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诸葛亮比司马懿早死了十七年,有人说是因为司马懿不敢讨伐蜀国, ... 神机军师诸葛亮的传奇人生(三):鞠躬尽瘁,效忠贞之节 导语: 成都有一个很美丽的别称叫做锦官城,据史学家考证,这也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蜀国,尤其是成都的丝织业最为发达,这里出产一种灿若云霞的丝绸产品,人们把它叫做蜀锦.而管理织锦业的官员就叫做锦官,所以 ... 阴阳采战丹法正邪真伪辩(2) (按:此为2003年旧作,今略作修改,并将前次<如是我闻2>附在其中,已成完壁,欢迎发表您对此文的高见.当然,无论此高见是否定或是赞成,都请勿要浮躁与轻率!且将此文与<南宗同类阴阳丹 ... 吴朴堂篆刻选,印秀雅如其人,尤小玺置古谱中难辨真伪 吴朴堂(1922-1966),原名朴,字厚庵.浙江绍兴人.1947年时二十五岁加入西泠印社,属早期社员中最年轻几位之一.吴朴堂少年即居杭州.十九岁时曾为阮性山治印.阮钤于扇上到处为之揄扬,遂致时誉,丁 ... 第五十五战:失街亭(5)《出师表》流传千古之因,蜀汉无史官之谜 227年,丞相北驻汉中,临行前,留下千古名篇<出师表>. 很多人看完之后觉不出来牛在哪,甚至抵触心理非常强. 因为当年需要背. 咋说呢?有些文章,十几岁的孩子是品不出味道的. 看早了,认为 ... 六五年的那场兰亭真伪之辩,展示了前辈文人... 六五年的那场兰亭真伪之辩,展示了前辈文人对于书法史的深刻理解,乃至惊动主席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细品二者观点,东晋书法以晋隶+今草为主流应该是可以确定的[祈祷][祈祷][作揖][作揖] 文珍:即便虚构作品同样也有真伪之辩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 ... 柯云路:人体特异功能真伪之辩——致杨振宁 李政道 丁肇中 李远哲等教授(公开信) 人体特异功能真伪之辩 --致杨振宁 李政道 丁肇中 李远哲等教授 柯云路 尊敬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先生: 你们好! 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一级作家,现在从事生命科学.人体科学研究.近日 ... 中管院特约研究员高级鉴定师汪有良论述历代瓷器的辩别与真伪 一.瓷器的源流 历历华夏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历史文献出土证物信历史记载应以南朝开始就有原始青瓷古物出现.瓷器最终变从古陶器.青铜器一切民用生活用品.传承下来.中国的瓷器起源与发展.瓷器乃由古代陶器 ... 如何辩别古币的真伪? 中国从有货币算起,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钱币的品种不下有数干种,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称"物以稀为贵".大凡收藏钱币的人总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贵钱币,这种心理 ... 太好了!缅甸将更换内置芯片的智能身份证 机器一扫便知真伪 缅甸有135个合法民族,其中134个反映办理国民身份证难度大,可悲的是,有的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不知道身份证是什么样子,即使办到身份证也是三六九等,红红绿绿的身份证权限各异,花样繁多. 在办理身份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