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思想荟萃——邓铁涛教授
国医大师是中医药行业的最高荣誉,是从全国中医药系统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人员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时还要具备品德高尚,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0年以上,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等条件。
邓铁涛(1916.10-2019.1),男,汉族,广东省开平市人。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为振兴中医、奔走呐喊者*
∎一直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呕心沥血,魂断梦系,奔走呐喊。
∎邓铁涛将个人命运与我国中医学事业命运紧紧相连,在古稀之年,他把自己日夜思考的中医药问题写成论文《中医学之前途》,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医事业的前进方向,中医药学往哪里发展等令人深思的问题。
学术思想:
1.融汇贯通,自成体系
1.1辨证选方删繁就简
纵观邓老论治杂病,辨证分型不过寥寥数型,遣方用药不过十数几味,然却总能妙手回春。他认为辨证分型不在多,去伪存真,找准枢机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他擅长从脏腑辨证,先辨病位,再辨寒热虚实,奉行三位一体的辨证体系,即以证为本,以病为枢,以症为标,分清缓急、标本兼顾。
邓老认为,专病专方亦是辨证论治,是辨证之后,在论治上的取舍。如邓老治疗慢性胃炎,常选用基本方:太子参30g,茯苓12g,怀山药12g,石斛12g,金钗石斛9g,麦芽30g,甘草5g,丹参12g,鳖甲(先煎)30g。该方切合广东地区慢性胃炎患者脾虚湿热的病机,益气健脾以治本,清热祛湿以治标,再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灵活加减,如偏气虚者加黄芪、白术或参须(另炖),偏湿热者加扁豆、鸡蛋花、薏苡仁,肝气郁结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临床多收良效。值得一提的是方中丹参与鳖甲的配伍,由于胃喜润恶燥,而湿热又最易伤津耗液,故选用鳖甲引药入于阴分,顾护胃阴。且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多有充血水肿,这与中医脉络瘀阻的病机相契合,故选用丹参凉血活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另外,邓老自创慢肝六味饮治疗慢性肝炎,强肌健力饮治疗重症肌无力,珍凤汤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等,都是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宝贵验方。邓老的辨证方法,简化了诊疗过程,提高了临床效率,对年轻医师有着指引作用。
1.2治病方法灵活多变
邓老擅于从古籍阅读中获得灵感,从病机立法。如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邓老发现《金匮要略》中治胸痹三方均有温通心阳的作用,又基于《黄帝内经》中“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这一论点,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病机在于心阳不足,不能温运痰浊水饮,故而痰浊内生,阻滞经络气血,发为胸痹。从病机出发,确立治法为益气温阳,兼以化痰,选方温胆汤。再如,依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邓老认为重症肌无力病机在于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四肢失却充养,故废而不用,治疗则以益气升阳为法,选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芪,用之如神。这提示我们“有是症即用是方”未尝不可,抓住病因病机选方,治病求本,更是重要的临床思路。
邓老擅长使用药对。《神农本草经·序录》有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巧用药对,增加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五灵脂、蒲黄相合以止痛;三棱、莪术合以破血逐瘀;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合以利胆排石;石斛、金钗石斛合以益胃养阴。尤为神奇的是邓老使用甘草制甘遂治疗肝硬变腹水,制法如下:取等量的甘草、甘遂,将甘遂打为碎末,甘草煎取浓汁,用甘草汁浸泡甘遂末3天后,去甘草汁,晾干甘遂末,装入胶囊中服用。活用甘草、甘遂相反之性,达到攻逐水饮之效果,实是简便廉验。邓老治病,广开思路,给药方法多样,内服外治不一而足。内服药物除了传统的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等中药剂型外,也采用现代医学中的口服液、颗粒、肠溶胶囊等剂型,既方便携带保存,又有矫味之效,大大提升了患者依从性。外治法运用恰当,对患者大有裨益,如治疗中风昏迷之急症,采用安宫
牛黄丸点舌法;对于高血压患者,配合针刺泻太冲;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辅以捏脊、艾灸法;对尿毒症患者,佐以大黄保留灌肠。
2.中西结合,从不偏废
邓铁涛教授是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但这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盲目排外。邓老提出中医也要进步,要与西医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现代医学获得的发展并不应该贴上西医的标签,中医也应该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他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提出五诊,即望、闻、问、切、查,强调的就是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这是符合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诊疗新模式。而且,邓老对中西医的异同有着独到的认识。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中西医具有一致性。比如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胸痹对应起来,西医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沉积在血管内壁,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反应性痉挛,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这与中医学中恣食肥甘厚味,痰浊内生,闭阻心脉气血,发为胸痹的概念有相通之处。在临床征象方面,中西医可以互相印证。邓老通过对慢性肝炎患者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舌底静脉怒张的患者通常都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从而司外揣内,从舌象探知患者内在血管情况。在生理病理范畴上,中西医确有很大不同。西医侧重于形态,中医侧重于功能,中医所说的五脏不单指肝心脾肺肾,而是以这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就慢性肝炎而言,邓老常常从脾论治,方选四君子汤加减,依据就是慢性肝炎患者表现出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满、纳少便溏等脾虚之象,此时的辨证就是重功能轻形态的。
3.明察善断,观微达变
邓老擅于观察,从细微之处洞悉疾病本质。某患者尿频尿少3年余。3年来多处求医,均按淋证论治,不愈。邓老查口唇淡黯,脉弦细涩,舌边左右各有宽约0.5cm的淡墨色带从舌根至舌尖,舌之底面亦有墨色带与舌面之墨带相连,追问病史,得知发病前有阴部外伤史。考虑外伤致瘀,瘀结成病,但患者病久体虚,故消补兼施,治以益气兼化瘀,以四君子汤合失笑散为主方加减,坚持治疗6个月后,舌边之淡墨带逐步变窄变浅,2年后痊愈,未有复发。尿频非独淋证,淋证非独湿热,诊察疾病若一味惯性思维,人云亦云,视而不见,必然错过扭转乾坤之良机,正如《医门法律·明望色之法》所云:“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动罹复溺,鲁莽粗疏,医之过也。”
邓老临证经验丰富,遣方用药细致入微。气虚甚者选用党参,虚不受补者易为太子参。田七制法不同,功效亦有所侧重,生田七末重活血,炒田七末重止血。用药无不精巧,处方无不慎重。某患者,60岁,男性,心房纤颤,出现心悸、胸闷、气急,唇舌黯,少苔,舌边有瘀斑,脉促。邓老初诊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方中选用党参,而效不佳。二诊认为患者脉促而虚大,恐党参补气之力弱,改党参为吉林参须(另炖)9g,服药第2天即心律规则,守方一段时间后,患者气虚之证缓,恐人参过燥,故去参须代以党参、黄芪及五指毛桃等稍平和的补气药,后患者1个多月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4.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邓老提出了“十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强调治未病的概念。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邓老提出:“未病先防”重在“调”,包括调饮食、调情志、防外邪、劳逸适度等,同时养生勿忘养心;“已病防变”重在“治”,根据“脾旺不易受病”、“五脏相关防治脏腑传变”相关理论,在辨治各类疾病的处方中多加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之药以调理脾胃;“瘥后防复”重在“控”,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通过控制饮食及练习传统八段锦等方式调理脾胃功能。
摘录:[1]叶倩云,刘凤斌.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思想探微[J]. 中医学报,2018,04:574-576.
[2]王珏莲,潘静琳,黄仲羽,刘凤斌. 国医大师邓铁涛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与实践探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03:52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