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物质,家长为“保护孩子”做出的努力,还应包括什么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这两天接连看到一些让人痛心的新闻,有17岁的女孩扭头纵身跃入水中自尽,也有因为孩子撒谎,而将孩子的同学打成重伤。可能每位朋友对这两件事都有属于自己的关注点,但我觉得这两件事其实有一个统一的问题,那就是“在保护孩子这件事上,我们能不能做更多的努力”。
当然,我知道会有朋友奇怪“这明明是两件不同的事,为什么你会说它们背后有统一的东西呢,而你说这个‘保护孩子’,放在第一件事上我是能够理解的,可这与第二件事有什么关系呢”。
确实,从第一感觉来说,我们会倾向于认为第一件事与“保护孩子”有更多的联系,第二件事除了“父亲不应该这么不成熟”、“父亲的脾气不好,太过情绪化”等方面,就是“如何让孩子不撒谎”了。
这看起来哪儿有什么联系呢?
“如何让孩子不撒谎”,我觉得这就是重点,这也是与第一个故事有联系的地方。
“玩笑不带这么开的,‘不撒谎’跟‘保护’有什么关系?”
那这时候我想提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撒谎,亦或是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比较坦诚呢?
我想每位朋友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而我也相信每位朋友的答案都有可取之处,同时,我想多数朋友会联想到“当我们感觉身处险境需要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撒谎”这个答案。
确实,假如我们现在是深入敌人内部的情报工作人员,鉴于敌我双方恶劣的关系,一旦暴露真实身份就会面临生命危险,那这时候我们就会像电影电视里演的一样,不仅需要撒谎,而且还需要能够巧妙的撒谎。
同时也就像里面的剧情一样,只有回到自己的组织、回到自己的家乡、遇到自己的同志,才能袒露心扉说那么点实话,因为在这个时候自己是“安全”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孩子不是如此”呢?
确实,孩子也是这样的。毕竟在他还不能理解好坏的时候,“撒谎”仅仅是他为了避免一些损失或者皮肉之苦,而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那么,既然他选择这么做,就代表他觉得“如果我说实话就会面临危险”。
从这个层面,“如何让孩子不撒谎”是不是就跟“保护”有了联系呢。毕竟,只有在一个能得到保护的环境中,他才会诚实、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他才能讲心里话。
“你这样说我确实理解了,但虽然两个故事都跟‘保护’有关系,可似乎也不能当做一回事呀,毕竟前者是挽救生命,后者是营造安全感。”
在阅读第一个故事的相关报道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其家人痛失爱女的心情,但是我并没有在报道中找到“看起来与她走极端有关的蛛丝马迹”,家里也没有觉察到“可能要发生事情”。
而里面让我比较重视的两句话是“我的成绩我是不担心的”与“我成绩是好”。
我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当地的讲话习惯就是如此,因为我觉得这两句话都不是完整的,它们的后面都应该伴随着一个“但是”。
但无论我的感觉是否是对的,都不能改变“家人确实没有了解到女孩的内心究竟存在着一些什么”这个事实,而这个事实在第二个故事里也有所表现。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从父母的角度其实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状态有波动”,或者说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最近很正常,没有什么大问题”。
“为什么要把‘孩子最近很正常’这一点拿出来单独说呢?”
我知道,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一些,这样自己就能少操些心、就可以不用那么累,所以多数父母会期待孩子能够保持“相对安稳”的状态,并且也是这么做的。
于是在生活中就会经常出现“你去拿着手机看动画片去,别来烦我”、“我在外面累死累活的都是为了你,所以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别整什么幺蛾子”、“嗯,你说的我知道了,不过现在不是你操心这些的时候,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但换个角度来说,成年人之所以希望少操些心,是因为确实肩膀上的责任很多、烦心事很多。可这不能成为我们认为“孩子还小,就一点烦心事儿都没有”的理论支撑。
孩子虽然还小,可他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感受的普通人,他也会担心、也会焦虑、也会害怕、也会难过,也会在感觉到不安与危险的时候,选择刻意隐瞒、欲言又止或者撒谎。
可是当父母的关注点在于“孩子是否听话”、“孩子是否乖”、“孩子最近是否还算安稳”的时候,孩子真的就“一切安好”吗?
烦恼是不分年龄的,焦虑也不会因为他还小就放过他,同时好奇心与“想要更好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能,也会让孩子化身“十万个为什么”,所以我们总能听到很多父母抱怨“现在孩子真的难带”。
不调皮、讲什么就听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让做的就不做、在父母需要的时候,跟父母说话,父母不需要了就安静学习,这样的孩子确实很好带,可这样的孩子存在吗?
所以,在心理学中有关亲子关系的描述经常会提到,“孩子之所以听话,往往不是因为他真的懂了、真的理解父母,而是因为种种原因他被迫选择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选择顺从自己的父母”。
那么,“没有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无论我们说什么,都不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反馈、如果我说实话,就会被对方教训、如果坦露自己的内心,得到的永远只是忽略、否定,甚至不理解,那我还会跟对方说话吗、还会对他们坦露内心吗、还会以诚相待吗?
如果我的答案是“不会”,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底气让我们坚定的认为“被我们这么对待的孩子,能够真诚的坦露内心、永远对我们热情”呢,仅凭“我们是他的父母”与“我们养活了他们”吗?
可能一开始碍于对我们的依赖,孩子们确实会以我们为主,可随着不可逆的成长与无法阻挡的岁月流逝,他拥有的东西会越来越多,由此也就拥有了更多“我想要决定自己人生”的念头。而这时候,他可以轻易的决定“我是否跟你说话”、“我是否跟你说实话”,甚至于“我是否走极端”。
那在这个时候,单凭亲缘关系与物质支持已经不能很好的保护孩子,并且碍于我们从前的忽略、敷衍、否定、不理解与不尊重,孩子只会和我们保持距离、对我们有所保留,那当他们面对花花世界里的诱惑、刺激和伤害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将这些经历和我们分享,因为他们知道,“不说”与“谎言”才能保护他们不被我们伤害,而父母则在“建立在‘孩子最近没有告诉我什么’、‘没有表现出什么’的‘一切都好’的假象”里醉生梦死,任由孩子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作为最亲近的人,却保持着“不能交流”、“不能坦诚相待”、“说实话不会被接纳”的关系,是不是挺让人心酸的呢?而孩子活在这样的关系里,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所以,当亲缘关系与物质支持已经难以提供足够的帮助时,父母用于保护孩子的武器就只剩下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然,我知道在你意识到自己现在和孩子的关系也多多少少不怎么通畅的时候,你可能会更想要知道“究竟该怎么做”。
但毕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实际状况,在这里确实难以一概而论,所以如果你确实想做点什么,那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人能带给你安全感”、“什么样的关系能让你感觉安全”与“作为你自己,会把什么样的人当作靠谱的人,并对他坦露内心”这三个问题。
推己及人,你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答案,也会找到自己欠缺的地方。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