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神农生于泗水历山之管见
第一世神农生于泗水历山之管见
文献记载,炎帝继伏羲氏而王天下,与黄帝同出于少典氏,是古代首开农耕文明的先王,被奉为神农,位列三皇之一,对我国上古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传说史中有八世炎帝,寻证第一世炎帝即神农准确出生地,对探源华夏文明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相关资料对第一世神农出生地点粗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王子襄所言“神农生于历山”依据充分
《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文献皆言,炎、黄出自少典。神农即炎帝,是伏羲氏之裔孙,对伏羲和少典氏故里的准确定位,是揭示第一世神农出生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路史·太昊纪》:“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匿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铨之,意有新动,因生伏羲”。清·王子襄《泗志钩沉》:“华胥山下东南有黄沟,即古华渚。西有华村,即汉泰山郡之华县。徐州牧陶谦使张闿送曹嵩家属赴泰山郡,被害于华费之间,华即此华也。其以华名县,盖因山名,亦因古为华胥氏之国也。”著名史学家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伏羲考》中详细论证山东省泗水县原黄沟乡华村遗址是伏羲故里华胥国。华胥国遗址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商周等时期的标本遗物,其东1公里是华胥山,其南3公里南庄、演马坡和黄沟村之间北南流向的黄沟河河段即古华渚处。
清·王子襄《泗志钩沉》:“少典氏之国。《伏羲庙残碑》有‘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云云。又神农、黄帝,史皆以为少典子。皋陶亦娶于少典氏,神农生于历山,都于曲阜。黄帝生于寿邱,育于姬水。姬亦洍,即泗。皋陶偃人,偃通奄,则少典为国,必包有历山、曲阜、寿邱、姬水之地,而与偃邻近。曰“东迁颛臾”,则未迁以前,今县境实在少典邦域之中矣。”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论语·季氏》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伏羲考》:“伏羲奉祀四国,颛臾在费县西北,与泗水东南相接,即伏山、雷泽一带,地为伏羲旧壤,故以本地之族裔奉其明祀,立国为颛臾。”泗水县古代《伏羲庙残碑》记载“东迁少典君于颛臾,以奉伏羲之祀”是一条至关重要的信息。“颛臾”即蒙山南麓平邑县平邑镇颛臾村老北门附近的遗址,其西北20余公里许为泗水县华胥国遗址。“历山”即泗水县泉林镇历山庄村中两棵老槐树周边的遗址,含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时期的遗迹,颛臾、历山东西相距约10公里。《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符百蔬。”“历、厉、烈”谐音互假,厉山氏“其子曰农”可证其为神农之父,故可知厉(历)山氏亦为少典氏,“柱”也应是神农的其名之一。
《泗志钩沉》:“治东南十二里,东西皋里,旧相传为皋陶故里。自前《志》改为高里,而迹遂灭。按后汉冯衍显《志赋》云:‘皋陶钓于雷泽兮,赖虞舜而后亲。’皋里去雷泽、历山近不及五十里,皋微时与舜同渔,而后赖之以举也。”疑神农出生前的皋陶氏故里,应在泗水县城关镇东高村老华佗庙旧址一带求证,东去雷泽湖、历山约25公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曲阜、寿邱(丘)均在曲阜鲁故城内。少典氏邦域即第一世神农氏之邦域,即以“颛臾、历山、雷泽湖、华胥国、皋陶(东高)、曲阜、寿邱、姬水(泗水)”为中心的汶泗流域。上述相关地名遗址等信息,可证王氏所言少典氏、皋陶氏联姻生神农于泗水县林镇雷泽湖南岸历山村的说法,是有史实依据的。
二、生于历山的神农与大庭氏是为一人
《左传·昭公十八年》:“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之库以望之。”杜预注:“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高显,故登以望气。”孔颖达疏曰:“大庭氏,古天子之国名也,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帝王世纪》云:“伏羲之后,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包牺氏之号也。”上载可知大庭氏即神农氏,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后还有多位承袭伏羲氏之号的帝王,即炎帝世系是伏羲氏之族裔。
《周易·系辞下》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以日中为市的遗风,今天仍旧在民间广泛流传。清孔尚任修《阙里志》云:“神农祠在鲁城归德门外,今村名犁铧店,神农试耕之所也。旧有坊曰‘粒食之源’,今废。”又云:“又神农开市处坊曰‘日中古市’,在曲阜城内城隍庙之南里许。”曲阜城内城隍庙街旧有汉代“日中古市”石坊,相传为炎帝所创古市之所[1]。大庭氏即第一世神农氏国都在曲阜鲁故城内求证应为信史。
清·王子襄《泗志钩沉》:“居龙氏之国。今治南十五里有居龙山,按《春秋左氏传》:‘郯子曰:太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刘道原《通鉴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又立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今治东十五里,有苍龙溪,唐郑还古为蔡少霞记梦,书苍龙溪《新宫铭》者也。《外纪》又云:‘太昊复立九相,葛天氏居东。’葛天即居龙氏,曲阜有大庭氏之库,而泗有居龙山,其地属居龙国无疑。”大庭氏也是居龙氏,居龙国遗址位于泗水县治地东南7.5公里踞龙山山前南孙徐北孙徐之间的老村底(已沉入龙湾套水库)和仲都一带。附近民间有“北孙徐出皇上”一句古老的传闻[2],疑与古代的居龙国出过帝王有关。泗水居龙国位于少典氏东迁平邑颛臾和曲阜大庭氏之库中间的位置上,故可推知第一世神农即大庭氏即居龙氏与少典氏之邦域是为同域,生于泗水历山的神农与都于曲阜的大庭氏应是为一人。
三、都陈迁鲁的炎帝非大庭氏神农
《国语·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帝王世纪》云:“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清宋翔凤、钱宝塘辑《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炎帝初都陈,又徙鲁。”神农氏为少典氏之裔族,是故,后世神农可袭少典氏之号。《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帝轩氏,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有蟜氏之女附宝婚配少典生黄帝于寿丘,“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与《泗志钩沉》中“皋陶亦娶于少典氏,神农生于历山,都于曲阜”之讯息,亦证历史上应该有多位承袭少典氏族裔封号的少典氏,炎帝其母族并非一族。马骕《绎史》引《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崩,葬长沙。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炎黄大战显然是有蟜氏女登所生八世炎帝(榆罔)与黄帝的战征,以此可知少典氏与皋陶氏、有蟜氏应该是不同时期的联姻关系,故文史中有多处炎帝生地,也有姜姓炎帝等等。
《管子·封禅》:“宓羲封太山,禅云云;神农封太山,禅云云;炎帝封太山,禅云云……。”“云云”即新泰市楼德镇柴城村东的云云山(《新泰市地名志》),伏羲、神农、炎帝均“封太山,禅云云”,本身说明泰山、云云所在的汶泗流域是他们固有之属域。《太平御览·州郡·卷一》:“《帝王世纪》曰:宓羲为天子都陈,在《禹贡》豫州之域,西望外方东及明绪,於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曰‘陈,太昊之墟也。’於汉属淮阳,今陈国是也。神农氏亦都陈,又营曲阜,故:《春秋》称‘鲁,大庭氏之库。’”因第一世神农(大庭氏)之后有多位承袭伏(宓、庖)羲之号的帝王(参前文),故不排除当时宓羲都陈与后继神农都陈是同一人的可能性。炎帝都陈都鲁说,亦明示黄河中下地区当时是神农氏集团的主要活动区。至于“华阳、姜水、常羊”等地,目前史学界观点不一,有陕西渭水说山东菏泽说等[3],文中不便探讨。“封太山,禅云云”的神农和炎帝,当时的辖疆不可能拓展到两千里外的湖南长沙一带,炎黄大战后,随着神农氏集团政权落败部分族人渐迁至长沙及附近定居,则为更合乎情理。
《郡国志》曰:“神农自陈徙于此,昔大庭阪。”因少典氏非一世之少典,炎帝氏(神农)非一世之炎帝(参前文),《帝王世纪》中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应该是第一世炎帝之后,后世少典妃女登游“华阳”感生的炎帝从陈徒鲁,与当时“昔大庭”神农氏显非一人。即历史上应该有两位神农在曲阜建都,一是《泗志钩沉》中“皋陶亦娶于少典氏,神农生于历山,都于曲阜”,二是“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的炎帝。
2020年11月5日韩雲山稿。
引注:
[1]参见彭庆涛《历史研究|炎帝》。
[2]此句传闻二十几年前笔者在北孙徐东数公里安山寺听当地百姓讲述。
[3]景以恩《华夏先王生、居于东方汶泗流域新证及与中原华夏文化比较研究》(《管子学刊》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