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代的将军相比,你算个卵
文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巧遇而已。图片来源:开哥随手拍
我不知道如何牵强附会,才能让这句话与题目有所关联。古代的将军才是大神,如今很多与古代将军相比连屁都算不上的人都是大神,这说明什么?
——算作题记
四年前某一天,陪达哥背诵古诗,唐·曹松《已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实,这是《已亥岁二首》中其一,末句是千古名句,仅此一句让作者不朽。其实,《已亥岁二首》中另外一首也相当精彩:
传闻一战百神愁,
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
近来长共血争流。
两首对照,更见战争的残酷无情,也更见政治、军功的冷血。原诗题下有注——僖宗广明元年。这一年是公元880年,黄巢入长安,尽杀长安李唐宗室,建立政权,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这个时候,出身寒门,同为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此刻,晚唐诗人曹松已年过50,名不就功不成,直面战乱,唯有尽一个诗人的本分,用诗歌来抒发对战争对政治的不满,自然,文字里避免不了的渗透自己内心的愤懑。
创作这首诗21年之后,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曹松七十余岁得中进士。刚好昨天再去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地方,看到蒲老师终其一生也未得中功名的生平介绍,不禁感慨丛生。诗言志,小说自然也可言志,寄情文字,是写作者终身无法躲避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想,就此诗而言,曹松未免有“愤青”的嫌疑,而且是个50多岁的老“愤青”。据说曹老师写诗学贾岛苦吟那一套,所谓的“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以叹老嗟卑抒发苦闷、旅思离情寄托伤感、作品很少触及社会问题的曹松曹老师,就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流传千古。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为后人历来传唱,堪称经典。一将功成万骨枯,七个汉字,掷地有声。“一将”与“万骨”的对比可谓触目惊心,这种建筑在无数白骨基础上的成功哪有一丝一毫人性可言?
《笺注唐贤三体诗法》:此诗自来错会,用意深切尤在上。
《唐诗品汇》:谢(枋得)云:仁人君子闻此诗者,必不以干戈立功名矣。
《唐人绝句精华》:末句极沉痛,以万骨换封侯,是何政策!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这是唐·张蠙《吊万人冢》中的句子。“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这是唐·刘商《行营即事》中的句子。“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这是唐·李白《战城南》中的句子。有战争,自然就有军功,战士和卷入战争的人民,最终都成为将军军功的牺牲品,在古代,在现代,这都是无法避免的事。
个别人封侯拜将是用无数士卒抛头颅洒热血的代价换取的。战争只把短暂的光环留给极少数人,更多的人只能面对颠沛流离,更多的人只能葬身荒野,任白骨枯烂。这是残酷的,这种残酷甚至让你连平平静静过一种打柴割草生活的梦想都无情的破碎。
“一将功成”的后果除了造成“万骨枯”这种惨烈的过去事实之外,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随即而至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战争,终归是邪恶的!
其实,这些感慨,现在的孩子不会懂。因为他们生存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他们眼里有的只是天空的蓝草的绿,有的只是那些被称作快餐的洋垃圾,有的只是酸奶可乐游戏机。在这一点上,现在的孩子相对而言是幸福的,尽管他们一样无法彻底逃离雾霾的袭击。
事实上,我的感慨与战争无关。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感到这七个汉字里面包含了更多真理——想想那些大权独揽的贪污腐败官员,想想那些埋葬很多生灵的豆腐渣工程,想想那些威震一方的土豪恶霸,想想那些花言巧语的骗子,想想.....我们身边,包括你、我、他、她,也无非是一具具被衣服包裹的白骨而已。也许我言过其实,面对被网络和手机绑架的自己,我乐观不起。有些无声的战争,远比古诗中的战争更加邪恶。
一将功成万骨枯。辉煌千秋和遗臭万代的永远是极少数。现象背后总有支撑这些现象的根源与由头。作为一个胡乱品评时光的现代人,我真切感觉到:陪孩子一同背诵一首古诗,是真实的,是平安的,是值得记忆的。
忍不住蛇足一下:
皮日休写过一首《偶书》,觉得近乎真理,抄录在此,仅供思索。
女娲掉绳索,縆泥成下人。
至今顽愚者,生如土偶身。
云物养吾道,天爵高我贫。
大笑猗氏辈,为富皆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