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深度:39岁才中进士 曾巩为何能列八大家?

如果要评选唐宋八大家中谁最才华横溢的话,肯定会众说纷纭。但若是问,八人中谁最没存在感,答案差不多会一致,那就是曾巩。

辽宁大学教授王向峰在新中国成立前念过私塾,他说曾巩被今人忽视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没学过曾巩的文章。私塾中包罗名人最多的教材是千家诗,二百多位诗人中,没有曾巩。现在的教材中,八大家的古文需要背诵的很多,同样也没有曾巩的。

曾巩最近一次轰动性出现在大众面前是在2016年,他的手迹《局事贴》拍出了2.07亿元天价,一个字167万元,真真的一字千金。

对于吃瓜观众而言,轰动只是因为刺眼的2后面的好些个零。至于曾巩本人,谁在乎默默无闻的他为何能跻身于八大家之列呢。

王水照在《曾巩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说,文化和文明的嬗变发展,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任何时代的读者和作者,总是根据自己的时代需要和文化发展的趋向来取舍传统,因而使传统文化有的盛誉不衰,有的冷落遗弃······

不过,曾巩肯定是不在乎的,他说过: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自称第一迂阔之人

八卦的事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就先说说与曾巩相关的一些趣事吧。

曾巩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当时有两位文人去拜访曾巩,诉说了自己的烦恼,就是他们都积极响应古文运动,结果被别人斥为迂阔。

于是曾巩就说了,这世上还有比我更迂阔的人吗?不过他是这样解释迂阔: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

说这话的时候,曾巩快五十岁了,而在他刚为官时,他因为迎合世俗,受到了一次教训。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官员叫韩维,在颖昌为官,任期满后宋仁宗让他连任,命曾巩写一个任免公告。这种公告,按照世俗人情,当然是要说点韩维的优点。于是曾巩就写了“纯明亮直”。

结果皇帝生气了,直接批复说,这个韩维就是个滚刀肉,从来不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而且总和一帮人糊弄朕,到老也不知道悔改。朕是看在他是东宫旧臣的份上,才安排了他一个差事,压根没指望他治理好一方。

接下来就斥责曾巩不实事求是,“可赎铜十斤,别草词以进。”

后来的曾巩就远离迎合世俗了。习惯语带双关的苏轼就说他,“孤芳陋群妍。”

现在说唐宋八大家,首先的着眼点就是他们都是文学家。曾巩的时代,因为群星荟萃过于耀眼,所以总有人拿他的诗说事。

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中记载了文人彭渊材平生五恨的玩笑话,“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曾子固就是曾巩。

是苏轼也是曾巩弟子的秦观也曾评价曾巩的诗,他认为杜甫的诗好,可是文章没得看,而曾巩的文章写得好,诗却没得看。

不可否认,曾巩存世的数百首诗没有让后人张口就来的传世之作。

而曾巩的文章,“道胜文至”“简奥而不晦”“词严而理正”,历两宋至明清都一直为各时代名家所推崇。

曾子文章众无有 水之江汉星之斗

文化大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曾巩:虽不如苏轼,但却强过苏洵、苏辙。

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曾巩,是因为课本中没有需要背诵的曾巩之文。而在明清时期,认为文章要学“欧曾”,也就是欧阳修和曾巩。曾巩的文章是科举考试重要的参考资料,是必须全背下来的。

给唐宋八大家建群的茅坤承认自己不认为曾巩的文章多有才华,但是选他,是因为他的文章适合科举。

也许曾巩没有苏轼等人肆意纵横的文学天赋,但是曾巩的文章有法有度,才情驽钝之人只要肯用心是可以学得来的。

“公之文高矣,自孟、韩以来,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儒家理学的奠基人朱熹就独爱曾巩,“文字依傍道理,不为空言,只是关键紧要处,也说得宽缓不分明。缘他见处不彻,本无根本工夫,所以如此。但比之东坡,则又较质而近理,东坡则华艳处多。”

而与曾巩同一时代的,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豪们都对曾巩赞誉有加。

苏轼和曾巩同为欧阳修弟子,欧阳修特别喜欢曾巩,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曾巩)为喜。”

王安石说曾巩,“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写诗,“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苏辙则说,“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不过与这几位少年登科风光无限不同,曾巩虽然年少成名,但是却举业坎坷,人到中年方才中进士,与小了自己十八岁的苏轼成了同年(同榜进士)。

而这样的经历,何尝不是古代绝大多数读书人最可能接受的命运呢。

曾家一榜六进士

苏轼苏辙兄弟俩同时考中了进士,因为苏东坡文名太盛,所以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

但是,这一年的进士,最惊艳的其实是曾家天团。曾巩带着弟弟和亲戚六人参加科举,结果,六人全中。同榜“一门六进士”怕是空前绝后了。

曾巩是屡次落第,甚至回乡躬耕,但是他却在这十多年间,将自家子弟培养成才。后人科举学他文章,大概也与他坚忍不拔的向上之心和卓有成效的育才经验有关。

曾巩第一次参加科举是十八岁,跟哥哥一起,结果双双落榜。

二十二岁再试科举,陪他一起的是弟弟,结果又双双落榜。

于是就有促狭文人写了打油诗讥讽他:三年一度举场开,落煞曾家两秀才。有似帘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而后因为父亲病故,全家的担子都落在了曾巩肩上。既要奉养继母,还要抚养、教育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尤其是在哥哥曾晔病逝后,他同时要养育两个侄子和两个侄女。

当时曾巩写了一首诗:荏苒岁云暮,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

而这首诗的名字叫《读书》。

为生计,曾家变卖了许多家产,唯独书籍,一本都没丢。

他不仅自己读书,而且更要教导家中子弟读书。

曾巩曾写《墨池记》,相传此处是王羲之练字的地方,练习得久了,甘泉都成了墨汁色。

曾巩对此总结: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也就是说天分是天分,但是勤能补拙。

后增至一门十进士

十年磨砺,曾巩归来。

嘉祐二年(1056年)。曾巩带着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赴京赶考。六人全中。

几年后,弟弟曾宰、曾肇,妹夫关景晖、侄子曾觉先后考中进士。世人称之“一门十进士”。

曾巩考了那么多次,为何屡屡落第?因为他的文章是大器晚成吗?

欧阳修当然不同意。他说“有司所操,果良法焉?”就是说你们取士的标准是有问题的。

但是曾巩“不非同进,不罪有司······思广其学而坚其守。”

欧阳修是宋朝古文运动的发起者,曾巩中进士那一年,正是欧阳修知贡举当主考官。

欧阳修转变文坛文风最大举动就是从科举取士开始,流行于世的奢华晦涩、空洞无物的太学体一概被他打入尘埃,专门录取写文以载道、言之有物、文质俱佳、平易通畅的文章之人。

嘉佑二年,星光璀璨,曾巩、苏轼、苏辙、张载、曾布、程颢等纷纷登榜,他们在中国古代政治或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有宋一朝,能与这一届相比的,只有包拯那届天圣五年(1027年)榜的进士群体,包括两名宰相在内,一共出了七名执政。

立朝无所阿附的醇儒

曾巩的仕途一直在地方,晚年才有机会回到朝堂。谁人不想庙堂之上挥斥方遒?曾巩还有这个人脉,老师是欧阳修,至交好友是王安石。

曾巩和王安石不仅是好友更是亲戚。临川王家和南丰曾家,都与金溪吴家世代联姻,临川王家也与南丰曾家联姻。联姻多了,辈分就不太好论。曾巩最高能高出王安石两辈。

王安石在得知曾巩落第时遭人讥讽,马上写诗说:“你们有什么资格讥讽他?他就算是潦倒一生,他死后的文章仍然和杨雄班固一样流传千古。”

曾巩得知王安石因为特立独行而遭人毁谤后,马上说,你们以为王安石在乎?“其心固有自得。”

经历了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曾巩是倾向于变法的,甚至在自己屡屡落榜时,仍向欧阳修蔡襄等举荐王安石。

不过,他的变法思想是,“必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乃可以为治。”也就是循序渐进,因此与恨不得一锤定音的“拗相公”王安石相悖。

在王安石主政时,曾巩“不附王安石,流落外补”。

回望己身,曾巩说,“立朝无所阿附,有见嫉之积毁,无借誉之私援”。

曾巩在官场上算是“迂阔”吧。他既不阿谀奉承,也不随波逐流,操守自持。而在地方为官,又能勤政为民。越州任上赈济灾民,齐州任上摧抑豪强,洪州任上救济瘟疫民众,福州任上招抚贼盗,清廉爱民政绩斐然。京城中都盛闻曾巩之“治声”。

后人尊曾巩为人惇大直方,敬其为官章法井然,崇其为文醇正典重。踏踏实实求学、作文、为官,立德立行又能立言,所以才被朱熹称之为“醇儒”。

“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0)

相关推荐